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第三单元测评(含答案)

上传人:圣*** 文档编号:49706046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第三单元测评(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第三单元测评(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第三单元测评(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第三单元测评(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第三单元测评(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第三单元测评(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习题:第三单元测评(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测评第三单元测评(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 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 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 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 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

2、话 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 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 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 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 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 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 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

3、并不以尽 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 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 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 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 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 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 便是流露;所谓低眉

4、,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 是西洋爱神的雕刻,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 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 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 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 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产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换句 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

5、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 言中。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 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 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B.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 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C.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

6、者沉默肃穆、平和愉快的 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D.欣赏者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 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 解析 A 项,“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错误,原文为“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B 项, “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错误,原文是说“没完全描写出”。D 项,“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 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错误,原文为“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 不用意识而自然碰的巧”。 答案 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

7、项是( ) A.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 充分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B.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同时解释了 “无言之美”的内涵。 C.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 要性和可行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 学原理浅显易懂。 解析 C 项,“逐层递进”错误,应该是“并列”。 答案 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

8、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 有一些空白。B.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 意,展现了深刻美。C.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 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D.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 将更有感染力。 解析 B 项,“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歪曲了关雎的含蓄美。 答案 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 题。 老 猫 季羡林 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的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一副寂寞

9、、凄清、孤独、 无助的神情。 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 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 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 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它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 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可活动的空间好像还很大。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 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我给它起名叫虎子。 有一天傍晚,我看老猫神情很不妙,我预感要发生什么事情

10、。我唤它,它不肯进屋。我把 它抱到篱笆以内,窗台下面。我端来两只碗,一只盛吃的,一只盛水。我拍了拍它的脑袋,它偎依 着我,“喵呜”叫了两声,便闭上了眼睛。我放心地进屋睡觉了。第二天凌晨,我一睁眼,就拿着手 电三步并作一步,到外面去看。哎呀!不好!两碗全在,但猫影顿杳。我心里非常难过,说不出是什 么滋味。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 “屋前屋后搜几遍,几处茫 茫皆不见。 ”它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永远永远地消失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 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 自己什么时

11、候寿终。到了那个时候,它们决不待在主人家里,是为了避免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 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等候 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猫的尸体。 我听了以后,若有所悟。现在看来,倒是猫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 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 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 来仍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 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

12、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影响不了地 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 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我觉得那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 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西方净土世界的人们对待将死的人的态度。那里 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那时,要死的老嬷嬷或者老 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他们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 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 净土世界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人为万物之灵,净土世 界里的人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的对比之下真增了光!

13、真不愧是净土! (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篇散文讲述了作者由养猫而引发的感悟,他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让人感叹,而老猫的“生死 观”更是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B.作者用他独有的笔触,细腻而传神地写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爱与被爱的关系;从与猫亲密相处的 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C.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来自身边小动物的爱时常被人们忽略,可作者却深切地感受到了,并把这 些小动物当作生命中的朋友、亲人。 D.文章选取了老猫生活的两个片段,重点就老猫临死前的片段议论抒情,作者从老猫对待死亡的 方式上悟出人类要有豁达

14、的生命观。 解析 B 项,“从与猫亲密相处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错,文中重点刻画了作者寻猫的场景,并借此场景抒发对生命的感悟。 答案 B5.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赏析这样行文的妙 处。(5 分) 解析作者写老猫没有按照常规的养猫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反而先写病重的老猫,分析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上有表现文章主题等作用,结构上有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作用。 参考答案先写老猫病重,引发读者对老猫命运的关注,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行文有波折,跌宕起伏;文章主要写的是对老猫离去的哲学思考,先写病重的老猫为表现文章的主题做了铺垫。 6.季

15、羡林先生的散文语言独具一格,请结合全文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6 分) 解析解答此类题需要对全文的语言特色有所体悟,可以从全文的语言特征、整体的语言风格等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用语生动形象,寥寥数语却意蕴丰富;语言朴实而不乏味,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率真而不失睿智。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79 题。 巴金写完随想录以后 陈思和 九十岁的巴金整天坐在客厅里。客厅的面积虽然大,光线却不怎么好,有些阴暗滞闷,从巴金 的客厅联想到北京冰心的客厅:它们在表面上真是完全不一样。冰心老人的客厅小而明亮,充 满灵气,盆花、字画、窗明几净,处处显示了女主人公的天真、率性,心

16、态自由;而巴金老人则更 加沉重、疑虑,他的感情似乎总是陷在那一团噩梦中挣扎不开。 读过随想录的人们都说巴金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这个社会正在逐渐走向 开放,人人都有权利追求心情的欢悦,唯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他沉浸在噩梦 的恐怖之中,把自己作为箭垛,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 现在,老人终于放下了笔。写完随想录于今,七年过去。巴金主要的工作就是编他 的全集。依巴金自己的说法,他始终在矛盾中编印旧作。譬如,“爱情三部曲”曾经是巴金最喜欢 的一部作品,它描绘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一群知识分子在信仰与理想的指导下与黑暗势力搏斗的 故事。这些作品后来遭到了粗暴的批评,巴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编造故事,而对它的真实性却 讳莫如深。这次编印全集时,老人终于发言了,他在跋里承认小说中人物的原型来自他的一些 同志,他称他们为“理想主义者”,称赞他们“忠于理想,不停止地追求理想,忠诚地,不声不响地生 活下去,追求下去”。 巴老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有两部书稿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