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文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280207 上传时间:2018-07-26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1.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史学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中国史学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中国史学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中国史学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中国史学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史学文化(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 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 中山大学教授 袁伟时 2006年01月11日 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 2006年03月0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张海鹏 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 火烧圆明园是不是无法避免的? 面对咄咄逼人的强敌,作为弱势 的大清帝国一方,明智的选择是严格 执行现有条约,避免与之正面冲突, 争取时间,改革和发展自己。而当时 的政府和士绅,完全被极端的情绪支 配,在小事上制造违约的蠢行,结果 酿成大祸。如果清政府决策层和有关 的地方督抚不是那么愚昧,这场灾祸 是有可能避免的。 是爱国壮举还是有悖文明行为 义和团烧杀抢掠、敌视和肆意 摧毁现代文明在前,八

2、国联军进军在 后,这个次序是历史事实,无法也不 应修改。 如何面对被侮辱和被损害的状况海内外的经验证明:后发展国家和 地区(殖民地、半殖民地)改变不发达状 况,改变被动局面的惟一道路,是向西方 列强学习,实现社会生活的全面现代化。 成败的关键在国内的改革。这是一个社会 运行机制的全面改造过程。对那些文化自 成体系,而对外来文化深闭固拒的国家说 来,这是十分艰难的过程。以中国来说, 从鸦片战争算起至20世纪初实行新政,仅 是辩论要不要改革就整整花掉60年!至于改革取向,包括是通过革命手段 还是通过渐进的改革开辟前进道路, 更是头绪繁复。不过,有一条是肯定 无疑的:必须千方百计争取一个和平 的国际

3、环境,为国内的改革和建设赢 得充分的时间。如果此说大致不差, 回头再看义和团,对内,它是与社会 前进方向背道而驰的反动事件。对外 ,乱杀洋人不但是反人道、反文明的 罪行,也是极端愚蠢危害中国自身利 益的暴行。 前人早已指出: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和 义和团事件是一条割不断的历史链条。 说得更准确一些是:甲午战争彻底暴露 了大清帝国的腐朽是学习西方彻底改 革,还是固守传统,不准变革,成了中 国盛衰的关键,也是解读这段历史的基 本线索。不幸,体现甲午战败后的变革 进程进入高潮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戊戌政变标志着学西方、求变革的挫折 和倒退;义和团事件不过是政变后固守 传统反对变革的反动逆流的巅峰。换

4、句 话说,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 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 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 走出把革命粗鄙化的文化心态 社会的主流文化都对自己的近代史缺乏深 刻的反思 上述教科书的编写所呈现的理路,也没有 什么不同它们的共同点是:1现有的中 华文化至高无上。2外来文化的邪恶, 侵蚀了现有文化的纯洁。3应该或可以 用政权或暴民专制的暴力去清除思想文化 领域的邪恶。用这样的理路潜移默化我们 的孩子,不管主观意图如何,都是不可宽 宥的戕害。 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 近代中国的主要任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侵略者的利益最大化未能得到满足 侵略者没有程序正义 唯物史观不能动摇 现文

5、所叙述的历史,不是建立在 研究大量、扎实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而是 按照自己的好恶,随意拈出几条史料,随 心所欲地作出历史评论,这样的历史评论 ,脱离了史料基础,只是个人感想,它是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乍看吓人,却是没 有根基的,没有说服力的,经不起史料鉴 证的。懂得历史,才能更好地建设今天。 把鸦片战争以来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的下 一代,让他们明白真正的现代化道路在哪 里,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会 行进得更加坚实。 大学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君子以多前言往行,以畜 其德。 易大畜史之为用,“

6、乃生人之急 务,为国家之要道”。刘知几史通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自珍尊史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隳人之枋,败人之纪纲,必先去 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 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 去其史。 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 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 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 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 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 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梁启超新史学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 ,指示着将来的命运。 鲁迅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 派,甚至黑格尔,都更重 视历史。马克思毛泽东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 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 习的另一任务。我们民族有数千年的

7、历 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 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 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能割断 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 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 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 帮助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 页 邓小平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 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邓小平 文选第3卷,第358页 )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 ,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 贵财富。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江泽民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 ,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 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 我们的党史,就不可能认识和 把

8、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 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 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职责。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 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 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 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 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 ;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 发展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 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 界民族之林。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胡锦涛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 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 教科书。一、什么是史 1921年建党 “七一” 1921年7月23日汉承秦制 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 简帛文化西安碑林“官箴”碑吏

9、不畏吾严,而畏吾廉; 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 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 生明,廉生威。明曹端、年富作 清道光四年陕西延绥道台颜伯焘 跋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诗经小雅大东) 1923年8月鲁迅从八道湾搬到 砖塔胡同 宴之敖胡适:历史不是一个可以随意 打扮的姑娘 孔子: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从历史中追寻和找出真实 是一桩非常困难的事。希腊.普鲁塔克历史含义 历史:以往人类社会的客观历史 进程 史书:人们的历史认识或作为历 史认识集中成果的历史著作 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发生过的 各种历史现象,并探寻其发生发 展规律的科学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 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 中,惟

10、中国为最发达。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胡适:东周以前无史。顾颉刚:禹是“蜥蜴之类”的“ 虫”。 二、中国史学历程我国确切纪年 西周厉王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 汉武帝在位时间:前140-前88 甲骨文的发现与殷墟的发掘:商 朝的存在得到证实王懿荣:1899年发现甲骨文刘鹗:铁云藏龟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 河南二里头、龙山遗址:夏朝夏商周断代工程 首席科学家 历史学家李学勤 考古学家李伯谦 天文学家席泽宗 碳-14专家仇士华 甲骨文 考古学 天文 核物理 1996年5月16日启动 2000年9月15日取得阶段性成果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阶 段性成果报告夏商周年表 夏代始

11、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 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 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排出商代后期12王大致在位年旧版现代汉语词典 我国历代纪元表 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世纪初 )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约前17世纪初) 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周(约前11世纪前256)东周(约前11世纪前771)西周(前770前256)新版现代汉语词典 我国历代纪元表 五帝(约前30世纪初约前21世纪初 ) 夏(约前2070约前1600) 商(约前1600前1046) 周(前1046前256)西周(约前1046前771)东周(前770前256)口耳相传(故事、传说) 甲骨文、金文

12、尚书诗经 春秋战国:童年 编年体 秦汉时期:成长 纪传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修史盛行史学发展历程n隋唐时期:设馆修史 史评、典章 制度史书出现n宋元时期:发达 纪事本末体通史、当代史、历史文献学民族史、域外史、学术史、史学批评、方 志、金石学、官修、国史、会要n明代史学:方志盛行、稗史增多、 经济史、史学通俗化n清代史学:乾嘉学者三、史学体例编年体 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 典志体史书(典章制度史) 史论 地方志 工具书1、编年体史书 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编 排 优点:容易看出同一时期各事件之 间的联系 缺点:记事前后割裂,首尾不能联 贯,历史人物生平和典章制度无 从详其原委春秋:第一部编年

13、体史书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成就最高的编年体史书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 戚 历年图通志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常识司马光主编,刘攽、刘恕、范祖 禹分编 记事上起战国,下迄五代,共 1362年 编年体通史 全书294卷,加目录30卷,考异 30卷,共354卷,300多万字毛泽东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 ,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 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 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 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 吸取经验教训这面镜子已经不小了,统治 者如果真是认真照一下的话,恐怕 不会一点益处都没有。如书里论曰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 张,国乃灭亡。”清朝雍正

14、皇帝看 了很赞赏,并据此得出了结论,治 国就是治吏。如果臣下个个寡廉鲜 耻,贪得无厌,而国家还无法治他 们,那天下非大乱不可。司马光之所以从周威烈王二 十三年写起,是因为这一年中国 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或者说 主要是司马光认为发生了一件大 事噢。这年,周天子命韩、赵、 魏三家为诸侯。这一承认不要紧 ,使原先不合法的三家分晋变成 合法的了。司马光认为这是周室 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 天子自坏也。” 选择这一年这件事为通鉴的 首篇,真是开宗明义,与资治 通鉴的书名完全切题。下面做 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 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 ,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作上梁不 正下梁歪嘛。任何国

15、家都是一样 ,你上面的敢胡来,下面凭什么 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 固然。(为什么写到五代就停止了呢 ?)有人说,这是由于宋代自有 国史,不依据国史,另编一本有 困难。我看这不是主要的。本朝 人编本朝史,有些事不好说,也 可以叫做不敢说。不好说的事, 大抵是不敢说的事,所以历史上 的书,本朝写本朝的大抵不实。 往往要由后一代人去写。你看通鉴最后一段写了赵匡 胤,也只说太祖皇帝如何如何勇 敢,如何如何英明,如何如何了 不得,简直白璧无瑕,十全十美 ,全信行吗?这部书我读了“一十七遍, 每读一遍获益非浅。”这是“一 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 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是没那 个时间啰。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自宋朝建立-元顺帝(9601370) 清末 陈鹤明纪夏燮明通鉴春秋明末 2400年的编年史 戴逸主编清通鉴 20卷, 600多万字2、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传记为核心的史书体例 优点:便于考见各类人物的活动 ,分门别类地叙述典章制度 缺点:对历史事件叙述不全面, 前因后果不易搞清 本纪:叙述帝王事迹 世家:诸侯、勋贵和特殊人物的 大事 列传:各类历史人物的活动 表:用谱牒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