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9663118 上传时间:2018-08-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现在的学生需要活动、喜欢活动,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中有权去设计活动方案,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及活动材料,能够自己控制活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的一部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 采,这既包括外在的实践活动,更包括内在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甚至有所创造。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传统教学的知识开端一般都是从学生不感兴趣的间接经验活动开始,然后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由已知向新知逐步推进。 而活动教学一般是先让学生亲自参与学科知识

2、中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的有关活动,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师生之间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活动教学在课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兴 趣,引起学生稳定、持久的探索动机。例如,在教学“最大公约数”这一内容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师:请同学们各自写出自己学号的约数。生:(学生动手写)师:请学号是 12 的同学走上前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12 所有的 约数。生:12 的约数有 l、2、3、4、6、 12师:请学号是 l、2、3、4、6 的同学站到 12的旁边,你们是好朋友。师:请学号是 30 的同学走上前来,也向大家汇报一下 30 所有 的约数。生:我的

3、学号 30 的约数有1、2、3、5、6、10、15、30师:请学号是 1、2、3、5、6、10、15、的同学站到 30 的旁边, 你们也是好朋友。师:(故意走到学号是 12 的同学身边)你的约数怎么只有 4 和 12 了呢?怎么不把你的好朋友看好呢?(学号是 12 的同学和学号是 30 的同学争抢学号是 1、2、3、6 的这几位同学)师:不如全班同学一起来做个裁判,1、2、3、6 这几位同学到 底该站在哪边呢?生:(有些争议,但马上有一学生举手回答)我觉得站在他们两个数中间比较好。师:l、2、3、6 既是 12 的约数,又是 30 的约数,像这样的几个约数,你能给他们起个名字吗?本环节的教学,

4、通过活动,突出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 认知矛盾,唤起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 新的知识“公倍数”也在活动中让学生达到了自主建立。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活动教学中,学生是探究、发现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 而不是帮助,更不是替代。因此,在学生进行诸如“假设实验”探究时,要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自去动手、动脑、 动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教、学、做合而为一。例如,在“探究两个数成互质数时,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这一数学规律时,一 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师:姚惠科同学在预习时发现:当两个数成互质数时,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这个

5、发现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是一 个规律吗?我们该怎么办?生 1:我们可以写出几组互质数,然后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再观察一下,这些最小公倍数是不是两个互质数的乘积。生 2:这叫举例子验证。师:对,举例子是很好的验证方法,谁愿意来举出一些合适的例子呢?生 1:2 和 7 5 和 9生 2:12 和 114 和 5师:那就请你们选择一组来验证吧。通过经历探索最小公倍数的活动,发现求最小公倍数的规律,是这一教师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几个小组内的合作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猜 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发现,去探索。因为 活动是有明确的目标的,所以活动中的探究是有效的。3.引

6、导学生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教学中,活动不是目的。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知、 情、意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一般来说,在学习某些数学知识前 进行的活动, 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为理解这一 知识作好准备;在学习某些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活动,是为了 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新概念或抽象概括出新的规律;在复习巩固时进行的活动,是为了深化所学的知识,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现在的学生需要活动、喜欢活动,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中有权去设计活动方案,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及活动材料,能够自己控制活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的一部分。 ”因此,

7、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 采,这既包括外在的实践活动,更包括内在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甚至有所创造。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传统教学的知识开端一般都是从学生不感兴趣的间接经验活动开始,然后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由已知向新知逐步推进。 而活动教学一般是先让学生亲自参与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的有关活动,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师生之间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活动教学在课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兴 趣,引起学生稳定、持久的探索动机。例如,在教学“最大公约数”这一内容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师

8、:请同学们各自写出自己学号的约数。生:(学生动手写)师:请学号是 12 的同学走上前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12 所有的 约数。生:12 的约数有 l、2、3、4、6、 12师:请学号是 l、2、3、4、6 的同学站到 12的旁边,你们是好朋友。师:请学号是 30 的同学走上前来,也向大家汇报一下 30 所有 的约数。生:我的学号 30 的约数有1、2、3、5、6、10、15、30师:请学号是 1、2、3、5、6、10、15、的同学站到 30 的旁边, 你们也是好朋友。师:(故意走到学号是 12 的同学身边)你的约数怎么只有 4 和 12 了呢?怎么不把你的好朋友看好呢?(学号是 12 的同学和学

9、号是 30 的同学争抢学号是 1、2、3、6 的这几位同学)师:不如全班同学一起来做个裁判,1、2、3、6 这几位同学到 底该站在哪边呢?生:(有些争议,但马上有一学生举手回答)我觉得站在他们两个数中间比较好。师:l、2、3、6 既是 12 的约数,又是 30 的约数,像这样的几个约数,你能给他们起个名字吗?本环节的教学,通过活动,突出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 认知矛盾,唤起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 新的知识“公倍数”也在活动中让学生达到了自主建立。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活动教学中,学生是探究、发现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 而不是帮助,更不是替代。因此,在学生进行诸如“假设

10、实验”探究时,要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自去动手、动脑、 动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教、学、做合而为一。例如,在“探究两个数成互质数时,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这一数学规律时,一 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师:姚惠科同学在预习时发现:当两个数成互质数时,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这个发现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是一 个规律吗?我们该怎么办?生 1:我们可以写出几组互质数,然后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再观察一下,这些最小公倍数是不是两个互质数的乘积。生 2:这叫举例子验证。师:对,举例子是很好的验证方法,谁愿意来举出一些合适的例子呢?生 1:2 和 7 5 和

11、9生 2:12 和 114 和 5师:那就请你们选择一组来验证吧。通过经历探索最小公倍数的活动,发现求最小公倍数的规律,是这一教师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几个小组内的合作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猜 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发现,去探索。因为 活动是有明确的目标的,所以活动中的探究是有效的。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教学中,活动不是目的。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知、 情、意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一般来说,在学习某些数学知识前 进行的活动, 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为理解这一 知识作好准备;在学习某些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活动,是为了 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新概念或抽象概

12、括出新的规律;在复习巩固时进行的活动,是为了深化所学的知识,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现在的学生需要活动、喜欢活动,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学习中有权去设计活动方案,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及活动材料,能够自己控制活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的一部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 采,这既包括外在的实践活动,更包括内在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甚至有所创造。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传统教学的知识开端一般都是从学生不感兴趣的间接经验活动开始,然后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由已知向新知逐步

13、推进。 而活动教学一般是先让学生亲自参与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的有关活动,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师生之间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活动教学在课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兴 趣,引起学生稳定、持久的探索动机。例如,在教学“最大公约数”这一内容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师:请同学们各自写出自己学号的约数。生:(学生动手写)师:请学号是 12 的同学走上前来,向大家汇报一下 12 所有的 约数。生:12 的约数有 l、2、3、4、6、 12师:请学号是 l、2、3、4、6 的同学站到 12的旁边,你们是好朋友。师:请学号是 30 的同学走上前来

14、,也向大家汇报一下 30 所有 的约数。生:我的学号 30 的约数有1、2、3、5、6、10、15、30师:请学号是 1、2、3、5、6、10、15、的同学站到 30 的旁边, 你们也是好朋友。师:(故意走到学号是 12 的同学身边)你的约数怎么只有 4 和 12 了呢?怎么不把你的好朋友看好呢?(学号是 12 的同学和学号是 30 的同学争抢学号是 1、2、3、6 的这几位同学)师:不如全班同学一起来做个裁判,1、2、3、6 这几位同学到 底该站在哪边呢?生:(有些争议,但马上有一学生举手回答)我觉得站在他们两个数中间比较好。师:l、2、3、6 既是 12 的约数,又是 30 的约数,像这样

15、的几个约数,你能给他们起个名字吗?本环节的教学,通过活动,突出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 认知矛盾,唤起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 新的知识“公倍数”也在活动中让学生达到了自主建立。2.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活动教学中,学生是探究、发现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 而不是帮助,更不是替代。因此,在学生进行诸如“假设实验”探究时,要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自去动手、动脑、 动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教、学、做合而为一。例如,在“探究两个数成互质数时,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这一数学规律时,一 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师:姚惠科同学在预习时发现:当两

16、个数成互质数时,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这个发现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是一 个规律吗?我们该怎么办?生 1:我们可以写出几组互质数,然后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再观察一下,这些最小公倍数是不是两个互质数的乘积。生 2:这叫举例子验证。师:对,举例子是很好的验证方法,谁愿意来举出一些合适的例子呢?生 1:2 和 7 5 和 9生 2:12 和 114 和 5师:那就请你们选择一组来验证吧。通过经历探索最小公倍数的活动,发现求最小公倍数的规律,是这一教师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几个小组内的合作活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猜 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发现,去探索。因为 活动是有明确的目标的,所以活动中的探究是有效的。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教学中,活动不是目的。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知、 情、意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一般来说,在学习某些数学知识前 进行的活动, 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为理解这一 知识作好准备;在学习某些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活动,是为了 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新概念或抽象概括出新的规律;在复习巩固时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