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王冬亮20121127)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9565101 上传时间:2018-07-30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4.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王冬亮20121127)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王冬亮20121127)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王冬亮20121127)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王冬亮20121127)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王冬亮20121127)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王冬亮2012112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王冬亮20121127)(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王冬亮 讲师 l 人类行为的基本特点l 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及其在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意义l 健康相关行为的类型上一堂课要点理论(theory):指一系列概念、定义和命题的有机结合,它通过确定变量间的关系表达了对事物或情形的系统见解,用于解释和预测事物或情形。概念(concept):指构成理论的要素,是理论的组成部分。模型(model):一般建立在多种理论的基础上,用以帮助理解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学说。理论、概念和模型l 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l 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论l 应用于人群和社区水平的理论内 容 提 要l 对健康相关行为理论的综合理解主要针对对象个体在行为改变中的心

2、理活动来解释、预测健康相关行为并指导健康教育干预活动。(一) 知信行模式(二)健康信念模式(三)行为改变阶段模式(四)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5一.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一)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belief- practice,KABP or KAP)KAP模式将人们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6行信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信念和态度是动力行为改变是目标KAP模式认为行为改变的关键步骤7确定信念改变态度促进态度转变的方法l 利用促进信念建立的方法,如增加信息的权威性、增强 传播效能、或是利用“恐惧”因素,只要适时、适当的 利用这些因素,则有

3、助于态度的转化;l 利用信息接受者身边的实例,强化对行为已改变者所获 效益的宣传,特别有助于那些半信半疑、信心不足者的 态度转变;l 针对那些“明知故犯、知而不行”者的具体原因,有针 对性地强化行为干预措施;l 对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则可依法采取强制手段促其态度 的转化。 8认知不协调费斯汀格假定,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致的事物理性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医生吸烟(明知故犯)9健康行为中认知不协调的原因

4、l 同一时间存在不同的需要及相应的动机冲突;l 行为条件不具备;l 从众行为;l 改变行为的代价;l 获得正确知识前已形成不利健康的行为。10知信行KAP模式假定:传播健康信息给对象,可以改变其信念和态度 ,从而改变其行为。(行动受信念和态度支配 )局限性: l 缺少对对象需求/需要、行为条件和行为场景 的考虑; l 实际工作中难以指导对对象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进行深入分析11HBM模式运用社会心理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该模式认为:人们要采取某种促进健康行为或戒除某种危害健康行为需满足以下3个条件 。12(二)健康信念模式(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BM)第一

5、,知觉到危害和严重性。第二,知觉到收益和代价。第三,效能期待(自我效能)。第一, 知觉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并进 一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l 知觉到严重性:个体对罹患某疾病的严重性的看法,包括 人们对疾病引起的临床后果的判断,或是对疾病引起的社 会后果的判断,由此产生的害怕情绪。l 知觉到易感性:个体对自己罹患某疾病或陷入某种疾病状 态的可能性的认识,包括了对医生判断的接受程度和自己 对疾病发生、复发可能性的判断等。14第二,对采取某种行为或放弃某种行为的结果估 计,相信这种行为与上述疾病或危险因素有密切 联系,包括认识到该行为可能带来的好处,同时 也认识到采取行动可能遇到的困难。 l

6、 知觉到益处:对行为有效性的认识是人们对于实施或放 弃某种行为后,能否有效降低患病的危险性或减轻疾病 后果的判断,包括减缓病痛,减少疾病产生的社会影响 等; l 知觉到障碍:人们对采纳促进健康行为的困难的认知是 使行为巩固持久的必要前提。如价格昂贵,潜在危险( 治疗的副作用,医源性病变)、不愉快的经历(疼痛、 困难、难过),不舒适感、时间成本等,都应实事求是 的指出,并帮助人们逐一克服。15第三,效能期待,也称“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指对自己实施和放弃某行为的能力的自信,即对自己的 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成功 地执行一个导致期望结果的行为。16其他

7、一些相关因素 l 人口学因素:年龄、性别、种族等;l 社会心理因素:人格特点、社会阶层、社会压力等;l 结构性因素:对该疾病的知识、以前患该病的经验等;l 行为提示因素:他人忠告、医护人员提醒、亲友的疾病经验等。17HBM在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摒弃危害健康行为的实践 中遵循以下步骤l 充分让人们对他们目前的不良行为方式感到害怕 (知觉到威胁和严重性);l 让人坚信一旦他们改变不良行为得到非常有价值 的后果(知觉到效益),同时清醒地认识到行为 改变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知觉到障碍);l 使人们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过长期努力改变不 良行为(自我效能)。18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

8、tion theory)鉴于目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作用时间长且多 能给行为者带来某种“收益” ,因而近年发展起来的保护动 机理论在健康信念模式基础上增加了2个抵御健康相关行为改 善的因素,以便更好地解释健康相行为: l内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主观的愉快感受, 如吸烟所致快感;l外部回报:实施有害健康行为所带来的某种客观“好处” ,如吸烟所致交往便利。保护动机理论是健康信念模式HBM的发展形式。19健康信念模式示意图20修正因子 人口特征(年龄、性别、种族) 社会心理因素(人格、社会地位、同事、团体,等) 结构因素(对此疾病的知识、以前患此病的经验) 行为提示因素:传媒活动

9、、他人忠告、医护人员提醒、 亲友的疾病经验、某种标志物,等严重性认识 易感性认识内部回报 外部回报恐 惧行为效益 效能期待行为代价应对评估威胁评估行为意向行为技能 行为条件个人认知行动可能SCM模式将行为变化解释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有5个阶段逐渐推进的过程。该模式注重个体的内在因素,认为人们修正负向行为或采取正向行为实质上是1个决策过程(10个心理活动)。21(三)行为改变阶段模式(stages of change model, SCM)行为改变阶段模式SCM的5个阶段 无转变打算阶段(precontemplation)这一阶段的人,没有在未来(6个月)中改变自己行为的考虑或意欲坚持。对象可

10、能还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存在问题,或者以前做过改变,但因失败而觉得没能力改变。特点:不喜欢阅读、考虑或谈论有关这些高危行为的题目,甚至还有另外一套理论来抵制,他们也不打算参加健康促进或防治项目。 22 打算转变阶段(contemplation)该阶段的人打算在未来(6个月)内采取行动改变疾病危险行为。对象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问题,也已经意识到行为改变后的好吃,但同时也意识到会有一些困难与阻碍,在好处与困难之间权衡而处于一种矛盾状态,对象常常停留在这个阶段,不再继续前进。23 转变准备阶段(preparation)进入“准备”阶段的人,会在30天内,严肃地 承诺作出改变,并且开始有所行动。 转变行

11、为阶段(action)此阶段,在过去6个月的目标行为已经有所改变。 行动往往被视为行为改变,但对象行为的改变必须符 合科学家或专家的判断已达到足以降低风险的程度。 以吸烟为例,减少吸烟量并非处于这个阶段,完全不 吸烟才处于此期。 行为维持阶段(maintenance)此阶段的人已经维持新行为状态长达6个月 以上,已达到了预期目的。以“吸烟者戒烟过程”为例25处于不同阶段的对象有不同需要,控烟健康教育应提供不 同的干预帮助,促使对象由此阶段向趋向戒烟成功的下一 阶段转变。处于不同阶段的对象有不同需要,控烟健康教育应提供不 同的干预帮助,促使对象由此阶段向趋向戒烟成功的下一 阶段转变。 认知层面

12、(6个)l 提高认识:发现和学习新事实、新思想,向行为健康方向努力;l 情感唤起:知觉到如果采取适当的行动,可减少不良行为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l 自我再评价:在认知和情感上对自己的健康风险行为进行自我评价,认识到行为改变的重要性; 26SCM模式的1个决策过程(10个心理活动)l 提高认识:发现和学习新事实、新思想,向行为健康方向努力;l 环境再评价 -在认知与情感上对自己的健康风险行为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l “自我解放” - 在建立行动信念的基础上做出要改变行为的承诺;l “社会解放” -意识到有一个尊重个人及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环境在支持健康行为。27 行为层面(4个)l 反思习惯:

13、认识到不健康行为习惯的危害,学习 一种健康的行为来取代它;l 强化管理:增加对健康行为的奖赏,反之实施处 罚,使改变后的健康行为不断出现;l 控制刺激:消除诱发不健康行为的因素,增加有 利行为向健康方向改变的提示;l 求助关系:在健康行为形成过程中,向社会支持 网络寻求支持 28各行为转变阶段中的心理活动29变 化 阶 段 无打算期打算期准备期行动期维持期变 化 过 程提高认识 情感唤起 自我再评价环境再评价“自我解放” / “社会解放”反思习惯 强化管理 控制刺激 求助关系行为改变阶段模式SCM的局限性l 对环节的影响作用考虑较少;l 对行为变化的描述性解释,而不是原因性的解释;l 实践中各

14、阶段的划分和相互关系不易明确。31控制力的信念洞察力对行为的信念对行为结果的判 断对社会规范的信 念遵从社会规范的 动机对行为的态度主观行为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 为 的 意 向行 为理 性 行 为 理 论计 划 行 为 理 论(四)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一)社会认知理论(二)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三)紧张和应对互动模式32二.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论主要观点:个体的行为既不是单由内部因素驱动,也不是单由外部刺激控制,而是行为、个人的认知和其他内部因素、环境三者之间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33(一)社会认知理论 (social c

15、ognitive theory, SCT), 又称交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ation)认知因素 知识 期望 态度 环境因素社会规范 社区 他人 舆论等行为因素技能 实践 自我效能 控制人的行为 个人行为环境交互影响示意图交互作用因素包括了人的思想、情绪、期望、信念、自 我知觉、目标和意向、生物学特性(如性别、种族、气质和 遗传易感性)与人的行为等。l 环境和个人特性的双向作用表现为人的期望、信念和认知能 力的形成和改变受环境中社会因素与物质因素的影响;l 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双向交互作用,人是环境的产品和生产 者。人的行为将会决定他们暴露于环境的方式,而行为又被 环境改

16、变。交互决定论认为人有 能力影响自己的命运,同 时也承认人们不是自己的意愿的自由行动者。35 交互作用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过程和结果而获得的行为的过 程,即人们观察其他人的行为,了解如何进行这种行为 ,并且模仿其他人重复这种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的一些条件: l 要引起对象的注意; l 对象要将观察的行为保持在记忆中; l 对象需要具有语言和动作能力; l 对象要有适当的动机; l 在实施正确的行为后加以强化。 36 观察学习形成一定行为后,主要由三个方面调节和维持:l 刺激:特定的刺激可以决定某些特定行为在适宜的时间 出现;l 强化:在对象以特定方式活动时予以奖励;l 认知:把行为同内在标准比较,提供自我强化或惩罚, 从而指引行为。37 自我效能:相信自己能在特定环境中恰当有效地 实施行为。不同于自信,它是对能力的自我认识。自我效 能能以多种形式影响着人们的知觉、动机、行动及其效果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