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与建筑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285200 上传时间:2018-07-26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1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传统与建筑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文化传统与建筑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文化传统与建筑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文化传统与建筑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文化传统与建筑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传统与建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传统与建筑(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文化传统的核心-哲学 传统文化沿革 思想与权力,思想与技术的分离 道术将为天下裂, 专题一 儒学的发展。 一 士之崛起。 1.儒的来历。求雨的巫觋。术士,大人儒与小人儒。 孔子: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吾求其德 而己。2士的崛起。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礼失求诸野3.孔子对儒学的确立。 (1)礼的整理:秩序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为的是培养一种遵循仪节的自觉 习惯,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的是形成整个社 会井然有序的差序结构, 3.孔子对儒学的确立。 (2)名的确立;符号系统整理 (3)仁的原则。 爱人: 血缘亲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 己欲立而

2、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孔子对儒学的确立。 仁的养成:后来的规范与制约 入则孝,出则北,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忠恕之道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庸人”口不能道善言,而志不邑邑,不能 选贤人善士而托其身焉,以为己忧,动 行不知所务,止立不知所定” 士则是”虽不能尽道术,必有所由焉,虽 不能尽善尽美,必有所处焉”, 大学中才从知止的平静所谓个人存 在 4.孔子之后儒学的发展。 第一个是越发向人文方面即人的内在人 性为终极依据的趋向。 孟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第二个方向 是与天沟通,这一趋向就 是用解释宇宙的阴阳五行解释儒者的,五行二儒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 的确

3、立。 1.儒者的实用倾向与策略, 定汉仪,撰王制,设明堂 儒家思想学说通过叔孙通,公孙弘的儒 术成为政治意识与法律。 从此,作为一种思想学说,儒学在这种 社会急剧变化中成为民族国家的意识形 态。 明堂二儒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 的确立。 2.标志: 拥有天然合理的终极依据。 涵盖一切事物的理论框架。 解释一切现象的知识系统。 切合时宜并可供操作的政治策略。 二儒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 的确立。 3.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天人感应后的心情。 二是知识分子的处境。 三是儒学世俗化道德化。 最终形成了世俗哲学, 儒学作为理想主义走向实用 主义。 人 - 性 (仁、贪)- 教化管理- 君主(以一贯

4、三,上通天下彻地的中间人) 文化权力与政治权力合一,道统与政统合一, 礼与法合一,文士与官吏合一,最终形成了实 用的极富弹性与张力的系统,三 国家与士绅双重支持 下的文明扩张。-宋代中国生活伦理 同一性的确立国家与士绅双重支持下的文 明扩张 前提:面对异邦的存在,赵宋王朝就得 想方设法凸显自身国家的合法性轮廓, 张扬自身文化的合理性意义。 与天沟通,向天告白,以象征的方式暗 示自己的合理性。 建筑:郊祀与封禅,明堂,圜丘,宗庙制度 。 目的:维系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为国家和 权力服务。 一、儒家“礼制”思想对建筑类型 的影响 儒家把“礼”作为治国根本之道来提倡,视“ 礼制”为维系天地人伦上下尊

5、卑的宇宙秩序和 社会秩序的准则。历代王朝都利用“礼”作为 强化其统治和巩固宗法制度的手段。为了渲染 君权天授,兴建了大规模的礼制性建筑,在建 筑类型上形成了庞大的礼制性建筑系列,并把 礼制性建筑活动放到了首位礼制性建筑的分类:(一)坛、庙、宗祠 坛:祭祀天之诸神、地祗的最高级别的礼制建 筑, 主要祭祀天、地、日、月、星辰、社稷、 五岳、四渎等。这套祭祀把人间最高统治者称 为“天子”, 建立起天伦与人伦统一的秩序, 使皇权统治成为天然的、神授的、天经地义的 事情。从北京坛类建筑之多和天坛面积之大、 形制之高, 不难看出“坛”在礼制性建筑中的 突出地位。l北京天坛l天坛祈年殿l天坛皇穹宇 庙: 这

6、里的庙, 指祭祀祖宗的庙、祭祀先圣先师的庙和祭祀山川 神灵的庙。 祭祀祖宗的庙, 在礼祀王制中有严格的制度规定:“ 天子七庙, 三昭三穆, 与太祖之庙而七。诸候五庙, 二昭二 穆, 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 一昭一穆, 与太祖之庙而 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这条记载表明, 天子可以建七 座宗庙, 太祖庙居中, 以下逐代分列左右, 昭辈居左, 穆辈 居右。而诸侯、大夫、士则依次降等。庶民不许立庙, 只能 在自己家宅的“寝”中祭祖。 祭祀圣贤的庙一般都奉祀先圣、先贤、名臣、义士、节烈。 如奉祀李冰父子的“二王庙”, 奉祀诸葛亮的“武侯祠”, 奉祀岳飞的“岳王庙”等。这类建筑中以奉祀孔子的文庙建

7、 筑等级最高, 形制最为特别, 规模最大, 建筑空间组合最成 功, 而且数量最多(清代全国府、州、县三级文庙总数约 1876 座) , 这也说明儒家学说影响之广。 祭祀山川、神灵的庙也很多。它分为两类, 一类是祭山川神 的, 如奉祀五岳、四渎的庙;另一类是源于民间习俗的神灵 祭祀建筑, 如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财神庙等。l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曲阜孔庙 宗祠: 宗祠(祠堂) 是祭祠和处理宗族事务、执行族规家法、设 家说的地方, 是家族礼制活动的多功能建筑。它一般按 “左祖右社”原则, 设于村落左方或村子中心。(二)明 堂 早期的明堂既是天子召见诸侯的礼仪场所, 也兼有祭祀祖 宗的功能, 后来衍生

8、有诸多礼制功能的综合体。这类建筑 的古制成为儒家聚讼千载的建筑之谜, 历史上曾经多次由 帝王亲自主持, 组织儒生、儒官议论考证, 是中国历史上 围绕建筑形制研讨最认真、最热闹的课题。历史上曾有过 多次的明堂方案制定和建造实践活动, 可惜无实物保存下 来, 只有汉时的长安明堂遗址被发掘。它既是一个综合了 儒、道、阴阳、五行、八卦、勘舆的大杂烩, 又是一个集 中了隋唐以来建筑技术与艺术最高成就的大建筑群。透过 营建明堂的历史活动, 不难体味到儒家礼制、礼教对这个 独特礼制建筑的高度关注, 不难看出“礼”的理想模式在 明堂建筑中的充分展现。(三)陵墓 陵墓是礼制性建筑的一大分支。在儒家“慎终追远”的

9、孝道观 支配下, 丧葬成了恭行孝道的重要环节, 丧葬之礼列为礼的极 为重要的组成。帝王的陵墓建筑, 与宫殿、坛庙、苑囿建筑一 样, 成为封建时代浩大规模的高规格的重大建筑活动。 陵墓建筑的四重意义: 一是侍奉意义, 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仍 活在阴间, 为此, 把“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列为礼的要 求, 地下设有地宫墓室和随葬品, 地上设有寝殿、便殿。二是 祭祀意义, 东汉明帝开始确定上陵之礼, 这是推崇皇权和巩固 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三是荫庇意义, 最晚到汉代, 葬地堪舆 术已受重视, 帝王陵墓是皇帝“亿年安宅之所”, 被视为事关 国运盛衰, 帝运长短的大事。四是显赫意义, 宏伟的陵墓建筑 组

10、群, 在壮阔的自然景观烘托下, 取得庄严、肃穆、神圣、永 恒的艺术境界, 很容易激发人们崇仰、敬畏的心情,有效地起到 显赫帝王威势、强化皇权统治的作用。唐乾陵神道双阙长陵昭陵清十三陵石牌坊大红门神道(四)朝、堂 中国宫殿很早就形成“前朝后寝”的基本格局。“寝 ”是宫城中帝王生活区,“朝”是宫城中帝王进行政务 活动和仪礼庆典的行政区。“朝”是指嘉礼中的朝礼 和朝贺之礼, 帝王历来都把它提高到维护皇权统治的 高度。 “朝”的建筑要起到以上两方面的作用必须: 一是需 要有足够的建筑空间, 以进行一系列隆重的朝贺礼仪; 二是要有极高的规制和壮丽的气势, 以象征和显示帝 王的至高无上。 “朝”的布局在周

11、代有所谓“三朝五门”之制。从北 京紫禁城的布局和规制, 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朝” 在宫城中的突出地位, 它显示了帝王的至高无上、唯 我独尊, 皇权一统天下、江山永固。堂 堂是渗透在第宅中的礼制性空间, 家庭中的敬神祭祖 、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饭都在此举行。这种 礼制性空间的堂, 一直是传统第宅空间布局的核心和 重点。如浙江、福建等地的民居中均存在“堂”的空 间处理规制。(五)阕、华表、牌坊阙: 据文献记载西周已有阙。阙的前身是“观”, 是 一种用于“以待暴卒”的军事防御建筑, 它具有精神 威慑作用, 后被移建到宫门或城门前成为双“阙”, 即将实用建筑转化成纯礼制性建筑。“阙”一方面起 “

12、标表”作用, 表示建筑群的隆重和等级名分, 另一 方面起强化威仪作用, 强调建筑群入口和神道的气势 。华表: 两汉时称其为桓表, 可能源自原始社会部落的 图腾竿子, 以后演变为立于亭隅、桥头、墓前起标志 作用的物件;后来的华表是一种建筑化的仪仗, 起到了 表崇尊重, 显示隆重和强化威仪的作用。牌坊: 它是由具有防范功能的实用性门坊演变成了标志性、 表彰性的纯精神功能的牌坊。它主要用于离宫、苑囿 、寺观、祠庙、陵墓等大型建筑组群的入口处, 起显 示尊贵身份、组织门面空间、丰实组群层次、强调隆 重气氛等作用。 牌坊上可设匾, 使其成为宏扬礼教、歌功颂德、旌表 功名、彰扬节孝的最隆重形式。曲阜孔庙入

13、口和第一 庭院用了五座牌坊, 云南建水文庙共用了八座牌坊, 组成了庄严、隆重的门庭气势, 渲染了浓厚的景仰气 氛, 这类牌坊可以说是实施封建礼教最触目的标记。建水文庙牌坊二、儒家“礼制”思想对建筑布局 的影响 “礼”规定了一套宗法社会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 要求每个成员按照礼制规定的秩序,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各安其位,各守本份,形成一个等级分明 ,贵贱、上下、尊卑有序,而又是和睦相处的社会; 建筑和侍卫、仪伏、冠服一样,是实行礼仪的特定工 具;建筑必然反映占有者和使用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反映礼制的各种要求;实例: 陵墓的布局,周礼规定始祖居中, 后世入葬序以昭 穆, 昭在东, 穆在西,

14、 依次作左右对称布置。宗庙序 祀位,祠庙序祀位, 也采用此原则。由于周人尚左, 所 以昭在东, 居左;穆在西, 居右(殷人尚右, 恰好与之 反) 。 在住宅中, 长者居正屋, 诸子居东西两厢, 则是这种 礼制思想在居住建筑布局中的表现,中国建筑上的对称 观念和轴线观念特别强, 不能不说和这种传统的礼制 有着一定的关联。北京四合院型制 儒家学说一贯轻视妇女, 礼制规 定, 男女受授不亲, 妇女必须绝 对服从“三纲五常” ,使得妇女 受到极其严酷的禁锢。这种禁锢 反映到住宅布置上, 就是内外分 隔严密, 平面封闭性强, 内宅和 外界之间虽有墙门, 但妇女不能 轻易逾越这个界限。三、儒家学说对建筑等

15、级的影 响 儒家学说把建立尊卑贵贱的等级制,看成是天经地义 的宇宙法则,是立国兴邦的人伦之本。历代帝王对此 都很重视。在二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等级制社会中,建 筑也有了严密的等级制 表现:(一)严密的等级系列(二)理性的列等方式(一)严密的等级系列 涵盖了从城市规划直至细部装饰的所有层面,涉及面 广,限定细微 城制等级 建筑组群的规制等级 间架做法等级 装修、装饰等级 考工记记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级, 把城分为三级, 天子的王宫是一级城邑;诸侯的国都、诸侯城是二级城 邑;宗室和卿大夫采邑, 称为“都”, 是三级城邑。 考工记中有记载:“王宫门阿之制五雉, 宫隅之制七 雉, 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 野涂五轨,环涂七轨, 野涂五轨;门阿之制, 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 以诸 侯之成制”。 这里清楚表明了三个等级城市的城墙高度, 城中道路 宽度, 环城道路的宽度及城外道路的宽度等级规定城制等级:建筑组群的规制等级: 礼记王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这是对 宗庙建筑的等级规定。它既限定了不同等级的人能否 拥有宗庙, 拥有多少宗庙, 也限定了宗庙建筑的排列 方式, 这是建筑组成和建筑布局的等级要求。诸如“ 天子五门”,“前朝后寝”,“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等等都是建筑组群规制的等级限定。 这种建筑组群规制上的限制, 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