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国家”思想、公众舆论和政治家俾斯麦  ——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缘起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9663129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国家”思想、公众舆论和政治家俾斯麦  ——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缘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社会国家”思想、公众舆论和政治家俾斯麦  ——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缘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社会国家”思想、公众舆论和政治家俾斯麦  ——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缘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社会国家”思想、公众舆论和政治家俾斯麦  ——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缘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社会国家”思想、公众舆论和政治家俾斯麦  ——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缘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国家”思想、公众舆论和政治家俾斯麦  ——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缘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国家”思想、公众舆论和政治家俾斯麦  ——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缘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国家”思想、公众舆论和政治家俾斯麦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缘起 徐健 关键词 社会国家/国家救助/社会保险/俾斯麦人们普遍认为,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是基于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首 先,由于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失业与流动人口快速增加,贫富分化日益 悬殊,社会矛盾尖锐化引发程度不同的社会动荡,这就要求国家发挥社会功能,缓解社会 紧张。其次,工业化造就了庞大的产业队伍,导致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不断成熟和壮大。的 确,自 19 世纪中叶起,欧洲许多国家的劳动者开始建立自己的组织和政党,劳工运动频繁 发生,要求改善劳动和社会条件的呼声日趋高涨,也迫使政府将解决陷于危机的政治局势 提上

2、日程。德国是西方国家中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先驱,但却不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 国家,而且其政治现代化的发展程度也远远滞后于英、法等西欧国家。因此,探讨德国社 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除了要关心以上所涉及的共同原则之外,似乎还应该考虑其他一些因 素的影响。任何一项国家政策的制定都有一个非常复杂的思考和论证过程,社会保障政策也不例 外,它既要考虑国家的财政预算,平衡各种相互作用的社会和政治力量,也要考虑民族文 化、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民族的思想和文化是历史长期积淀的 产物,是孕育政府决策的文化土壤,而价值观念和公共舆论则是政府决策的社会基础。基 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将从德国“社会国家”

3、的思想溯源、19 世纪后期德国价值观念的变化以 及社会舆论对“国家救助”的关注入手,重新思考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问题。当然,作 为官僚国家,政治领袖俾斯麦的个人影响力也将成为考察的内容。一“社会国家” 的思想在德国由来已久。尽管对于社会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讨论古已有 之,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到马基雅维里、托马斯霍布斯、 洛克、孟德斯鸠等,经典作家对两者关系时有高论,但“社会国家”的思想在德国却有着特 别深厚的历史传统。这恐怕正是德国在欧洲国家中首先实现社会立法的思想根源。在哲学家康德的精神世界中,始终保有国家的一块“圣地”。他在强调和维护个人思想 绝对自由的同时并没有忘记

4、国家的权威和作用。国家是一个严格的法律组织,关心的是个 人之间的有序共存。它是普遍法则的人格化,在其中个人的 自由意志能与其他所有人的意 志和谐一致,个人不仅不会丧失自由,而且还会在法律组织的保护下,获得全部的自由。 从历史哲学和法哲学的角度出发,康德很早就提出了建立在自由个性基础上的“社会国家” 的思想。在法的形而上学原理的公共权利部分关于“国家的权利和宪法”一节中,他已 经提出了后来被称为“社会福利国家”的具体设想。康德这样说道:“人民已经事实上通过他 们的共同意志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社会,这个社会必须永远保持下去。为此目的,他们就要 服从国家对内的权力,以便保存这个社会的成员,甚至当他们无力

5、维持他们生活的时候, 根据国家的基本原则,政府有理由并有资格强迫那些富裕的人提供必要的物资,用以维持 那些无力获得生活最必需的资料的人的生活。为了这个国家的有资产者的生存,就需要他 们服从国家并取得保护,以及由国家向他们提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因此,国家有权对他 们加以一种责任,让他们献出财务来维持他们公民伙伴的生存。这件事可以通过向公民的 财产或商业资财征收赋税,或者建立基金会从中收取利润来达到。这样做不是为了国家的 需要,国家是富足的,而是为了人民的需要。 ” 黑格尔或许是第一个看出现代性是异质性文明形态的人,并对它进行了批判。他认为 由各个“孤立原子”所组成的市民社会指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正体

6、现了这种异质性,它是 唯利是图的社会,不能消除内在的矛盾和冲突,更不能保障和维护社会全体的利益,因此 应该由一个理性的国家出面调停。当然,黑格尔心目中的“理性国家”不是作为一种暴力机 构和行政管理机构的现代国家政权或国家机器,不是简单的理性工具,而是作为人们共同生活基础的伦理与文化共同体。这样的国家会将人们在利益的基础上整合在一起,它考虑 的是全体的利益而不是某个个体或集团的局部利益。那么,这样的“社会国家”和“理性国家”的理想在德国的现实框架中如何才能实现呢? 罗伦兹施泰因和约翰卡尔罗德贝图斯作为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作 为黑格尔的追随者,罗伦兹施泰因关注欧洲尤其是法国的社会

7、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发现 资本主义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发生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斗争并导致革命的爆发。他 明确提出要通过“社会意识”和“社会行政”来解决社会问题,认为国家有责任推动经济和社 会进步。他的国家学体系 、 国民经济学 、 财政学教材和行政学教材等著作把 德国传统的“法治国家”和家长制“福利国 家”的思想提高到了新的认识水平上。罗德贝图斯既是国民经济学家也是政治家,发表过许多国民经济学和社会问题专著, 同时担任天主教中央党左翼领袖。他认为财富和知识的积累需要由道德进步来完善。罗德 贝图斯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社会不公正。为了防止无产阶级革命,主张建立国家垄 断,由国家来调整工人工资

8、并采取其他积极措施,缓和社会矛盾。他是“国家社会主义”的 积极鼓吹者。如果说作为哲学家的康德和黑格尔对未来的德国社会立法只是提供了思想框 架,那么罗德贝图斯却因为他与政府高级官员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对德国社会立法的制定 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社会国家”的思想从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在知识界广为传播,逐渐形成了一面旗帜。这 就是著名的“讲坛社会主义”学派。该派起源于国民经济学历史学派,统治德国大学经济和 社会科学的讲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阿道夫瓦格纳、古斯塔夫申贝格和古斯塔夫施莫勒。1872 年,瓦格纳成立了“社会政策协会”,旗下聚集了众多著名人士,为社会改革铺平 了道路。自由反对派称这个学者集

9、团为“讲坛社会主义”,但实际上这个称呼并不确切,它 并不包括社会主义者,而是社会改革家,他们是坚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该派的基本原则 是:经济、社会生活与国家密切相关,国家必须引导道德规范,反对利益霸权。但在“讲坛社会主义”的内部也有不同的意见。申贝格属于自由派,他们提倡社会公正 和各阶级之间的平衡,要求合理分配财富;规定工人的劳动时间,建立工会和劳动协会, 设立劳动局。因为受英国的影响较深,他主张把国家救助与工人自助相结合,推动工人建 立自助组织。施莫勒作为保守派代表则从普鲁士的文化传统出发,相信“国家是人类教育最 伟大的道德机构”,社会问题可以通过君主制国家来解决。德国是个君主制官僚国家,

10、各党派向来标榜中立立场,君主又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因而使国家看起来似乎可 以也应该能够在无政府的个人主义、传统的社团主义和官僚国家主义之间,找到一条“中间” 路线,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走社会市场经济的道路。施莫勒敦促国家社会主义改 革计划,要求重建社会各阶层间的友好关系,消灭和减少不公正,努力实现分配公平的原 则,提高社会中下层的道德和经济地位,因为经济政策制定的标准“不是考虑各个公民的福 利,而是整个共同体的最大利益”。“讲坛社会主义”不仅在德国学术界产生了广泛 影响,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也通过培 养学生,影响了整整一代德国政府高级官员和那些对政治问题感兴趣的学者。同时,它还

11、影响了英国, “讲坛社会主义”的思想成了英国费边社努力的方向。二从 19 世纪下半叶起,德国的社会问题变得日益尖锐化,绝大多数人口处于相对贫困的 状态成为不争的事实。1871 年,普鲁士有纳税人 1257 万,交纳等级税(指收入在 420-1200 马克即 140-400 塔勒之间的)的有 421 万,免交等级税的(指平均收入为 360 马克即 120 塔 勒)658 万。赤贫现象已经消除,但广大群众仍生活在糊口水平,生活没有基本保证。危 机时期,柏林的很多家庭穷得甚至连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或者能坐的草垫子都没有。流浪人数增多。1874-1883 年经济危机期间,在“劳动者之家”乞讨的人数增加了

12、 3 倍。生存危 机的威胁是永远存在的。它指的不仅是经济不稳定时期工资下降和工人失业,还指工人家 庭内的其他问题,如多子女带来的贫困、突发疾病、工伤事故、丧失工作能力、老年没有 收入、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等等。对日益尖锐的社会问题不加以妥善解决,必将产生政治危机。在公民中到处流传着对 暴动和革命的恐惧。1877 年,诺尔廷根(Nrtingen)建立了一家社区慈善中心,中心主任 艾森鲁厄对此做过解释,他说:“这的确是令人震惊的,最近我们看到了一种撕裂人类社会、 毁灭我们幸福、腐蚀大众、破坏公民秩序的危险。我们的财产包括精神和物质的都受到了 严重威胁。 ” 1880 年,一篇题为乞丐的困境的文章发出

13、了警告:是不是一直要等流 浪者从街头游逛转为有组织的社会主义劳动大军,破坏社会秩序,洗劫我们的国家,而后 政府才会采取有效措施呢?对公民社会的讨论在德国变得越来越热烈。公民社会的理论基点是公正或正义。自亚 里士多德以来,它有三种伦理及法哲学的应用形式,分别为交换公正、责任公正以及分配 公正。它们逐渐地从道德领域进入国家的政治视野。无论是何种政治派别都无法对此视 而不见。那么,公正和正义的原则究竟应该由谁来行使呢?当然是国家。德国的公众舆论不约 而同地开始把“国家”视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领导力量。首先对公共舆论产生广泛影响的是教会改革派。教会慈善事业这个时期重新被激活, 改革派人士开始为他们的社会实

14、践寻找理论依据,竭力主张由国家来解决社会问题。教会内部同样存在着两派 。一是新教改革派,一是天主教改革派。前者的代表是宫廷 传教士阿道夫斯托耶克。他建立了基督教社会工人党,既鼓吹工人保护也提倡国家救助, 目的是把工人从社会民主党那儿争取到教会一边,让基督教和君主制在大众心里扎根。斯 托耶克举行了多次公开集会,但影响有限。作为宫廷传教士,他的立场在某种程度上与极 端保守派相似,使工人对他的动机产生怀疑;此外,他的反犹思想在党内造成了混乱,在 自由反对派和政府中也造成了不信任。相比之下,牧师出生的社会问题专家弗里德里希瑙 曼却要成功得多。瑙曼在 1880 年成立“新教代表大会”,引导神学和国民经济

15、学转向关注社 会问题;1896 年又创立“民族社会主义协会”,创办机关刊物援助 ,唤醒民众对社会改 革的热情,并重新理解工会运动。他认为社会民主党的一些要求是合理的,敦促全体人员 研究马克思理论。瑙曼认为, “社会问题不仅仅是纯粹的工业工人的事情。它是最广泛和最 高意义上的民族问题和教育问题。在精神方面为工人工作,就是为未来的民族精神工作。 ” 对瑙曼的努力,德国历史学家梅尼克曾经有过极高评价,称如果瑙曼成功了的话,德 国“也许很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一场希特勒运动”。但是,因为与政府之间的密切关系,新教统治当局把社会改革仅限于慈善活动,拒绝 推行积极的社会政策,因此总体成效不大。而与此同时,天主

16、教会则产生了另外的想法。 教皇利奥十三批准和认可了天主教会的改革努力。他谴责“社会主义的异端邪说”,宣布私 人财产的神圣性,同时为教会颁布了减缓社会问题的新任务。1863 年,教会公开提出工人 的状况是主要的“社会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方案。美因兹大主教威廉凯特勒发挥了重要 作用。他于 1864 年出版的专著工人问题与基督问题引起巨大反响。他称基督不仅拯救 我们的灵魂,也是世界的救赎者,尤其是工人阶级的拯救者,社会问题触及信仰的根本。 他大胆突破传统的思维界限,在主张工人结社自我救助的同时,呼吁由国家制定工人保障 立法和社会保险政策。1880 年在亚琛成立了“工人福利协会”,聚集了一批熟悉工厂事务的 天主教工人。该协会的任务是通过杂志和传单向公众报道工业界的贫困状况,并提出救助 建议。1890 年在美因兹成立了“天主教德国群众联合会”,敦促工人和雇主明确各自的义务, 并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健康社会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其次,工会活动也发起了要求国家救助的强大声势。 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会成立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