中医基础理论重庆授课定,日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845721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PPT 页数:235 大小:8.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重庆授课定,日_第1页
第1页 / 共235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庆授课定,日_第2页
第2页 / 共235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庆授课定,日_第3页
第3页 / 共235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庆授课定,日_第4页
第4页 / 共235页
中医基础理论重庆授课定,日_第5页
第5页 / 共2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重庆授课定,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重庆授课定,日(2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医药大学 马淑然 教授、博士生导师 邮箱: 电话:13810398297第三章 藏 象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象”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 1.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 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 2.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现象。 张景岳类经藏象类:“象,形象也。脏居于 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唐王冰:“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n3.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 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 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学说 。例如: 生理、病理上 人体各脏腑正常(或有病) 体表组织器官正常(或

2、异常反应)诊断上 推断内部脏腑的病变 观察这些生理、病理现象 为治疗用药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深藏于体内,难以直观观察) 表现于体外,可以直接观察,如舌象、脉象 联系 经络系统 根据它们与人体脏腑的联系 二、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一)早期的解剖实践 (二)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 (三)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四)古代哲学理论的深刻影响 (一)早期的解剖实践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 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 坚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 ,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 与其皆多血

3、气,皆有大数。”(二)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 n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对人体脏腑生理活 动和病理变化的观察与总结。 基础 解剖观察 心 位于胸中并与脉管相连 主 生理观察 血液在经脉内流动着, “心主血脉”要 与心脏搏动有着内在联系。 “心藏神” 方 病理观察 心跳停止 血液也不再流动 的理论神志亦很快丧失 面喉为肺门户基础 解剖观察 肺与呼吸道、鼻相连 主要 生理观察 病理观察 皮肤受寒时 鼻塞、咳嗽 打喷嚏、咽喉痛 呼吸不通畅 肺主呼吸 肺开窍于鼻 肺合皮毛 (三)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医疗实践观察到 存在一定的关系 生理病理某些病理现象 相应的脏脏腑之间 治疗发现疗发

4、现 病理反应应消失 调调整某些脏脏腑的功 能 根据 病理现象 对应关系 治疗效应推论论分析 反证机体某些脏脏腑的生理功能。例1:进食动物肝脏 得知 治愈某些眼病 肝与目相关 或从治肝入手 “肝主目” 理论某些补肾药 加速骨折愈合 肾的精气能促进骨骼生长“肾主骨”理论 发现例2:(四)古代哲学理论的深刻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 藏象理论 五行与五脏系统相配属 心火、肝木 脾土、肺金 肾水 每一脏有阴阳之分 心阴、心阳 肝阴、肝阳 肾阴、肾阳 三、脏腑的名称与分类 1.脏:其义有二:一是藏于体内的实质器官二是指五脏主贮藏精气。有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2.腑:古作府,有府库之意。意义有二:一是中空

5、器官,犹如府库,二是多与饮食物的贮藏、消化有关包括: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三、脏腑的名称与分类3 .奇恒之腑:奇,异也,恒,常也。即异于常腑之意。一是结构上中空,似腑;二是功能上主藏精气,似脏既不同于六腑也不同于六腑,故称为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三、脏腑的名称与分类4.根据不同生理特点分三类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构成一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以五脏为中心在内 在外联络六腑 奇恒之腑 各形体官窍与精神情志相关通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以五脏为中心 五大功能系维持机体内外环 境之

6、间的平衡 区别:1含义不同:中医脏腑主要是指一个功能活动系统,实质是一个理论模型,具有独特内涵。 西医解剖学脏器单纯是一个形态器官,是实体模型2形成方法不同: 藏: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为主。在形态结构基础上赋予功能性结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时空合一性结构。脏器:解剖方法为主形成的形态学实体结构,其功能是形态结构的官能。二、中医脏腑与解剖学脏器是交叉关系,是理论模型与实体模型关系 二、中医脏腑与解剖学脏器是交叉关系,是理论模型与实体模型关系 关系: 中医一个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多个解剖学脏器 的功能 西医一个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多个中医脏腑 的功能三、五脏精气阴阳1五脏精气阴阳的含义 (1)五

7、脏之精:简称脏精。是指五脏所藏 的有濡养、滋润和支撑本脏所属的六腑 、形体、官窍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 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 (2)五脏之气:简称脏气。是指分布于五 脏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 脏腑生理功能的极细微物质。三、五脏精气阴阳2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自然界清气 一身之气分藏于五脏气分阴阳五脏之阴 五脏之阳五脏之精五脏之气第一节 五 脏一、心 (一)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2心主神志 (二)心与形体官窍、五志的联系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2心在窍为舌,在液为汗 3 在志为喜(三)心与小肠相表里(一)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 概念:指心气推动血

8、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功能正常三个条件 心气充沛 脉道通利 气血充盈心主血脉心主血心主脉: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心行血:指心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功能 心阳温脾阳:助脾化生精微运到心 心阳化赤:精微奉心阳化生为血液素问痿论 “心主身之血脉”, 素问六节藏象论 “心者,其充在血脉” 心主血脉正常的生理表现脉象节律均匀,和缓有力,一息45至。 面色红润光泽。 舌象舌体红活荣润,淡红有光泽。 胸部感觉胸部舒适,感觉正常。 神志血脉充盈养神则神志清晰,精神振奋, 心情愉快,喜怒有常,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心主血脉异常的病理表现心悸 面色苍白 舌

9、淡无华 脉细无力心血不足血脉空虚益气养血生脉饮 复方阿胶浆血脉瘀阻心前区憋闷,刺痛 面色晦暗 唇舌青紫 脉涩、结代等血府逐瘀颗粒或丹参滴丸心气虚心功能低下心悸 面色无华 舌淡齿痕 脉虚无力生脉饮心主血脉异常的诊断脉诊在体合脉虚里诊心尖搏动处面色诊其华在面脉虚无力心气虚 脉涩、结代心血瘀阻 脉细无力心血虚 心悸心气虚(伴乏力) 心前区憋闷,刺痛心血瘀阻 心悸心血虚(伴多梦)面色无华心气虚 面色晦暗心血瘀阻 面色苍白心血虚病例一李某,女,心悸,胸闷,气短,舌淡,脉 沉细迟缓,结代。西医诊断为顽固性心 律失常伴心肌缺血,静时脉搏43至54次/ 分,活动时最快达190次/分。 中医诊断:心悸。辩证:气

10、血阴阳均不足 ,偏于心气虚。 处方:炙甘草汤合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3 个月而愈。病例2李某,心悸怔忡,胸闷,憋闷刺痛,手足 厥逆,脉沉迟弦紧 诊断:胸痹 辩证:胸阳不振,心脉痹阻 治法:温心阳,通血脉 方药:瓜蒌薤白桂枝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冰 片,一剂痛减,三剂痛止,此后加减调 理而愈。2.心主神志心主神志,又称心主神明或心藏神。 指神志活动由心所主,心为神志活动产生的场所。 (1)神的概念广义的神-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气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 映于外,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狭义的神-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指狭义的神 (2)心主神志的理论依据

11、: 整体观念:五脏藏神(心肝脾肺肾分藏神魄魂意志)神志活动与心关系最为密切。(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血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神志还受古代文化的影响。(心之官则思)(3)心主神志的生理病理表现:心主神志功能正常 精神振作,神志清 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反应灵敏。 心主神志功能异常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异常n心血虚: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n痰迷心窍:神昏,痴呆,举止失常 n痰火扰心: 躁狂 心阴虚火旺 痰火扰心心悸失眠多梦健忘 人参归脾丸心烦不 寐神昏谵语 天王补心丹失眠、躁狂 礞石滚痰丸心血不足3.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关系生理上:相互为用 心血养心神心神是血液功能表现和主宰病理上:相互影响

12、血功能表现与主宰神心物质基础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即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的气血盛衰,反映于面部的色泽变化。临床意义: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而有光泽;如心的阳气虚损不足,则面色恍白甚或滞暗若心血虚少,则面色苍白无华心血瘀阻,则面色青紫等(二)心与形体官窍五志的联系2.在窍为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1)生理:舌的主司味觉、表达语言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 心主神志的功能 心功能正常: 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2)病理:心功能异常: 味觉改变、语言表达障碍。(3)临床意义:心气虚:舌淡白齿痕;心血不足:舌淡白 心阳不足,

13、舌质淡白胖嫩心阴不足,舌质红绛瘦瘪 ;心火上炎,舌红,甚则生疮心血瘀阻,舌质暗紫或有瘀斑心主神志异常,舌卷、舌强、语謇或失语心阳气不足心阴血不足舌质淡白胖嫩舌质红绛瘦瘪心火旺 心血瘀阻心火上炎 心血瘀阻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红,甚则生疮3. 在液为汗:汗为心之液理论基础:血汗同源,而心主血临床意义心气虚损自汗心阳暴脱冷汗淋漓等汗出过多损伤心脏阳气。生脉饮+牡蛎散(生牡蛎、浮小麦、麻黄根) 理论基础:津血同源、血汗同源, 而心主血(营气+津液)血液水谷精微津液皮肤汗心阳 气化阳加于阴谓之汗38肺五脏肺为为五脏脏之天 明 绮绮石理虚元鉴鉴39肺为华盖“华盖”,原指古代帝王的车盖40肺 概述(一)肺的生

14、理功能1主气,2宣发肃降3通调水道4朝百脉5主治节。 (二)肺与形体官窍、五志的联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2开窍于鼻、在液为涕3 在志为悲忧 (三)肺与小肠相表里41一、主要功能1.主气(1)主呼吸之气 (2)主一身之气主气的生成调节全身气机42含义义:肺是呼吸器官,是体内外气体交换换的场场所 1.由“虚如蜂窠”的形态结态结 构所决定 2.赖赖肺气的宣发发、肃肃降运动动来实现实现 (宣降运动动在气体交换换中具体体现现) 意义义:呼浊浊吸清,保证证清浊浊之气的新陈陈代谢谢 表现现:呼吸调调匀,气息平和 呼吸不畅畅,咳嗽气喘等病邪犯肺之证证。“诸气贲郁,皆属于肺” 机理 生理作用 主呼吸之气主要病变变:呼吸无力,少气懒懒言,肢倦乏力等气虚之征 (1)主呼吸之气43含义义:指肺所吸入的清气是人体一身之气的生成主要 来源之一,尤其是宗气的生成。 机理:取决于肺司呼吸功能。 肺吸入的清气,是人体气的主要 来源之一, 尤其是宗气的生成 全身之气生成充足意义义: 表现现: 主司气的生成生理作用 肺者,气之本。(2)主一身之气1)主司气的生成 2)调节全身气机:肺呼气气升出 肺吸气肺降入 肺有节律的呼吸全身气机调畅45宣发含义义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动 生理体现现 呼出体内浊气 向上向外布散津液、水谷精微 宣发卫气到皮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