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9341559 上传时间:2018-07-27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H H 139 7116 9474 1109 414 920李志平本课程成绩评定办法理论环节(基础分)课堂考评,30 案例分析论文,占总分的70。共100分案例分析论文的要求: 1.需要在本课程“四化”中选一,分析一个具体的( 有自己熟悉的、有人名、地址、事件、公众评价) 的发展案例。 2.数据和观察应该是2008年以后的数据。 3.论文不应该少于3000字,如果是“保密论文”请注 明。本课程的主要内容n四化:n第一:计划化或者规划化;n第二:工业化n第三:市场化n第四:组织化(含产业化)基本知识问题1:什么是农村?城市的对立面以此类推什么是农民? 只有当种田人受制于他

2、们之外的社会阶层的 权势者的需要和制裁的时候,我们才能够 恰当地说他们是农民。Wolf,E.R.1966,“Peasants.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pp.11.农民定义(美国政府看的农民 的价值)1.农民是好公民,人口的很大比例应在农场。 2.农耕不仅是一种经营活动,而且是一种生活 方式。 3.农耕应是家庭式的企业。 4.土地应属于耕种者所有。 5.在以前生长一根草的地方,现在生长两根草 就是好的。 6.任何从事农业的人应该听其自由。 7.农民应该是他(她)自己的主人。顿 帕尔伯格:美国农场政策,纽约:约翰威利父子公司,1964年

3、,第3页。农户、农民、家庭、家族n农户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学概念,它是指在一 个户内,资源被集中起来,收入被户内成员 共同使用,户内成年人共同决策、行动一致 的一个单位。但决策者(比如女性决策者) 的决策行为异于传统。n家庭侧重于人们之间亲属关系。由于不同社 会赋予家庭不同的功能和外部规则,不同地 域和不同时代的家庭组成和结构具有明显区 别,我们不容易为“家庭”概念的界定找到 一般性的经济规则。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家庭 规则无处不在。 家庭企业或者家族企业n家庭企业中的家庭的含义主要是指在企业经 营管理中,由于家庭的性质和结构不同,不 同家族企业的组织设置、管理模式、制度创 新、决策类型都有很大的差别

4、。家庭企业和 家庭并不是一回事情。 n李志平:家族企业要“依家治理”,中华工商时报, 2007年1月18日。美国家庭办公人员数目增加 AMTeam.org消息:一个家庭办公人员交易协会 在星期四说,每个月至少有一天在家办公的 员工数目以及自雇家庭办公人员的数目在过 去两年急剧增加。n根据国际家庭办公协会委员会( International Telework Association and Council ,ITAC)的消息,自2001年以来, 每个月至少有一个工作日在家里办公的的员 工数目增加了40。在同一期间,自雇家庭 办公人员的数目增加了18。总数大约在 2340万人(2003)从家庭办公

5、的角度思考:农村的生态旅游 中农户的经营(不离村)农村的定义n讨论决定历史上的农村 在封建社会的农村中,主要居住着农民(雇农、 佃农、自耕农)或农奴、中小地主等。土地等 生产资料绝大部分为封建地主阶级所有。 在资本主义初期,农民主要是经营农业的小土 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在农村的扩展,大批破产农民,进入城 市成为工业工人。这时候才有农民问题。 在发达阶段,农村主要成分是比例不等的大中 小型农场主和受雇于农场主的农业工人。同 时,农村工商业从业人员也日益增加。农村的一种定义农村或者(乡村),是对应于城市的称谓,指 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 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

6、,包括各种农场(包 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林业生产区 )、园艺和蔬菜生产等。跟人口集中的城镇 比较,农村地区人口呈散落居住。当代农村的定义美国,1950年以前规定,凡是人口在2500人以下的、 没有组织成自治单位的居住地就算农村;1950年以 后规定,不论其是否组织成自治单位,凡人口在 2500人以下或人口在每平方英里1500人以下的地区 及城市郊区都算作农村。 欧洲各国一般以居住地在2000人以下者为农村。 在中国没有直接规定“农村”这一统计指标的口径, 仅规定了“市镇总人口”和“乡村总人口”这两个 人口统计指标。国家统计局解释,“市镇总人口” 指市、镇辖区内的全部人口;“乡村总人口”

7、指县( 不含镇)内全部人口。河南省经济概况河南既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 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第一劳动力输出大省,同时 也是重要的经济大省、迅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大省, 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河南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之一,粮食、棉花、油料、 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2007年全 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49亿斤,连续2年超过1000 亿斤、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 新增粮食产量占全国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问题2:什么是发展n从贫困到富裕 1.相对的概念 2. 转化就是发展三十年前的深圳1983年的落户小学,因为狭窄拥 挤,学生们都在房顶上做操2009年的深圳

8、现在的深圳清朝末年的香港13世纪的威尼斯nBraudel:威尼斯是一个安全却又生活不便的 地方,没有淡水,没有食物,太多的盐,所 有,威尼斯人不耕地,不播种,不采摘葡萄 。n威尼斯不是一个适宜人类生存的城市,它由 60多个小岛组成,土地经常移动,并且处于 咸水的沼泽之中,无土可耕,无铁可铸,无 木材可以建房,甚至无清水可饮用。其它的几个案例?16世纪的荷兰:粮食不够老母鸡吃。 17世纪的德国:欧洲的西部地区。 三十年前的温州和松阳,温州是逃亡和苦寒 的代名词,而松阳是富裕和向往所在,现在 温州是全国的富裕的代名词,温州的炒房团 ,温州的民营经济,温州发廊,温州的电器 等,而松阳是一个浙江的贫困

9、县?为什么?南阳三十年第一节 什么是贫困(穷人) 飞机没有起飞是因为绳子绑着,了解贫困就是解开绳子一、经典定义 1.贫困是生活必需品的缺乏。 2.贫困是财富相对较少的一种状态。 3.贫困是收入较少而无力供养自己及家人 的一种低落的生活程度。 4.贫困是经济收入低于当时、当地生活必 需品购买力的一种失调状况。 5.贫困是经济不平衡的结果。n6.贫困是因没有适当的收入或者不善使用开 支,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依据改善健康条件和 精神面貌去做有用工作的一种生活状态。n7.所有居民中的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 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资 源的人、家庭和群体就是所谓贫困的。n8.贫困是物资上的,社

10、会上和感情上的匮乏 ,它意味着在食物、保暖和衣着方面的开支 要少于平均水平。n9.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 去获取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 生活条件、舒适的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 贫困的状态。n10.所谓贫困问题,是说美国有许多家庭,没有足够 的收入可以使之有起码的生活的水平。n11.贫困应该被理解为个人、家庭和人的群体的资源 (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如此受限,以至他们被排 除在他们的成员过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 之外。12.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 入造成的缺乏生活必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 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这样一种生活状况。

11、 13.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和一个家 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 们缺乏某些必要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 境地 14.通常所称的贫困是指生活资源缺乏或无法适应所 属的社会环境而言,也就是无法或有困难维持其 肉体性或精神性生活的现象。n15.贫困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状 态中,人由于不能合法地获得基本的物质生 活条件和参与基本的社会活动的机会,以至 于不能维持一种个人的生理和社会文化可以 接受的生活水准。n16.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低微和人力发展不足, 它还包括人们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包括缺 少发言权,权力和被社会排斥在外。17.穷人对贫困的定义体现在六个方

12、面其一,贫困是由相互关联的许多方面组成。不只是一种物质缺 乏;其二,贫困包含重要的心理范畴,如无权利、无发言权 、依附性、羞耻和屈辱;其三,穷人缺少利用基础设施的权 利,如公路(特别是农村地区),交通和清洁水;其四,尽管 大多数的人们都渴望获得知识,单是他们却很少提到学校的 教育作用,社会各个阶层对学校正面评论也很少;其五,身 体不健康和疾病作为贫困的一个根源,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 令人恐惧;最后,穷人很少谈及收入,它们更关注其所能支 配的财产(物质的,人力的,社会的和环境的),并把这些 财产作为克服其脆弱性的手段。 n18.贫困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缺衣少穿,反 贫困不仅仅是解决温饱。贫困具有三个

13、特点:贫困人口主要生活在农村地区, 贫困人口大都住在农村,妇女和子女的 贫困程度更重。(中国的贫困问题的一种描述)n19.饥饿发生是由于一些社会特殊群体丧失了 获得粮食的“权力”,即丧失了交换粮食的资 源禀赋。因此,贫困便是某人或者某些人的资 源禀赋组合(建立在交换权力集合和E映射) 中没有足够的生活必需品。贫困必须被视为基 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而 这却是现在识别贫困的通行标准,对基本可行 能力的剥夺可以表现为过早死亡、严重营养不 良、长期流行疾病、大量的文盲以及其他的一 些失败。n20.贫穷不是社会主义n小讨论: n什么是穷人?什么是穷乡僻壤? 第二节 贫困的理论解释一、纳

14、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一个基本特 征就是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人均收入水平低,生活 贫困。这些地区中之所以存在长期的贫困,不是因 为这些国家国内资源不足,而是因为这些国家的经 济中存在着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恶性循 环系列”,正是这些恶性循环,使发展中国家长期 陷入持续的贫困封闭中徘徊,无法实现经济发展, 而在这个恶性循环系列中,主要是“贫困恶性循环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形成不足。而资本形 成不足的根源又在于: 一、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n从供给方面,储蓄水平低,资本供给能力太小,形 成这样一个供给恶性循环:低收入地储蓄能力 低资本形成低生产

15、率低产出低收入”;二是 在需求方面,投资率低,投资引诱过小,形成如此 一个需求恶性循环:“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 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 ”。如果将这两个循环联系起来,那么,即使有投 资引诱,却缺乏储蓄用于投资;即使有储蓄,却又 缺乏投资引诱来消化储蓄,因此这两个循环形成一 个牢固的死圈,很难打破,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长期处于经济停滞和贫困之中。二、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 论 n纳尔逊考察的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均资本与人均收入增长 、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产出的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 关系,并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按照不同速率增长的 情况下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问

16、题,提出了关于贫困的 自我维系的循环过程和机制。n他认为,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表现为人均收入处于维 持生命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即所谓的“低 水平均衡陷阱”。他指出,只要人均收入低于人均收入的理 论值,国民收入的增长就被过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将人均 收入逼回到维持生存的水平上,并且固定不变;二、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 论人均收入大于这一个理论值,国民收入超过了人口增 长,从而人均收入相应增加,直到国民收入增长下 降到人口增长为止。在这一点上,人口增长和国民 收入达到新的均衡。因此最低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 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个“ 低水平均衡陷阱”,在这个陷阱中,任何超过最低 水平的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都将有人口增长所抵消 ,这种均衡也是稳定的。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必须进 行大规模的投资,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 长,才能冲出“低水平均衡陷阱”。现在可以扩展 到提前消费、变态消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