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儿科营养不良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767701 上传时间:2018-08-0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3.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医儿科营养不良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西医儿科营养不良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西医儿科营养不良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西医儿科营养不良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西医儿科营养不良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医儿科营养不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医儿科营养不良(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营养不良 儿科儿科目 的 要 求1.掌握“疳”的含义、临床特征、辨证论治。2.熟悉本病病因病机。3.了解营养不良的临床分度。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疳证的概念、临床特征、辨证论治以及病因病机。2.难点:本病的辨证论治以及辅助疗法。一、概述:1.概念:由于摄入不足,或食物不能充分吸 收利用,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肌体消耗 自身组织,出现体重不增或减轻、生长发育停滞 、脂肪逐渐消失、肌肉萎缩,全身各系统功能紊 乱,免疫力低下的一种疾病。2.临床特征: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 形体消瘦,面黄发枯,肚腹胀大,青筋暴露。3.发病情况:多见于3岁以下。4.古籍认识:中医属“疳证”,含义有两种

2、解释:一说“疳者甘也”;另一说为“疳者干也”。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述其症状及病机。古代医家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二、病因病机:病因: (1)喂养不当;(2)疾病影响;(3)禀赋不足;病机: “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关键在于脾胃受损,气阴耗伤。“有积不治,传之余脏”: 本病可因脾病及肝,致眼疳;及心致舌疳;脾虚失运,水湿泛滥致疳肿胀;脾虚不摄致紫癜;脾虚及肾致骨疳;脾气衰败,元气耗竭致阴阳离决。疳证演变:1.病初,脾胃不和,运化不健,脾胃之气未伤,或 胃气未损,脾气已伤,胃强脾弱,仅属功能失调 ,属疳气。2.继之,脾胃气虚,积滞内生,壅塞气机,阻滞脉 络,虚中夹实,属疳积。

3、3.迁延日久,气血两亏,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一 派虚象,属干疳。4.脾胃虚损,诸脏失养,累及他脏,见各种兼证。三、病理改变: 1轻中度:皮下脂肪减少,糖原储备不足,肌肉萎缩。 2.重度:肠壁变薄,粘膜皱褶消失,心肌纤维肿胀, 肝脂肪变性,淋巴和胸腺萎缩,消化酶分泌减少 。四、诊断: 1临床表现(1)病史:3岁以下多见,有喂养不当史或先天 禀赋不足,或有原发疾病,如过食肥甘生冷,过度 呕吐,泻痢日久不愈,肺痨或是为早产,双胎等; 或感染诸虫。(2)主症:精神疲倦或烦躁不宁、形体消瘦、 肚腹膨大见青筋显露等,常有挤眉弄眼动作,严重 者有小老头貌。(3)体征:体重减轻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值152

4、5%,腹部、躯干、大腿内侧皮下脂肪减少;度营养不良:体重减轻2540%,皮下脂肪明显减少,肌张力低下,肌肉松驰,吵闹 ,眠差,常有贫血,维生素缺乏,水肿;度营养不良:体重减轻40%以上,全身皮下脂肪消失,神萎,反应低下。营养不良分度 轻度 中度 重度体重低于正常 平均值15%25%25%40%40%以上腹 部 皮下 臀 部 脂肪 面 部 0.80.4cm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0.4cm以下 明显变薄 减少消失 消失或接近消失 明显减少或消失其 身 长 尚正常低于正常明显低于正常(常低于30% )它 消 瘦不明显明显皮包骨状临 皮 肤正常或稍苍 白苍白,弹性 差苍白明显,干皱,弹性消失 有瘀点

5、床 肌肉松驰轻微明显肌肉松驰或萎缩,肌张力低 下症 精神状态 状稍不活泼较萎靡不安 易疲乏多哭呆滞,反应低下,抑制与烦 躁交替(4)常见并发症1.营养性贫血2.各种维生素缺乏3.继发感染性疾病4.自发性低血糖(5)实验室检查1.体格生长指标2.皮下脂肪厚度3.血清蛋白4.微量元素5.免疫功能五、辨证施治1.八纲辨证为纲,重在辨虚实;兼证辨脏腑。2.辨病因。3.辨轻重:分疳气、疳积、干疳。4.辨兼证与危证:兼证:眼疳、心疳、疳肿胀等。若皮肤出现紫癜为疳证恶候,提示气血皆干,络脉不固。疳证后期,若出现神萎面晄,杳不思纳,是阴竭阳脱的危候,将有阴阳离决之变。 (二) 治疗法则幼幼集成载“疳之为病皆虚

6、所致,即热者亦虚中之热,寒者亦虚中之寒,积者亦虚中之积”,指出“治疳必先去积”,治疗时遵“壮者当先去积,后扶胃气;衰者当先扶胃气而后消亡”。总之,治当标本同治。健脾和胃为主;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以补为要。(三)分型用药1. 疳气主症:形体消瘦,食欲不振,毛发稀疏,精神欠佳,大便或溏或秘,舌质淡、苔薄微腻,脉细有力。治法:调脾健运。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2.疳积主症: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动作异常,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沉细而滑。治法:消积理脾。方药:肥儿丸加减。3.干疳主症:极度消瘦,面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

7、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目光无彩,啼哭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杳不思食,舌质淡、苔少,脉沉细。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4.兼证:疳证后期,累及他脏。(1)眼疳主症:初起夜盲,入幕暗处视物不明,甚者眼角干涩,畏光羞明,黑睛混浊,白翳遮睛。治法:养血柔肝,滋阴明目。方药:石斛夜光丸加减。(2)口疳主症:常出现口舌生疮、口腔糜烂、口气臭秽难闻,面赤唇红,烦躁哭闹,寐纳较差,舌红、苔黄,脉细数、重按无力。治法:清心泻火,滋阴生津。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减。(3)疳肿胀主症:足踝浮肿,甚渐致颜面四肢,面色苍白无华,四肿欠温,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迟无力。治法:健脾温阳

8、,利水消肿。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六、西医治疗 1.消除病因,加强护理,预防感染。2.补充营养,调整饮食,根据营养不良程度,病情轻重,消化能力强弱,因地制宜对患儿进行科学的营养指导。3促进消化和改善代谢功能:给予各种消化酶、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锌等。 4治疗并发症:营养性缺铁性性贫血最常见,还有营养性水肿,多种维生素缺乏症以及继发多种感染。七、其他疗法 1辨证使用中成药(1)健脾开胃饮(本科科研成果):起健脾消滞和胃之功。较适用于脾胃虚弱型及 脾虚食滞型。(2)小儿消滞颗粒(本科制剂):消积理脾,行气开胃。(3)补中益气丸:起健脾补中之功,适用于胃强脾弱型。2经验方(1)胡黄连粉1份、

9、鸡内金粉2份、 混和每日12g,1日3次,用于纳呆, 烦躁、大便中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者。(2)鸡肝一只(或猪肝30克)苍术 6克煮熟,食渣饮汤。3外治疗法(1)玄明粉3克、胡椒粉0.5 克,混合敷于 脐上,每日1次,连用3次,用于本证各型。(2)莱菔子适量研末,阿魏调和后敷于伤 湿膏上,外贴神阙穴,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用于本证轻、中度各型。(3)桃仁、北杏仁、山楂三药等量研粉,加冰片、樟脑以鸡蛋清调敷双内关。 4刺四缝穴:入针0.050.1寸,挤出黄白色透明粘液或少量血液,每周一次。连 用25次,用于本证各型。5捏脊疗法6割治疗法:于大小鱼际处割治,也可于第2、3指距、指蹼处0.20.5厘米

10、处割治,挤出皮下脂肪并剪去。7小儿推拿:标实者可清脾土、大肠、揉板门、摩腹,推下七节等;虚证明显者可补脾土、推三关、摩腹,揉板门。8穴位注射:胎盘注射液合维丁胶性钙或vitB12,各2ml混合摇匀,注射于足三里、脾俞、肾俞、三阴交等穴,每穴注入药液0.5ml,每周2次,3周为一疗程。9.辨证施食原则是:忌食生冷肥甘、不洁之品,忌食煎炸难消化之物,更不宜过早进补,否则滞脾碍胃徒劳无功,反生他病。 (1)黄膳蒸鸡内金:黄膳鱼一条,除内脏后切碎,撒上鸡内金粉蒸熟食用。能醒胃健脾消积。(1)鸭肫粥:谷、麦芽各15克、鸭肫二 个、大米50克煲粥。消积除滞,增进食欲。(2)淮山扁豆红枣粥:三药各30克加梗

11、 米50克、慢火煲成烂稀粥,健脾养胃。(3)独脚金10克、加入猪肝或瘦肉适量,加清水四碗,慢火煲取浓汤约一碗,清肝 、除烦、消积。八、临证心得1.营养不良防重于治:合理喂养、定时、定量、定质、适时配合消食导滞;适时添加辅食,适时断奶;掌握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原则;纠正偏食,吃零食以及饥饱不均的不良饮食习惯。 2.健脾不在补贵在运: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运”属和法,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有行、转、旋、动之义。运其精微,化其水谷。常用苍术、陈皮、川朴、山楂、六曲等。3.纠正世俗常喂服凉茶的不良习惯:常服凉茶或过食生冷,易伤中阳之气,是本病病 因之一。4.若单纯以

12、内服中药汤剂疗效进展缓慢,当适当配合食疗、小儿推拿、捏脊等其他 疗法。5.活血祛瘀:疳证为慢性病,所谓久病必虚,虚易生瘀,故当配合活血祛瘀治疗。6.疳病之重症的治疗:多见于经济及卫生较差的地区。在重证后期,易出现由虚致脱,表现为面色突然苍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舌质淡嫩少津,当急进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以温阳、救逆固脱,同时配合西药治疗。7腹泻是重度营养不良婴幼儿极易出现的并发证,此时的补液要非常慎重,此类患儿极易对脱水程度估计过高,故补液总量按体重计算后宜偏低实施,以免引发心衰;同时注意电解质平衡,多呈低张性脱水,故补液的钠盐量应适当提高;且患儿易出现低钙、低钾,注意补钙,补钾。小 结1. “疳者甘也”; “疳者干也”2.“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3.“有积不治,传之余脏”4.“治疳必先去积”;“壮者当先去积,后扶胃气;衰者当先扶胃气而后消亡”。复习提纲:1.如何理解“疳”的含义? 2.如何辨证论治疳证?3.疳证有哪些辅助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