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之构思技巧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9591740 上传时间:2018-07-3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32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鉴赏之构思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诗词鉴赏之构思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诗词鉴赏之构思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诗词鉴赏之构思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诗词鉴赏之构思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词鉴赏之构思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鉴赏之构思技巧(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构思技巧教学目标一、明确构思技巧的类型。二 、 结合具体诗歌能准确判断所用构思技巧。三 、 掌握构思技巧类考题的答题步骤。基础回顾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 3、借事抒情 4、借古讽今 5、用典抒情1.正、侧面描写 2.虚实相生 3.动静结合 4 .色彩渲染 5.视角变化 6.白描 7.细节描写常见的构思技巧包括:抑扬、 层层铺垫、伏笔照应、 以 小见大、 以景结情、 卒章显志、 结构对比、 无理而妙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君觅封侯。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 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

2、酒熟不出门, 残花满地无人迹。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还。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呼应比拟抑 扬无 理 而 妙 逐层深 入 虚实结 合行路难 李白 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卒章显志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古今对比从军行七

3、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 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以 景 结 情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构思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此构思技巧的;第三步,简析这种构思技巧是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的感情或表达 了怎样的主题。规范答题思(13分钟) 1、参考例题引路,独立思考完成基础训 练和提高训练中的题。 2、总结人抒情方式类题的答题技巧。议(9分钟)1、组员快速交流,完善各题答案。2、同组成员共同讨论总结这种题型答题思路。展(8分钟)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进行书面展示,要 求字迹工整,卷面整洁。评(9分钟)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九月九日望

4、乡台,他席他乡送客还。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前人评价这首诗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妙不妙? 为什么? 很妙。三四句运用了无理而妙的构思手法 诗人九月登高,遥望故乡,愁思倍加。“ 人情已厌南中苦”抒发独在南方、思念亲人 不能北归之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反问 大雁:我想回都不能回到北方,你为何还非 要往南方飞呢?北雁南飞是其特定习性,本 无可置问,但这看似无理的一问,却更强烈 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运用这一手法 ,使情感显得真切动人,给人以强烈的感染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

5、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 ,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 ,无数杨花过无影。 . (1)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 (1)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 外一片空寂,为上阕白天赛龙舟、踏 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写笙歌已歇 ,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 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作了铺垫。 检:感遇十二首(其二)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1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2 【注释】: 1林栖者:指隐士。 2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1)诗篇在开头以 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情感, 并且卒章显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寓意是什 么?答案 (1)比兴手法。 (2)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 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 取欣赏。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 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 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 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