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9539281 上传时间:2018-07-30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外文言文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文言文阅读(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课外文言文阅读最新考题精练水 仙(清) 李渔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水仙以秣陵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节选自闲情偶寄)【注释】 秣陵:指南京。 质:抵押。 迨:等到。 珥:用

2、玉做的耳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各司一时 _ (2)欲购无资 _ (3)请已之 _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_ 2下列句中加点的 “而” 与 “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 中的 “而” 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季节 想要 停止 通“返”,返回(意对即可)B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_答案: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这是剥夺我一个季节的生命啊。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_答案: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

3、。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 “爱花如命” ,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 “家人” 的作用是什么? _答案: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作用是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意对即可)参考译文水仙花是我的命。我有四条命,各自存在于一年的一个时节:春天以水仙、兰花为命;夏天以莲花为命;秋天以秋海棠为命;冬天以蜡梅为命。如果没有这四种花,也就没有我这条命了。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那就等于夺去了我这一季的命。水仙花数南京的最好了,我之所以把家安在南京,并不是为了在南京安家,而是为了在水仙的故乡安家。记得丙午年的春天,当时穷困潦倒,无富余钱财过年,衣物

4、都已抵押尽了,等到水仙花开的时候,没钱购买。家人说:“请您别去看了,一年不看水仙花,也没什么可奇怪的。”我说:“难道你们是要夺去我性命么?我宁可少掉一年的寿命,也不想一个季节没有花的陪伴。况且我从他乡冒着大雪回到南京,就是为了看这水仙花。如果看不到,岂不是不如不回来南京,就呆在他乡过年算了?”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玉饰去买水仙花了。考点整合解读【考查内容】 虽然课外阅读题考查的难度不大,但这成为今年以及今后中考的重点,所以,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课外文言文应该是对课内所学文言文知识的训练和提高。要做好这种题型,离不开课内所学知识的积累。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学好文言文的各个知识点,学练结合

5、。 课内外的比较阅读题,是今年中考中的焦点试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有: 1分析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将所给阅读材料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根据课内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特点找出或比较阅读材料中相应的句式。 4领会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并进行比较分析。 5比较两材料在内容、写法及表达方式方面的异同。 6比较阅读材料的情感倾向。【题型分析】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所涉及到的题型有:选择题(对实词、虚词的考查)、填空题(对文章出处、作者的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默写填空等)、主观表述题(对文章写法的评价、对文章中心的延伸等)。 技巧点拨:1.利用文后的注释,通读原文,疏通文句,把握主旨。

6、文后的注释对于我们去把握文章的大意至关重要。所以,在作答前,先要逐字逐句将全文通读一遍,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文后的注释,逐词逐句地在脑子里快速地将全文翻译一遍,从而进一步理解文段的内容,把握其主旨,并了解该文章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这一步是作答的基础和前提。2. 仔细审题,联系旧知,对应作答。课外文言文中,所考查的一些重点实词、虚词,其实在课内文言文的学习中,都接触过。所以,同学们这个时候,要打开记忆的宝库,联系旧知识,来对应作答。3.联系实际,阐释生发,创新有据。主观阐述题,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明确把握文章的中心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阐发。语言的表达要简练、通顺。典

7、型例题分析例1:(2011山东德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乗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选自世说新语)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因起彷徨 _ (2) 尝暂寄人空宅住 _ 解析: 课外文言文中的词语、句子的理解,较之课内阅读难度加大。一定要把词语放到文章中,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敲该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些词语可以联系课内所学知识来帮忙。如 “因” 在五柳先生

8、传中就有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当作 “于是,因此” 讲; “尝” 在陈涉世家中有 “尝与人佣耕” 一句,做 “曾经” 讲。可以套用一下,再代入原文以判断其正确性。 答案: (1)于是 (2)曾经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_解析: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注意关键性词语一定要译出,如 “尽” 。不能直译的,意译也可。 答案: 我本来乘着兴致而来的,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一定要见戴安道! 3 “雪夜访戴” 表现了王子猷怎样的个性? “何可一日无此君” 表达了古人怎样的理想和追求? _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注意两点:一要准确理解本文的中心;二要结合世说新语两则

9、。其实,对于中下游的学生来讲,第二条起了一个提示作用。也可结合学过的其他写人物的文章五柳先生传等。一定能从学过的文章找到本文的影子。根据这一理解,再回归本文,你会收获很大。 答案: 率性而为 高尚有节、正直谦虚、坚韧不拔 第二问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夜晚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门,命(仆人)倒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他)忽然想到了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其中的缘故,王子猷说: “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安道呢!”

10、 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有人问他: “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 王子猷长啸并吟咏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 “怎么可以一天没有它!” 例2:(2011四川乐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秦巨伯瑯琊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 。出著庭中,夜皆亡

11、去。伯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注释】 瑯琊 :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县。坼:裂开。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 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乃置伯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C伯意悟 目似瞑,意暇甚 D夜皆亡去 广故数言欲亡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常用实词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内所学知识,带入课外,去推敲是否意思相同,应注意结合语言环境去理解。A项均为 “确实” 的意思;B项均为 “离开” 的意思;C项依次理解为 “心里,心下” , “情态

12、表情” ;D项均为逃跑的意思。 答案: C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怀刃以去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C乃是两人也 陈涉乃立为王 D伯恨不得杀之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常用虚词的用法。对每个虚词的把握也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结合语境,具体做法是:由课内掌握的每个虚词的用法代入课外句去推敲。A项均为连词,可译为 “而” ;B项依次理解为 “被” , “替,给” ;C项依次理解为 “竟然” , “于是” ;D项依次理解为 “代词,指代两鬼” , “补足音节,不翻译 。 答案: A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

13、确的一项是( ) A秦巨伯的孙子虽挨过爷爷的打,但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反而在深夜出去迎接他,可见他们是很懂事的孩子。 B秦巨伯曾经识破鬼的骗术,并捉住它们把它们放在火上烤得腹背俱焦,但最终还是误杀了两孙子。 C选文中鬼共三次假扮秦巨伯的孙子,因为秦巨伯好酒常醉,共有两次被鬼所骗。 D这篇文章说的是人妖易混,若辨别不清,就会干出错杀无辜,放纵鬼魅的事情来。 解析: 解答此题,应在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去分析、比照每一个选择项所提供的信息是否与文章一致。C项中有两次鬼假扮秦巨伯的孙子。最后一次确实是他的两个孙子去接他,而不是鬼。 答案: C 4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子孙,宁可有此?

14、恐是鬼魅,乞更试之。 _解析: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注意关键性词语一定要译出。如该句中 “为” 、 “恐” 、 “乞” 、 “更” ;另外要注意特殊句式,如本句中的反问句;不能直译的,意译也可。 答案: (我们)做子孙的,难道能这样做吗?恐怕是鬼魅作怪,求你再去试试看。 【参考译文】琅琊人秦巨伯,六十岁了,曾经喝醉了酒赶夜路,经过蓬山庙。(他)忽然看见两个孙子来迎接他,二人搀扶着他走了一百多步,接着就抓住他的脖子把他按在地上,咒骂说:“老奴才,你那一天用棍棒打了我,我今天要杀掉你。”秦巨伯回想起来,那一天确实是用棍棒打了这两个孙子。于是,假装死了,两个孙子就扔下他走了。秦巨伯回到家里,想要惩治两个孙子。两个孙子又惊又怕,连连叩头说:“我们作子孙的,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