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800981 上传时间:2018-08-03 格式:PPTX 页数:74 大小:18.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敏反应医学免疫学(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超敏反应超敏反应超敏反应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hypersensitivity)(hypersensitivity)(hypersensitivity)Mr. Xiang.超敏反应一 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类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类 二 I I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三 II II型超敏反应型超敏反应 四 III III型超敏反型超敏反应应五五IV型超敏反应超 敏 反 应 (hypersensitivity)概念特点分类超敏反应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 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

2、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 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的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的免疫应答免疫应答。俗称俗称变态反应(变态反应(allergyallergy)或或过敏反应过敏反应(anaphylaxis(anaphylaxis) )其其实质上是实质上是异常或病理性异常或病理性的免疫应答。的免疫应答。概 念涉及两方面的因素:涉及两方面的因素: 抗原物质的刺激;机体对抗原的反应性。抗原物质的刺激;机体对抗原的反应性。超敏反应的特点 特异性 识别异己 免疫记忆 病理性的免疫反应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理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I型超敏反应: 即速发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 即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III型超

3、敏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IV型超敏反应:即迟发型超敏反应分类I 型 超 敏 反 应速发型超敏反应概念、特点反应条件反应机制常见病例防治原则一、概念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后,主要由IgE介导 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释放活 性介质,引起的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 的局部或全身异常反应。 1、发生快,消退也快;2、主要由IgE抗体介导的;3、通常使机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而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4、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特点二、反应条件特应性素质个体特应性素质个体,即过敏体质个体,指接受某些变应原 刺激后易产生特异性IgE,引发过敏反应的机体,与遗传有关。参与反应的主

4、要成分1、变应原2、IgE及其受体3、效应细胞4、生物活性介质参与反应的主要成分 变应原1. 特点: 能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与B细胞,诱导产 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2. 种类:1)吸入性变应原:植物花粉、屋尘(为含霉菌或其孢子、虫螨或其排泄物等的混合物)、人和动物皮屑或其羽毛等;2)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等;3)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动物源性的激素、酶、抗体制剂(如抗毒素);青霉素、磺胺等药物;农药、染料、化妆品等化学物质 4)其它:昆虫毒液及其某些酶类物质,如蜂毒中的磷脂酶A、蜂毒肽,虫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枯草杆菌产生的枯草溶素等1.来源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粘膜下

5、固有层的 浆细胞产生 2.生物学特点为亲细胞性Ab,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表面FcRI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IgE肥大细胞/嗜 碱性粒细胞IgEFabFc致敏状态遗传因素:与某些HLA等位基因型别关联免疫细胞及其产生CK的调节:Th2IL-4、IL-13诱导IgE产生;Th1 IFN- DC、MIL-123. 合成的调节抑制Th2活性抑制IgE产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IgEIL-41、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1)来源:骨髓髄样前体细胞2)分布: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皮下结缔组织和呼吸道、消化道、泌 尿生殖道粘膜下近血管处;嗜碱性粒细胞分布于外周血。 主要效应细胞3)生物学特征 表面具有高

6、亲和性IgE的Fc受体,均表达高亲和力FcRI; 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 FcRI交联,可介导脱颗粒反应,释放活性介质2、嗜酸性粒细胞1)来源:骨髓髄样前体细胞2)分布: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下的结缔组 织。3)生物学特征:作用的双重性细胞因子 IL-3,IL-5,MCP-3颗粒蛋白和酶类物质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主要碱性蛋白 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 嗜酸性粒细胞胶原酶生物活性介质白三烯 (LTs)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前列腺素E (PGE)(四)生物活性介质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肝素等。引起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小血管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三、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一)致敏

7、阶段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后- -诱导产生IgE类抗体- -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 结合-机体处于致敏 状态。通常靶细胞致敏状态可 维持数月甚至更长,如 长期不接触变应原,致 敏状态可逐渐消失。 (二)激发阶段指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 体时,通过与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 粒细胞表面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 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三)效应阶段 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 应组织和官,引起局部或 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1、平滑肌痉挛2、小血管扩张3、粘膜腺体分泌增加早期反应 在接触过敏原后几秒钟内即可发生,持续数小时,主要由细胞内预先形成的储备介质组胺、激肽原酶等引起。晚期反应 在

8、刺激后46小时内发生,持续数天或更长,主要由细胞受致敏原刺激后合成释放的介质引起的炎症反应。如: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四、临床常见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全身性过敏性休克最迅速,最严重-甚至导致死亡 1、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发最为常见,此外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 卡因等也可引起(注意:提高青霉素质量,现用现配)。青霉素及其产物(青霉噻唑醛酸,青霉烯酸)与体内蛋白结合成完全抗原青霉素制剂中大分子杂质可能成为抗原2、血清过敏性休克:再次使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 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重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用动 物免疫血清治疗疾病(如破伤风抗毒

9、素等)(二)局部过敏反应1、呼吸道过敏反应:吸入花粉、尘 螨、真菌和毛屑等变应原过敏性鼻炎 和过敏性哮喘是临床常见的呼吸道过 敏反应。(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2、消化道过敏反应 进食鱼、虾、蟹、蛋、奶等食物后可发生过敏性胃肠炎,出现 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3、皮肤过敏反应 主要包括荨麻疹、特应性皮炎( 湿疹)和血管性水肿。 由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或冷 热刺激等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 (一) 皮试 变应原检测临床检测变应原最常采用的方 法是皮肤试验,取0.1ml在受试 着前臂内侧作皮内注射,15 20分钟后观察结果。若局部出 现红晕、风团直径 1cm者, 为皮试阳性。五、

10、防治原则(二) 脱敏治疗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适应情况:抗毒素皮试阳性的必用者 方法: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抗毒素 机制: 使体内致敏靶细胞分期分批脱敏最终全部解除致敏状态(三) 减敏治疗特异性变应原减敏疗法应用:已查明难避免接触的变应原方法:小剂量、间隔较长、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机制:改变抗原进入途径,诱导机体产生大量特异性IgG类封闭抗体 (四) 药物防治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色甘酸二钠;肾上腺素等2.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如:苯海拉明;扑尔敏;阿司匹林等3.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如: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等(五)免疫新疗法(1)佐剂和疫苗治疗:如应用IL-

11、12或数个胞嘧 啶磷酸化鸟嘌呤(CpG)序列充当佐剂,与变应原共同免疫机体,可改变IR的类型 (Th2型Th1型应答),抑制IgE产生 (2)重组变应原治疗:a、改变B表位,IgE产生;诱导变应原特异性T细胞失能,阻止IgE产生b、用编码变应原的基因与DNA载体重组制成DNA产生疫苗进行接种,可成功诱导 Th1型应答(3)重组可溶性IL-4(sIL-4)与IL-4结合,阻断其生物学效应,降低Th2细胞的活 性,减少IgE抗体的产生(4) 其他方法:如构建人源化抗IgE单抗,断阻IgE与FcR I结合;构建IgEFc段,封 闭肥大/嗜碱性粒细胞表面FcR;应用CKs(如IFN-抑制Th2分泌IL

12、-4IgE合 成)或CK拮抗剂(如IL-4拮抗剂)等下调IgE产生II 型 超 敏 反 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概念反应机制常见病例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 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 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 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一、概念(一)靶细胞及其表面的抗原(二)抗体(IgG、IgM)、补体和效应细胞(单核/巨噬细 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的作用二、反应机制细胞固有的抗原:正常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ABO血型 抗原、Rh抗原、HLA抗原)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吸附在细胞上 交叉抗原:链球菌胞壁与正常膜间的共同抗原自身修饰的抗

13、原 理化因素、污染等所致药物结合所致正常组织细胞 靶细胞 改变的自身组织细胞被抗原或抗原表位结合修饰的自身组织细胞。血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ABO、 Rh等 靶细胞表 异嗜性抗原 面的抗原 改变的自身抗原结合在细胞表面的药物抗原表位等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激活补体溶解细胞:IgG、IgM类抗体与膜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介导溶细胞效应 2.促进吞噬细胞吞噬:抗体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FcR结合而介导的调理吞噬;补体 的C3b通过与C3bR结合介导免疫黏附和调理吞噬。 3.ADCC效应:NK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 4.改变靶细胞功能:抗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抑制靶细胞

14、功能补体介导的胞毒作用动画演示ADCC作用(一)同种异型抗原引起疾病输血反应ABO血型不符新生儿溶血症母子间Rh血 型 不符多见三、临床常见疾病 1. 自身免疫性II型超敏反应甲基多巴类药物或某些病毒如:流感V、EBV感染,RBC膜发生改变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二)自身组织细胞成分改变或被修饰引起疾病2. 药物过敏血细胞减少症青霉素,磺胺等药物抗原表位能与血细胞膜蛋白,血浆蛋白结合获得免疫原性机体产生对药物抗原的抗体溶血、粒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青霉素 RBC 溶血性贫血 奎宁 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匹拉米酮 粒细胞 粒细胞减少症链 球 菌 感 染 后 肾 小

15、 球 肾 炎 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 在异嗜性抗原链球菌使肾小球基底膜抗原改变补体、ADCC及吞噬细胞参与肾小球基底膜表面形成Ag-Ab复合物肾小球基底膜损伤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型超敏反应引起,型占20%左右。(三)异嗜性抗原引起疾病肺出血-肾炎综合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 1. 临床特点 以肺出血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2. 发生机制肺泡基底膜抗原改变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产生IgG类抗体肺泡基底膜和肾 小球基底膜存在 共同抗原 肾、肺组织损伤(四)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 )属特殊的型反应( 抗体刺激型)患者产生甲状腺刺激 素受体的自身抗体(长 效甲状腺刺激素LATS ) 作用于甲状腺刺 激素(TSH)受体 甲状腺胞持续分泌甲 状腺素 甲亢III 型 超 敏 反 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概念、特点反应机制常见病例型超敏反应是由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嗜碱性粒细胞等效应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一、概念特点1、主要由IgG、IgM、IgA介导;2、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是致病的 关键;3、激活补体后吸引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释 放溶酶体酶是引起损伤的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