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上传人:绿** 文档编号:49833695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花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青花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青花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青花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青花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花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花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青花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专 业:艺术设计论文作者:22015 年 12 月 18 日目目 录录摘要摘要1 1 绪论绪论 11.1 青花概述11.2 青花在艺术表现中的特点12 2 青花在艺术表现中的应用青花在艺术表现中的应用 22.1 青花在当代艺术表现中的应用2 5 结论结论4参考文献4青花在当代艺术表现中的应用摘 要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过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关键词:青花;青花瓷板;艺术表现6青花在当代艺术表现中的应用1

2、 绪论1. 1 青花概论清丽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国传统名瓷,古人曾赞:“五彩过与华丽,殊鲜逸气,而青花 则较五彩隽逸。 ”青花瓷素有国之重宝之称,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最早出现于唐 代,元代时景德镇开始普遍烧制青花瓷,到了明代,青花瓷已经成了瓷器的主流,而清 代康熙时期则达到了青花瓷艺术的顶峰。正是因为青花瓷的出现,才使景德镇成为真正 意义上的瓷都,不断影响并推动世界制瓷产业的发展。11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瓷器胎体上描绘纹饰, 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过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 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2青花瓷器以其洁白的瓷

3、面,透出鲜丽的青色花 绘,青白相映,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晶莹明净,色泽雅素,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并且有广泛的审美适应性。1.2 青花在艺术表现中的特点青花作品用其简练的形象、夸张多变装饰手法以及精练概括的纹样处理,表现出了异 常丰富的艺术形式,虽然没有新彩等多色表现手法的绚烂,但却用最简单的单色渲染出 了画面的深浅笔触和形象, 是中国传统绘画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体现。青花瓷 追求线 条流畅和笔力稳健,通过线描和染色可以把 不同的图案包括山水、花卉、人物和飞禽走 兽表现得 淋漓尽致,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 粗略的点缀几笔,却能将人物的 表情刻画得栩栩如 生,只在圆圈上点一点浓料就把小孩

4、天真的头型表 现出来,整个画 面色彩浓淡适宜,使这个青花瓷作品 看起来大气饱满和且具有层次感。由于青花是在泥坯上绘制,而泥坯的吸水性较强,因此在绘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颜料 的浓度是否合适。另外还要注意绘制的速度不宜忽快忽慢,太快则线条缺乏弹性且无力; 太慢泥坯则会吸住笔尖上的颜料待烧制成功后形成黑点。因此,青花瓷的绘制技术含量 极高,需要有一定国画绘画基础的人通过长期训练方能掌握。82 青花在当代艺术表现中的应用2.1 青花在当代艺术表现中的应用传统的青花指的是用世代相传的工艺方式制作 出来的青花瓷,不论是从胎质、颜 料、器皿造型和装 饰纹样上都是按历史时期的模式制作。而在当代的 青花艺术瓷和高

5、 档日用瓷等其他范围的应用中,青 花既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同时又根据人们 审美观念的变化进行了变革和创新。在使用范围中,青花渐渐从陶瓷器皿纹样中过 渡到其他行业里,最常见的当属青花瓷 板画。虽然 青花瓷板画在传统的青花艺术表现中占有很大的比 重,但是经过创新和改 革之后的青花瓷板画更多地 从最初的纯艺术品转变为一种引领时尚潮流的装饰 品,在 其本身的存在意义上也有了质的变化。青花 瓷板画以其素雅清秀、妙趣天成的艺术魅 力,一直受 到世人的推崇和喜爱。作为一种绘画艺术,青花瓷 板画也有别于其他的画 种。首先青花的色调鲜明, 采用蓝色和白色互相辉映,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 效果; 其次,在画面

6、布局上,青花图案疏密相间,动静 结合,层次错落有致,纹样聚散适宜。 青花作品所表 现的艺术形式有的含蓄而抒情,有的在写实中表现 奔放,在艺术表现力 上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在用 笔技巧上也十分巧妙,有表现具象的工笔画,也有表 现 抽象形式的写意画,当然还有表现规则形式的几 何形图案,各种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 任意组合起来, 能够产生变幻无穷的艺术效果。如今,更多的设计 师将青花瓷板画运 用到室内和室外的环境设计当中 来,服务于人类的生活环境。景德镇陶瓷学院 国际陶 艺中心的大厅中,由各种不同形态,摆放错落 有秩的青花瓷板画组成的陶瓷画墙,运 用青花瓷和 采用陶土制作的墙面形成鲜明的对比,青花瓷的光

7、 滑洁白、细腻优雅和陶 土的粗糙大气、肌理丰富,再 加上日光灯光的照射,使整个墙面层次分明而不显 得突 兀孤僻,青花瓷板画面的图案和造型衔接也十 分的合理。同样,青花瓷板画在室外的 运用也十分 广泛,走进瓷都景德镇,你可以看见和以往不一样的 街道,最显眼的莫过 于矗立在街道两边的青花陶瓷 灯柱,这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看不到的壮 观景象,这些青花瓷灯柱都是工匠们通过 手工制作又经 1 300 多度的高温烧制后再将 其一节 一节拼接起来的,每一节的长度大约 1 m,几节连接 在一起形成一个灯柱。由 于青花瓷日晒、雨打就生锈 或是产生斑点,反到使青花陶瓷灯柱更显得光彩鲜 亮,加 之周边配以

8、景德镇市树樟树,给景德镇街 头抹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绘制着 龙纹的青 花灯柱似乎也象征着这个城市的陶瓷技法是世界独 一无二的。如今,青花再一次成为全世界焦点则是因为一 场世纪盛会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 举行。在本次 奥运会中各个场景和角落都有青花的身影,如绘有“青花瓷”特色的出 入口、青花元素的电话厅以及下面要谈到的奥运礼仪服等等,越来越多的设计正在 不 断的注入青花元素,使得青花这一传统装饰手法 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青花元素经过 时代的洗礼,已 经不再是陶瓷器皿的专利,在世界的各个领域如现 代建筑和服装设计9等方面的应用都展示了它独特的 艺术魅力。北京奥运会的盛大开幕不仅成就了中国奥

9、运健儿的光辉成就,同时也成就了中国服装图 案行业新 的发展趋势。这一发展是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青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奥 运颁奖礼服在造 型上秉承了传统青花瓷器器形优雅的特征,坎肩采 用瓷器瓶颈的设计, 连衣裙下摆则是现代感十足的 A 字裙造型,古典与现代的结合,使礼服在视觉效果 上给 人以美的感受,充分展现出了东方女性的气质 和韵味。再加上青花蓝白相间的花纹图案 搭配,使人 眼前一亮,礼仪小姐古典秀丽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 致。既在奥运会中展现 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强国的 风采,同时也向世界宣扬了青花的千年文化底蕴。最主要的 是青花元素的应用在服装行业掀起了一股“青花热” 。服装图案开始采用青花元

10、素,这一 现象在时尚界风靡一时,众多娱乐界明星成为引领这一时尚的带头人,并以能够身着此 类青花元素服装为荣,青花图案结合最能体现女性优雅气质的旗袍,将中 国传统文化的 精髓展露无遗。青花图案布满整件服 装的表面却不显拥挤,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丰富饱 满、高贵典雅的感官享受。相信此类青花图案服装 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服装市场的主流 元素,被更多 的人们欣赏和受用。另外,在北京奥运会中青花元素也已开始应用 在金融领域中。如今世界各大银行的 ATM 自动取款 机正以各式各样的造型和特色不断更新变化,在花 旗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推出了汽车造型的 ATM 自动 取款机以后,更多的自动取款机正以奇特的造型和

11、别出心 裁的材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例如,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数台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特 色的“太极青花瓷”ATM 自动取款机正式在奥运媒体村中亮 相,这几台 ATM 自动取款机的主要作 用是为观看奥 运会比赛的国内外观众,以及各国奥运会成员和新 闻媒体工作人员提供 VISA 卡的各项服务的。这一套 ATM 自动取款机的设计,在设计技法上结合了中国传统书 画的“泼墨写意”手法,在造型创意上则打破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 ATM 自动取款机呆 板的外观印象,整个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氛围烘托了北京奥运会主张“人文奥运”这一主 题思想。 青花蓝体现了 中国古老文化的古朴和含蓄,在视觉上带给人们简约飘逸的

12、感 官效果,与此同时,它的设计又与 VISA 品牌原有的蓝白色调相辅相成,在设计界是一次 艺 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5 结论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青花”艺术也在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创10新。它是中国古代 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艺术工匠们辛勤劳动的成果。 青花艺术在继 承了自身艺术价值的同时,发展到当代仍然能够保持其古朴自然、奔放洒脱的本质,通 过 不同创作材料、产品造型和图案装饰的创新和相互 搭配,展现出了当代青花艺术的 时代特色。作为新时 代的“青花”创造者,必须要与时俱进,在创作理念和 创作技法 上不断学习和更新,才能够弘扬“青花”的时代精神,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 能够将“青花”这举世闻名的艺术精髓发扬光大,才能使中 国久负盛誉的“青花”艺术 这朵艺术奇芭盛开的更加 鲜艳美丽。参考文献1 普通图书普通图书1 罗晓涛,陈立. 传统陶瓷青花装饰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1-5.2 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青花瓷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