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传染病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9593033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急性传染病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小儿急性传染病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小儿急性传染病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小儿急性传染病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小儿急性传染病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急性传染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急性传染病(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急性传染病本章重点 麻疹的诊断要点 常见出疹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麻疹、腮腺炎的合并症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各种传染病的预防第一节 麻疹 麻疹(measles)是麻疹病毒感染所致的小 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上 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 皮肤特殊性斑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传 染性强,易并发肺炎。病后免疫力持久 ,大多终身免疫。一.病因 麻疹病毒属RNA副粘病毒,只有一个血 清型,抗原性稳定。 对日光、消毒剂敏感,耐低温。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前驱期及出疹期患者,亚临床 带毒者。 传播途径:飞沫或密切接触病毒的手。 传染期:出疹前后5天,有合并症者为出 疹后10天

2、。 发病季节:春季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三.发病机制呼吸道上皮及局部淋巴组织繁殖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复制病毒 血液 血液 全身症状。 病毒 免疫反应受抑制 OT实验阴性、 变态反应性疾病缓解。 病毒 T、B淋巴细胞致敏 免疫反应四.临床表现(一) 典型表现: 潜伏期:6-18天,低热、全身不适。 前驱期:3-4天,上呼吸道炎、柯氏斑。 出疹期:3-5天,体温增高,毒血症状加重,按序出疹。可出现并发症。 恢复期:7-10天,色素沉着,脱屑。此期再次发热,提示合并症。四.临床表现(二) 非典型表现: 轻型:病程一周。患儿有一定免疫力。 重型:体弱患儿,可出现严重合并症。 异型:接种过疫苗者,出疹顺序颠

3、倒。 无皮疹型:用免疫抑制剂,为隐匿感染新生儿:与母同患成人:重五.并发症 肺炎、喉炎、心肌炎、 脑炎、亚急性硬化性 全脑病、结核病恶化、 营养不良、维生素A 缺乏等。实验室检查 血象 鼻咽部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 血清抗体检测 麻疹病毒检测六.诊断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八.治疗与预防 综合治疗。强调护理、饮食、对症治疗 、并发症治疗、中医药治疗。 预防: 控制传染源:隔离病人,易感人群检疫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开展麻疹病毒基因变异监测第二节 猩红热 猩红热(searlet fever)是由溶血性链球 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 热、咽炎及皮疹为特征。一.流行病学 一般

4、发病于冬春季。 人与人之间经飞沫传播(也有外科猩红 热和产科猩红热)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2-4天。 起病急,高热,咽痛。 皮疹于发病后24小时左右出现,腋下、 腹股沟、颈部,很快遍及全身,针尖样 丘疹,疹间皮肤潮红。 皮疹消退时有大片脱皮,无色素沉着。三.鉴别诊断病原 全身症状 皮疹特点 发热与出疹关系 麻 麻疹 呼吸道卡他性 红色斑丘疹,自头面 发热3-4天,出 疹 病毒 炎症、结膜炎 部、颈、躯干、四肢, 疹期热更高口腔黏膜斑 退疹后色素沉着脱屑 风 风疹 全身症状轻, 面部、躯干、四肢, 发热后半天至1 疹 病毒 耳后、枕部淋 斑丘疹,疹间有正常 天出疹 巴结肿大触痛 皮肤,无色素及脱屑

5、 猩 乙型溶 高热,中毒症 皮肤弥漫充血,上有 发热1-2天出疹 红 血性链 状重,咽颊炎, 密集针尖大小丘疹, 出疹时高热 热 球菌 杨梅舌,环口苍 持续3-5天退疹,1周 白圈,扁桃体炎 后全身大片脱皮四.预防与治疗 隔离患儿至咽培养连续两次阴性,带菌 者接受10天青霉素治疗。 治疗:青霉素注射7-10天。重者可使用 静脉给药及联合用药。 加强对症治疗。第三节 水痘 水痘(chickenpox)是一种传染性极强 病情较轻的儿童出疹性疾病。通过接触 或飞沫传染。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一.病因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是一种DNA病毒。 在外界生存力弱。二.发病机制 呼吸道黏膜细胞内增殖 血液

6、病毒血 症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再次增殖 第 二次病毒血症 全身播散 器官病变 特异性抗体产生 病毒血症消失 症状 缓解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11-24天,皮疹、发热几乎同时出 现,皮疹呈向心性分布,祖孙三代。 典型水痘:10天左右自愈。 重症水痘:免疫低下病人出现大泡或出血性皮疹,离心分布。 先天性水痘:早期发生先天性水痘综合征,晚期形成播散性水痘。四.实验室检查 疱疹刮片、疱疹液病毒 检查、血清学特异性抗 体检查、PCR查病毒 DNA。 合并症:局部皮肤感染、爆发性紫癜、 脑炎等。 诊断:临床表现及化验 室检查。 鉴别诊断:疱疹性荨麻 疹。八.治疗与预防 综合治疗:强调护理 隔离病人至皮疹全部

7、 结痂,易感儿检疫3 周。第四节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是 小儿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非化 脓性肿胀、疼痛为特征,各种唾液腺及 其它器官均可受累。人群普遍易感。可 获得持久免疫。一.病因和流行病学 腮腺炎病毒为RNA病 毒,对腺体和神经有 亲和力,耐低温。 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播。 人是唯一宿主。二.发病机制 口鼻黏膜上皮细胞增殖 局部炎症 进入血液 病毒血症 腺体炎症、神 经系统炎症 再度繁殖 再次入血 上次未侵犯的器官 三.病理 表现为腺体非化脓性炎症。 腺体水肿、出血、坏死, 管腔被坏死上皮细胞堵塞, 淀粉酶通过淋巴进入血液。四.临床表现 潜伏

8、期14-21天,前驱期3-5天腮肿期6- 10天,最多2周。多数病人腮肿是首发 症状。 血、尿淀粉酶、脂肪酶均增高,PCR可 查病毒RNA,血清病毒分离,病毒特异 性抗体。五.合并症 脑膜脑炎 多发性神经炎 睾丸炎/卵巢炎 胰腺炎 诊断和鉴别诊断: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 炎 治疗:综合治疗,注意合并症治疗 预防:病人隔离至腮肿消失,易感者检 疫3周,主动免疫及被动免疫。第五节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 炎病毒引起的小儿急性传染病,主要表 现为发热和脊髓症状,部分病例发生不 规则的弛缓性麻痹或瘫痪。人群普遍易 感,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发病季节多 为夏秋季。一.

9、病因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RNA肠道病毒,分三 型,其间很少有交叉免疫。 体外存活力强,适宜PH3-10,耐低温。 高温、紫外线、氧化剂、高浓度氯制剂 可杀灭。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各型病人及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粪-口、飞沫。 传染期:潜伏期末期至瘫痪前期。 易感人群:人三.发病机制 病毒进入淋巴组织增殖后排出免疫力不能清除 免疫力强第一次病毒血症 病毒消灭全身非神经组织淋巴组织 隐性感染侵入神经系统第二次病毒血症 重者瘫痪轻者无瘫痪产生特异性抗体清除病灶 顿挫感染四.临床表现(一) 潜伏期:5-14天 前驱期:1-4天,到此期停止为顿挫型。 瘫痪前期:止于此期为无瘫痪。出现高热、肌痛、感觉过

10、敏、肌痉挛震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及体征。四.临床表现(二) 瘫痪期:5-10天,重者12-16天。瘫痪随 热退而不再进展。 脊髓型:分布不规则不对称,迟缓性瘫 延髓型:颅神经麻痹,呼吸、循环中枢麻痹。 脑型:高热、意识障碍、痉挛性瘫。 混合型:以脊髓和延髓同时出现多见。四.临床表现(三) 恢复期:轻症1-3个月, 重症6-18个月。 后遗症期:肌挛缩及 畸形。五.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细胞与蛋白分离 病毒分离:自潜伏期起至瘫痪期,粪便 中病毒可存在2-6周或更久。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查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及化验检查脊髓灰质炎 格林巴利 发病早期 多有发热 很少发热 瘫痪肢体 不对称迟缓瘫 对称性迟缓瘫近重于远 远重于近 感觉过敏 有 无 感觉障碍 无 有 后遗症 多有 多无七.治疗与预防 对症处理 控制传染源:病人隔离40天,易感者检 疫20天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者本章问题 麻疹、水痘、猩红热的出疹特点 麻疹、腮腺炎的并发症 脊髓灰质炎的临床分期及分型 各种传染病的检疫期及隔离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文化创意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