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电教与语文教学认知目标达成

上传人:luoxia****01816 文档编号:49389082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电教与语文教学认知目标达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谈电教与语文教学认知目标达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谈电教与语文教学认知目标达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 谈电教与语文教学认知目标达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电教与语文教学认知目标达成谈电教与语文教学认知目标达成摘 要:认知目标是教学目标分类体系中的三项目标之一。它与技能目标和情感 目标在课堂活动中相辅相成,为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相互作用。认知目标的达成对培养、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又是至关重要的。电教媒体,作为现代科技成果进入教学领域,给语 文教学带来生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深刻感受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电教媒体, 将很好地促进认知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认知目标;电教媒体;积极探究 认知目标的达成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电教媒体,作为现代 科技成果进入教学领域,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突破时空限制等特点,给语文教学带来 生机。

2、 一、创设目标达成的条件 据有关心理学研究,儿童脱离丰富的客观刺激会削弱其思考力,他们的心理活动不 仅在理智内容上苍白无力,而且注意力易分散,有害于他们的全面发展。相反,那种适当 刺激儿童感官并引起其探索行为的环境,是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目 标选定以后,首先要创造目标达成的条件。运用电教媒体优化组合教学正符合儿童这一心 理特点,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有效地配合使用,协同学习, 使其心理上始终保持接受新信息的警觉,处于适度的应激状态。例如三年级第六册荷花 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认知目标之一就是学会本课的 8 个生字,理解“挨挨挤挤、莲蓬”等 词语的意思。如

3、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孤零零地提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进行教学,学生必 然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伊始,我播放配乐朗读并展示课件:荷花各种形态的图片。 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以获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在这基础上,进行反 馈交流。例:学生说自己看到了“挨挨挤挤的荷叶”,我便出示“挨挨挤挤”一词,就这样, 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出示相应的生字新词。由于“莲蓬、花骨朵”这些词语的意思比较概 念化,学生的生活中接触得又不多,解释起来较为费力且效果不佳,因此,在理解这些生 字新词的意思时,我还是出示幻灯(一幅荷花图) ,说说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 学生荷花图) ,说说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个

4、词语的意思?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很高。这样,就 使抽象的文字与具体形象的画面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借新建立的表象理解掌握抽象的 文字。这样识记不但效果好,而且保持长久。 二、把握目标达成的时机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必须要体现可 控有序的特性。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主要是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要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心理顺序, 把握住目标达成的时机。小学生接受知识是与直接感知的对象的特征和运动有着密切联系 的,他们思维的发展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运用直观手段,能引起学 生产生对相应

5、的事物的经验表象,为理解新知识求得感性支柱。电教媒体的介入,最能发 挥这一优势,教师应当按“理解中掌握、运用中强化”的原则设计听、说、读、写递进发展 的训练过程。例如教学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时,有一道练习,利用“又又”写词语。 在总结巩固阶段,再次利用投影图象理解“又大又圆”两个意思并列的词构成的词组,从图 象中,学生看到西瓜不仅大,而且圆,在脑海中建立了西瓜“又大又圆”的概念。在学生对 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了相应的认识后,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成功地去解决与原习得情境略有不同的特定问题。教师投放几幅色彩鲜明,主题明确的图象:1、两只在空中飘荡的气球;2、一棵结满苹果的树;3、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同

6、r 以“又大又圆”作为原有知识点,提问解决新问题。以第一幅图象提问:看图,用“又大又圆”说一句话。学生答:两只又大 又圆的气球在空中飘荡。再以第二、三幅图象,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变通已获知识。提 问:用“又又”说说苹果树上结满怎样的苹果。学生答:苹果树上结满又大又红(又红 又圆)的苹果。又提问:小姑娘长得怎么样?学生答:小姑娘长得又白又胖(又活泼 又可爱、又聪明又可爱、又美丽又活泼) 。这样按照设计合理的螺旋式上升的教学顺序, 把好达标的尺度,圆满地实现了预期目标。 三、调整目标达成的角度 在多媒体优化组合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双向反馈机会较多,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 达到期望目标的距离,可随时在课

7、堂中反映出来。教师要在把好目标达成尺度的基础上及 时作目标调整。心理学研究得出一个原理:“我们在引导感官活动鉴定各种错误或正确动作 的结果时,可以在工作执行过程中,引用一些补充性的刺激来寻求和巩固更完美的工作方 式,并完全消除错误。 ”所以在目标调整过程中应利用“补充性的刺激”消除错误,纠正谬误, 使新知识的习得尽可能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例如爸爸回来了一文,意在教育学 生学会体贴父母。然而,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往往容易片面地看问题,他们在学习课 文内容时会产生这样的看法:毛毛、亮亮的爸爸对自己的孩子真好。毛毛的爸爸下班回来 后,带他上街买雪糕。亮亮的爸爸下班后,背着他一步步上楼回家。从而毛毛、亮亮真正 得到了父爱,而忽略了关键的一面:爸爸劳累了一天该好好休息。此时,教师以调整目标 达成的角度来纠正学生的错误。至此,可以再次用课件演示爸爸的汗水不断往下滴的情景,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爸爸”这个人物满头大汗的样子,由此得出爸爸工作一天已经十分疲劳, 孩子应该体贴爸爸的结论,从而体会到冬冬是个懂事的孩子。在朗读课文时,学生就能把 毛毛、亮亮对爸爸撒娇、冬冬关心体贴爸爸的语气都表达得淋漓尽致,捕捉到了文中人物 不同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