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据恢复基础知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49761547 上传时间:2018-08-02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 数据恢复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1 数据恢复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1 数据恢复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1 数据恢复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1 数据恢复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数据恢复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数据恢复基础知识(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数据恢复基础知识 硬盘基本技术 基本结构(尺寸、组成) 外观 内部结构(盘片、磁头、马达) 工作原理 温切斯特技术 硬盘逻辑结构 逻辑参数 磁头号(盘面) 磁道 扇区 柱面 参数取值 BIOS中断13H的入口参数中,磁头寄存器占8位, 值为0HFEH,所以磁头号为0254;柱面地址10 位,为01023,其低8位单独占用一个寄存器,高 2位与扇区地址共用一个寄存器,占用其中高2位; 扇区地址使用低6位,值为1H3FH(063)硬盘逻辑结构盘片: 盘片一般用铝合金做基片,也有用玻璃做基片 的。每一个盘片都有两个盘面(上、下),都 可以装上磁头存储数据,形成有效盘面。有效 的盘面都有一个盘面号,从

2、0开始;在硬盘系 统中,盘面号又叫磁头号了; 一般硬盘有2-3个盘片,所以磁头号为0-3或者0 -5磁道: 磁盘在格式化时被划分成许多同心圆,这些同 心圆轨迹叫做磁道(track)。磁道从外向内从 0开始顺序编号。一个盘面有300-1024个磁道 ,大容量的磁盘盘面磁道更多。柱面: 所有盘面上的同一个磁道构成一个圆柱,称为 柱面(cylinder)。柱面上的磁头,从上而下从 0开始编号。 数据的读写是按柱面进行的,即磁头首先在同 一个柱面内从0磁头开始读写操作,依次向下 (1、2)在同一个柱面的磁头上操作扇区: 作为同心圆的磁道不是连续记录数据的,被划 分成一段段的圆弧,这些圆弧叫做扇区(se

3、ctor) ,从1开始编号。 操作系统以扇区形式存储信息。每个扇区为 512字节(byte),分为两个部分:存储标识符和 数据 交叉因子容量 硬盘的容量由盘面数(磁头数)、柱面数、扇 区数决定,计算公式为:容量盘面数*柱面数*扇区数*512字节 1KB=210B=1024Byte 1MB= 210KB= 220B=1048576Byte 1GB=210MB= 220KB= 230B=1073741824Byte硬盘技术指标及参数 容量:单碟容量、总容量 平均寻道时间:ms(越小越好) 平均潜伏期 道至道时间 旋转速度:主流7200r/min 全程访问时间:ms 最大内部数据传输速率:Mb/s(

4、不同与外部传输速率) 外部数据传输速率 数据缓存:主流8-16MB 硬盘表面温度 MTBF:连续无故障工作时间,至少30000-40000小时 硬盘寻址模式 C/H/S(磁头+柱面数+扇区数) LBA(logic block address,扇区逻辑块地址) 转换公式: C:当前柱面号;CS:起始柱面号(0);H:当前磁头号 ;HS:起始磁头号(0);S:当前扇区号;SS:起始扇 区号(1);PH:每个柱面磁道数(255);PS:每个磁道 扇区数(63) LBA=(C-CS)*PH*PS+(H-HS)*PS+(S-SS) C=LBA/(PH*PS)+CS; H=(LBA/PS)MOD PH+H

5、S; S=LBA MOD PS +SS硬盘产品标签 盘片表面硬盘缺陷介绍 缺陷扇区 磁道伺服缺陷 磁头组件缺陷 系统信息错乱 电子线路缺陷 综合性能缺陷硬盘发展简史1956年9月,IBM350 RAMRC-世界第一台商用硬盘系统 1968年,IBM提出“温切斯特”技术,73年生产出第一个基于该技术的硬盘 79年,IBM发明薄膜磁头 80年代末期,IBM发明磁阻磁头(MR) 91年,IBM使用MR磁头生产3.5英寸硬盘,硬盘容量进入GB级 99年,Maxtor生产出单碟容量10.2G的ATA硬盘 2000年2月,希捷生产出转速15000rpm的硬盘 2000年3月,IBM推出“玻璃”硬盘 200

6、1年5月,IBM发布“仙尘”技术(Pixie Dust),这种技术通过一种名为AFC的抗铁磁 耦合介质,在硬盘内部存储数据的盘面上加上薄薄的一层钌元素。它能够克服当存储设 备的存储密度到达一定限度的时候所出现的超磁效应。 2002年,希捷发布了Barracuda ATA V Serial ATA硬盘,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串口 硬盘。希捷还展示了其最新的垂直磁性记录技术,这项技术使磁盘每英寸密度可达 100GB。在这一年,希捷还展示了Heat-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热辅助磁记录 )技术,HAMR将大大提高数据存储的性能、容量和可靠性。 2004年,TOSHIB

7、A(东芝)推出了世界上首款0.85英寸的硬盘MK2001 MTN,存 储容量可达2GB。2005年,东芝推出的MK4007 GAL在1.8英寸的盘片上实现了40GB 的存储量。同时,MK4007 GAL也是首款采用垂直磁性记录设计的硬盘。 2006年,希捷推出了Momentus 5400.3笔记本电脑硬盘,这是首款采用垂直磁性记录 设计的2.5英寸硬盘,其存储容量达到160GB。希捷还推出了Barracuda 7200.10,存储 容量达到了750GB 2007年,硬盘进入TB时代。 IBM350 RAMRC20M1979 446M1981(富士通制造的10.5寸硬盘, 3600转,446MB

8、的容量,81年的产品 )400M1982(NEC制造的8寸硬盘, 3000转,400MB的容量,82年出品 2.7G1983(NEC制造的14寸硬盘DKU800,3620转,2.7GB的容量 2.2G1987 2.8G1992(富士通的8寸硬盘, 3600转,2.8GB的容量,92年出品 历史上第一台内置硬盘的PC 硬盘接口 1.ST-506/412接口:最早的硬盘接口是ST-506/412接口,它是由希捷开发的,首先使用这种接口的硬盘为希捷的ST 506及ST412。ST506接口使用起来相当简便,它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电缆及接头,但是它支 持的传输速度很低,因此到了1987年左右这种接口就基本

9、上被淘汰了,采用该接口的老硬盘容量多 数都低于 200MB。早期IBM PC/XT和PC/AT机器使用的硬盘就是ST506/412硬盘或称MFM硬盘 ,MFM(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是指一种编码方案 。2.ESDI接口紧随是ST-506/412接口后发布得是:ESDI(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接口,它是迈拓 公司于1983年开发的。其特点是将编解码器放在硬盘本身之中,而不是在控制卡上,理论传输速度 是前面所述的ST- 506的24倍,一般可达到10Mbps。但其成本较高,与后来产生的IDE接口相比 无优势可言,因此在九

10、十年代后就补淘汰了。3.IDE与EIDE接口此技术的本意实际上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我们常说的IDE接口,也叫 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现在PC机使用的硬盘大多数都是IDE兼容的,只 需用一根电缆将它们与主板或接口卡连起来就可以了。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 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厂商不 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 。因此,这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硬盘接口4.ATA-1(俗称:ATA/IDE)1

11、994 年制定的ATA-1是所有IDE规格之祖。ATA-1提供一个通道供2个硬盘使用(主盘master和从盘slave)。 ATA-1支持PIO (程序化输出入,Programmed I/O)模式0.1.2,DMA(直接内存存取,Direct Memory Access) 模式0.1.2以及Multiword-DMA模式0。由于它已经是老旧的规格,ATA-1并无法支持采用ATAPI规格(ATA-4起)的 光驱。它不支持大幅提升性能的区块传送模式(block mode)或是LBA(逻辑区块寻址,logical block addressing) ,这也导致它的可用最大硬盘容量被限制在528 MB

12、。5.ATA-2(俗称:ATA/IDE)由于规格的进步速度对硬盘厂商来说实在太慢,所以Seagate(希捷)和Western Digital(西部数据)分别决定 推出自己的规格,Seagate称为Fast-ATA,而Western Digital则命名为加强型IDE(Enhanced IDE)。到了1996年 ,ANSI正式制定ATA-2规格,这项扩充版的ATA接口规格包括下列的改良:追加PIO模式3.4以及Multiword-DMA模式1.2。另外ATA-2还支持区块传送模式与LBA硬盘寻址功能。ATA-2也首 次内建了对磁盘驱动器的简单识别功能,让BIOS能够独立检测硬盘以及硬盘的各项参数

13、。不过由不同厂商所提出的不同名词,就这样残留在市面上了。6.ATA-3(俗称:ATA/IDE)这项规格是在1997年制定的(X3.298-1997),不过追加的改良点并不多。这些大多数是用来改善高速传输模式 (Multiword-DMA 2与PIO 4)下的数据可靠性,因为传统的40-pin IDE数据线是造成数据错误的主要因素。ATA-3 规格中首次加入了改善数据可靠性的功能:自1998年起,SMART(自我检测分析与报告技术, 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功能让硬盘能够自我检测,并将错误回报给BIOS。 这项规格本身由

14、于缺乏更快的传输模式,所以正式采用的厂商很少。相对的厂商决定只采用像SMART这类的功能, 而不完全遵守ATA-3的规格,这也是兼容性问题仍旧存在的原因。硬盘接口7.ATA/ ATAPI-4(俗称:UltraDMA/33)1998 年ANSI将ATAPI规格(NCITS 317,请对照下表)纳入最新版的ATA规格当中,让ATA-4 能够连接光驱与其它储存媒体。另外改良点还包括UltraDMA模式0.1.2的采用,以及建议使用80-pin IDE数据线以大幅提高资料可靠性等部份。不过要使用更高速的传输模式(ATA-4),较高等级的 数据线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为了维持资料的完整性,传输协议也获得

15、扩充,加入了CRC(循环冗余检查,Cyclical Redundancy Checking)功能,并且定义了额外的指令,包括命令队列(Command Queuing)以 及指令多任务(command overlapping)的可能性。由于UltraDMA模式2的最大传输速率为每秒33 MB,所以通常称作UltraDMA/33。另一方面模式0与1则从来没有厂商采用过。8.ATA/ ATAPI-5(俗称:UltraDMA/66.ATA/66)ATA-5是在2000年以NCITS 340之名制定的。这项规格当中以UltraDMA模式3.4最让人感兴趣。 为了达到每秒44或66 MB的带宽速度,必须使

16、用80-pin的IDE数据线。 在ATA-5规格中部份老旧的ATA指令已经废止,另外其它指令则经过修改,以适应更高的性能需求 。9.ATA/ ATAPI-6(俗称:UltraDMA/100.ATA/100)这项目前相当普遍的ATA规格,包括了UltraDMA模式5,以及将LBA模式的寻址能力由28位(每 个硬盘最大可用容量为137 GB)扩充到48位。ATA-6也加入了噪音管理(Acoustic Management) 功能,可以藉由软件来控制今日硬盘的存取速度,以有效降低运转中的噪音。这可以说是头一次在 ATA规格内加入了符合人体工学的重要设计。 硬盘接口10. ATA1332001年7月,迈拓发布了新一代的硬盘规范,这个由整个存储设备工业联盟认可的规范,标准名 称ATA133,或者是迈拓口中的FastDrive。目前在AT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