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气结果快速判断

上传人:g**** 文档编号:49481814 上传时间:2018-07-28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脉血气结果快速判断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动脉血气结果快速判断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动脉血气结果快速判断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动脉血气结果快速判断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动脉血气结果快速判断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脉血气结果快速判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脉血气结果快速判断(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脉血气结果快速判断泾县医院ICU 包凌腾v1.什么是动脉血气分析v2.标本的采集与运送v3.正常值及临床意义v4.酸碱失衡判断方法v5.血气分析三步法血气分析v血气分析是指对各种气体、液体中不同类型的气体和酸碱性 物质进行分析的技术过程。v血气分析的目的:1.准确反映机体的呼吸功能和代谢情况2.诊断呼吸衰竭和酸碱平衡紊乱3.指导氧疗和机械通气v血气分析能反映机体的呼吸和代谢功能,随著医学的发展, 血气分析已经成为危重病人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结果对 医生的诊断、治疗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护士是血气分析标 本的采集者,正确留取和处置标本在减少或消除偶然误差、 保证血气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方面起着不可

2、忽视的作用。适应症与禁忌症v适应症1.抢救心肺复苏后,对患者的继续监测2.急性或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以及使用机械辅助呼 吸治疗时3.各种疾病、创伤、手术所致的呼吸功能障碍者v禁忌症脉炎或血栓有出血倾向者,穿刺部位皮肤有炎症或 股癣等,动形成者标本的采集与运送1.标本采集:v(1)采血部位:血气分析的最佳标本是动脉血, 能真实地反映体内的氧化代谢和酸碱平衡状态,常 取部位是肱动脉、股动脉、前臂动脉等,也可用动 脉化毛细血管血,只是PO2低于动脉血;静脉血也 可供作血气测定,但与动脉血差别较大。 v(2)抗凝剂的选择:因需测定全血血气,所以必 须抗凝一般用肝素抗凝(最适用肝素锂,浓度为 500100

3、0U/ml)。标本的采集与运送v(3)注意防止血标本与空气接触,应处于隔绝空 气的状态。与空气接触后可使PO2升高,PCO2降 低,并污染血标本。 v(4)标本放置时间:宜在30分钟之内检测,否则 ,会因为全血中有活性的RBC代谢,不断地消耗O2 ,并产生CO2,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如30分钟内 不能检测,应将标本置于冰水中保存,最多不超过 2小时。v(5)采血前应让病人在安定舒适状态,避免非静 息状态造成的误差。 2标本运送:应立即送检 。标本的采集与运送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v1、采血位置 因采血的动脉如有输液,就可能发生溶血及稀释, 使K+升高,Ca2+降低。如误采为静脉血,因为静 脉

4、血不能准确的反映动脉血气状况,它的PH值在正 常情况下与动脉血接近,但当机体患病时,各种代 谢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此时动脉与静脉的pH就有 明显的差异。标本的采集与运送v2 . 采血量及肝素浓度 肝素浓度是准确血气分析结果的核心保证。 肝素用量过多可造成稀释性误差,使pH、 PaO2值偏低、PaCO2值偏高,出现假性低 碳酸血症。但是肝素量过少,便起不到抗凝 的作用。国际生化联合会,推荐血气标本中 肝素的最终浓度为50 u/ml。标本的采集与运送v3 .气泡 因为气泡会影响血气的pH、PaCO2、PaO2 的检测结果,特别是PaO2值。理想的血气标 本,其空气气泡应低于5%。v4 . 标本混匀

5、程度 与其他抗凝标本一样,不充分的混匀会增加 凝血的发生,从而影响血色素和血细胞压积 结果的准确性。标本的采集与运送注意事项:v1. 送血气分析之前,先电话通知作好准备。v2. 采血量不宜过多,单查血气分析约需1ml,如血气分析加 电解质、肾功、血糖等项目约需2ml。若血量过多则抗凝不 足,将影响检验的准确性。v3采血后需立即排空气泡,再将针尖刺入橡皮塞封闭针孔 ,以免接触空气造成检验结果失真,并尽快送检,送检过程 中,避免震荡,以免影响检查结果。v4. 标本送检时需附上病人实时的体温、吸氧浓度或吸氧流量 (L/min)及最近的血红蛋白量等参数。v5附吸氧浓度计算公式:吸氧浓度%=21+4吸氧

6、流量( L/min)。血气及酸碱分析检验值v1、酸碱度(pH)v指体液内氢离子浓度的反对数。v参考值7.357.45(平均值7.40)。v7.45为失代偿性碱中毒。v但pH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无酸碱失衡。代偿性酸或 碱中毒时PH均在7.357.45的正常范围之间。v是反映液体酸碱度的指标,受呼吸和代谢因素共同 影响。无法判断是呼吸性的还是代谢性的酸碱失衡。血气及酸碱分析检验值v2、二氧化碳分压(PCO2)v血浆中物理溶解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压力。参考值 4.655.98kPa(3545mmHg)平均值40mmHg。v 45mmHg为呼酸代碱的呼吸代偿,v 50mmHg有抑制呼吸中枢危险。是判断各

7、型酸碱 中毒主要指标。v是呼吸性的核心指标,酸派为主。一句话:高了呼酸 ,低了呼碱。血气及酸碱分析检验值v3、氧分压(PO2)v指血浆中物理溶解的O2分子所产生的压力。参考值10.64 13.3kpa(80100mmHg)其正常值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低于60mmHg即有呼吸衰竭,SB AB受呼吸影响大(CO2潴留,CO2分压高),所以 CO2分压高的情况下它就比标准理想状态的碳酸氢盐大 呼碱:AB3mmol/L 代谢性碱中毒v 反映酸碱失衡代谢性因素的指标,一句话,正碱( 3mmol/L)负酸( 50mmHgvPCO2和HCO3联合起来看酸和碱。前者决定呼酸 或呼碱,后者决定代酸和代碱。生化指

8、标vHCT 血球压积 正常值40左右vLac 乳酸 正常值1vGIU 血糖 正常值3.36.6mmol/Lv血钾 正常值3.55.5mmol/Lv血钠 正常值135150mmol/Lv血钙 低于2mmol/L为低钙血症酸碱失衡判断方法v评价血液酸碱失衡状态的指标较多,PCO2 作为判定呼吸性酸碱失衡的指标,PH作为血 液酸碱度的指标,看法是一致的,然而对于 判定代谢性酸碱失衡的指标尚无一致意见。 主张用HCO3,或BE作为判断标准。v但不管使用哪几项指标,其判断结果基本上 是一致的。酸碱失衡判断方法v下面介绍下使用PH、PCO2、 HCO3指标的判断方 法。1、分清原发与继发(代偿)变化酸碱失

9、衡代偿必须 遵循以下规律 (1)、原发HCO3、PCO2任何一个变量的原发变化 均可引起另一个变量的同向代偿变化,即: 原发HCO3升高,必有代偿的PCO2升高; 原发HCO3升高,必有代偿的PCO2升高; 反之亦相同。酸碱失衡判断方法(2)、原发失衡变化必大于代偿变化 根据上述代偿规律,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v原发失衡决定了PH值是偏酸或偏碱。vHCO3和PCO2呈相反变化,必有混合性酸碱失衡存在。vHCO3和PCO2明显异常同时伴PH正常,应考虑有混合性 酸碱失衡存在。 3、根据上述规律,一旦HCO3和PCO2呈相反方向变化,必定 为混合性酸碱失衡,临床上有以下三种情况:PCO2升高同时伴

10、HCO3下降,肯定为呼酸合并代酸。PCO2下降同时伴HCO3升高,肯定为呼碱并代碱。PCO2和HCO3明显异常同时伴PH正常,应该考虑有混合 性酸碱失衡的可能。血气分析三步法v第一步,看病人是否存在酸中毒或碱中毒?v看PH值,正常值为7.35-7.45.PH7.35为酸中毒,PH7.45 为碱中毒。血气分析三步法v第二步,酸碱中毒是呼吸性还是代谢性?v看PH和PCO2改变的方向。同向改变(PCO2增加,PH值也 升高,反之亦然)为代谢性,异向改变为呼吸性。血气分析三步法v第三步,如果是呼吸性酸碱中毒,是单纯呼吸因素,还是存 在代谢成分?v如果是呼吸性的,再看PH值和PCO2改变的比例。正常 P

11、CO2为35-45mmHg,单纯呼吸性酸碱中毒,PCO2每改变 10mmHg,则PH值反向改变0.080.02。例如,如果PCO2 是30mmHg(降低10mmHg),那么PH值应该是7.48(增 加0.08);如果PCO2为60mmHg(增加20mmHg),则PH 应为7.24(降低20.08)。血气分析三步法v三步法的弊端是不能判断PH值正常的相消型混合型酸碱失 衡。血气分析三步法v例1:病人的PH值为7.58,PCO2为20mmHg,PO2为 110mmHg。v例2 :病人的PH值为7.16,PCO2为70mmHg,PO2为 80mmHg。v例3:病人的PH为7.50,PCO2为50mm

12、Hg,PO2为 100mmHg。血气分析三步法v分析v例1:第一步,PH值大于7.45,提示为碱中毒。v第二步,PH值与PCO2值异向改变,表明为呼吸性。v第三步,PCO2降低20mmHg,PH值应升高20.08(0.02 )即为7.560.02,与实际PH值相符,因此该病人为单纯性 呼吸性碱中毒。血气分析三步法v例2:v第一步,PH值小于7.35,提示为酸中毒。v第二步,PH值与PCO2值异向改变,表明为呼吸性。v第三步,PCO2增加30mmHg,PH值应降低30.08(0.02 )即为7.160.02,与实际PH值相符,因此该病人为单纯性 呼吸性酸中毒。血气分析三步法v例3:v第一步,PH值大于7.45,提示为碱中毒。v第二步,PH值与PCO2值同向改变,表明为代谢性。v第三步,不用,因该病人不是呼吸性酸碱平衡失调。v因此该病人为代谢性碱中毒。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