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49593958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9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山愚 公移愚公移山雕塑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 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题为愚公移 山。他说:“现在有两座大山压在中国人 民头上,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 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 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 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 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 。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挖这两座 山,有什么挖不平呢?”毛泽东在这里就是 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鼓励全国人民。重点字词 :万仞( ) 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 ) 曾( )不 孀( )妻 始龀( )穷 匮( ) 荷( )担rns ycng shungchn

2、kuh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 、虚词。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 效果。重点词语1.方七百里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11.投诸渤海之尾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思。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削减。 把怎么样。 用土筐。 指山上的草木。 固执,顽固。 即使。 愁。 之于。重要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诚。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 之北。 一厝朔东,一厝雍

3、南 。你太不聪明了!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 愁什么挖不平呢?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 南边,黄河的北边。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 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愚 公 移 山 这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课文内容 (一)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 高度、地理位置。(故事的背景) (二)愚公不畏艰难,毅然率子孙移 山。(故事的开端) (三)叙述愚公对智叟的驳斥。(故 事的发展) (四)愚公精神感动天帝,移山愿望 实现。(故事的高潮与结局)二山耸立图家庭会议图毕力平险图愚公智叟论辩图神灵移山图1.愚公为什么移山? 2. 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4、? 3.移山的目标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 山最终移掉了吗?两山规模原因目的地点行动 愚公移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 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有发展的眼光有发展的眼光愚公愚公大智大智大勇大勇与与困难作斗争困难作斗争智叟智叟不智、不勇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对比和衬托手法二山高峻对比对比遗男热情帮助智叟顽固不化对比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衬托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愚公: 胸怀大志 远见卓识 坚持不懈愚公,你真

5、是个傻老头, 因为:愚公,我佩 服你,因为:主旨: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 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 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 懈奋斗的道理。判断下列句子中词的读音是否正确,把错误的改正过 来。 1、高万仞(rn) 2、吾与汝(r)毕力平险 3、惩山北之塞(si) 4、遂率子孙荷(h)担者三夫 5、河曲智叟(su) 6、河曲智叟亡(wng)以应 7、箕畚(q bn)运于渤海之尾 8、京城市之孀(shung)妻有遗男 9、子子孙孙无穷匮(gu)也 10、一厝(c)朔东,一厝(c)雍南(s) (h)(w) (j)(ku) (cu)

6、三、解释划线词语: 1、方七百里 2、河阳之北 3、汝心之固 4、杂然相许 5、以残年余力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7、投诸渤海之尾方圆、面积河北面或山南面顽固答应,赞成草木之于凭、靠达州市2010年中考试题 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分)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分) 1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7、 )(2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 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 、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 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 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16.C (“阴”指江河的南岸) 17.(1)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 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 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只要译准“荷担者三夫” 、 “箕畚”,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 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 ,把泥土石块放到哪里去呢?(只要译准“以”、“ 且”、 “焉”、“如何”,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18.D请体会歌曲 愚公移山的 感人魅力 !愚公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