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影响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195175 上传时间:2018-07-25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9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影响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第四章 影响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第四章 影响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第四章 影响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第四章 影响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影响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影响中药质量变异的因素(1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养护学2007年5月2007年7月总论第四章 影响中药品 质变异的因素2007年5月15日第四章 影响中药品质变异的因素内在因素:贮品自身的理化性 质外在因素:自然因素时间因素生物因素第四章 影响中药品质变异的因素内在因素:贮品自身的理化性 质外在因素:自然因素时间因素生物因素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内在因素中药自身变异特性 中药化学成分及其性质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内在因素中药自身变异特性 中药化学成分及其性质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中药自身变异特性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中药自身变异特性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 物理性能 外形变异外形、体积之变化,使数量减少

2、,质次或失 效 热传导贮品感受日光照射并传导到周围的导热能力 冷热临界变异贮品在特定高、低温临界点时发生变异的耐 受 性能。 中药的水分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中药的水分中药水分与质量的关系中药发生质量和数量的变化,水分起主导作用。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水分与虫害的关系药材温度水分虫害枸杞2520%较严重 16%不易生虫 当归2025%较严重 15%无虫害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水分与霉变的关系水是一切微生物体不可或缺的组分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皆以水为介质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水分与潮解的关系中药含有水溶性成分,可溶性成分的含量决定潮解程度。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 水分与软化的关系

3、动物胶质药材大量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后会出现软化现象。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水分与风化的关系当一种水合物暴露在较干燥的空气中时会慢慢失去结晶水,变成粉末,这个过程称“风化” 。 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某些药材成分中含有结晶水,当失去这部分水分时其质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芒硝(Na2 SO4.10 H2O) 玄明 粉风化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水分与走味的关系中药含有的水溶性挥发性成分因空气中的温湿度变化而挥发稀释,药材气味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质量。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水分与其它质变的关系空气湿度下降,过于干 燥后,药材会干裂、脆化、变 形等现象 。 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2

4、) 中药的吸湿性与吸湿率 吸湿性:药材具有从空间吸收水分和向空间散发水分的性能。药材吸湿性是随着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 吸湿性的影响因素:空间的温湿度;空气的流动;药材表面积大小;药材性质。 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 吸湿量:一定时间一定温湿度条件下,药材吸收空气中水分的量。 吸湿率:吸湿量与药材重量的百分比。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3) 中药水分的平衡与安全 水分的平衡药材体表及周围水蒸气压力小于空气中水气压力时会产生吸湿现象;相反,药材体表及周围水蒸气压力大于空气中水气压力时则会出现散湿现象。 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平衡水分:药材表面及周围水气压力

5、与空气的水气压力相等时,吸湿与散湿达到动态平衡,药材所含水分为平衡水分。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水分的安全安全水分:在一定条件下,能使药材安全贮存,质量不发生其他变异的临界含水量。 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含水量过高,药材会发生虫蛀、霉烂、潮解、 软化、粘连等。 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过多失去水分则会出现风化、走味、干裂、脆化、变形,且药材重量也会发生变化,加大药材损耗。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在一定条件下, 将药材水分控制在一 定限度内,质量不易 发生变异。以北方为 例(30): 名称安全水 分 中 药 材红枣12%-17%党参11%-16%麦冬11%-15%中 成 药蜜丸11%-

6、15%水丸6%-9%片剂4.5%-6%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安全水分的测定测定方法: 烘干法 测出含水量药材打碎取适量药材 放入金属栏置于恒湿器中置于培养箱中每日观察 定期测定 药材重量药材发生初霉 取出,烘干法 测定含水量生霉的水分临界线结合日常 贮存经验安全水分限度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例:麦冬的安全水分相对湿度69%75%81%药材含水量 时间 霉变情况13.6% 27d -17.9% 13d +20% 9d +注:“-”-无霉 ;“+”- 初霉 根据北方的情况,麦冬的安全水分定为11%-15%比较适宜。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4) 中药水分的测试方法 烘干法中国药典(200

7、5版,附录 H)采用的方法,适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原理:药材烘干失重,测定其含水量特点:准确、误差小计算:烘前重量-烘后重量含水百分比率= 100% 烘前重量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 甲苯法:中国药典(2005版,附录 H)采用的方法,适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原理:利用甲苯能溶解有机成分而不溶于水的性质, 来对挥发性成分进行水分测定 。计算:含水百分比率= 100% 水分容量(ml) 样品重量(g)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 红外线干燥法原理与烘干法相似 电阻法原理:水具有导电性,药材的导电性与其含水量有关,根据这 一特点测定药材含水量。 现代最新速测法中药水分快速测定仪 快速,灵

8、敏,准确 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化学性能易变性贮品变异与含有的不稳定成分成正比。毒麻性贮品所含毒麻成分决定需要特殊保管。燃爆性贮品具自燃易爆的特性。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内在因素中药自身变异特性 中药化学成分及其性质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2. 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质 非水溶性成份:脂肪、蛋白质、淀粉、 纤维素、半纤维素、脂溶性维生素、 挥发油、树脂、部分生物碱、不溶性矿 物质等。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水溶性成份:糖、果胶、有机酸、鞣质、水溶性维生素、部分生物碱、色素、苷类及大部分无机盐。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生 物 碱苷 类鞣 质油 脂挥 发 油植 物 色 素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

9、因素生 物 碱苷 类鞣 质油 脂挥 发 油植 物 色 素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 生物碱生物碱(alkaloid)是植物体中含氮有机化合物的总称,是一类重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 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 生物碱在植物界的分布生物碱集中分布在系统发育较高级的植物类群中 (裸子植物、尤其是被子植物)。 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裸子植物:紫杉科红豆杉属(Taxux);松柏科松属(Pinus)、云杉属(Picea)、油杉属(Ketelearia);麻黄科麻黄属(Ephedra);三尖杉科三尖杉属(Cephalotaxus)红豆杉麻黄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单子叶植物:百

10、合科、石蒜科、百部科双子叶植物:毛茛科、木兰科、小檗科、防己科、马兜铃科、罂粟科、番荔枝科、芸香科;龙胆科、夹竹桃科、马钱子科、茜草科、茄科、紫草科、菊科含有生物碱类成分中药材黄连马钱子粉防己洋金花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及鉴别方法:a. 理化性质:绝大多数生物碱由C、H、O、N、元素组成,极少数分子尚含有Cl、S等元素。生物碱多为无色结晶性物质,少数为液体(烟碱,毒芹碱)或具有颜色(小檗碱),无臭,多具苦味。 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b.鉴别方法:生物碱沉淀试剂:碘试剂(Wanger): 红棕色絮状沉淀碘化汞钾试剂(Mayer): 白色或类黄色絮状沉淀碘化铋岬试剂(Dr

11、agendorff or Kraut): 黄色絮状沉 淀鞣酸试剂:暗棕红色沉淀苦味酸试剂:结晶性沉淀氯化铂(氯化金)试剂:复盐沉淀显色剂:浓硫酸、磷钼酸等 含有生物碱药材的贮藏:避光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生 物 碱苷 类鞣 质油 脂挥 发 油植 物 色 素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 苷类苷类(glycosides):又称配糖体,生物化学中 称苷,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称 为苷元或配基,aglycone 或genin)通过糖的 端基碳原子连结而成的化合物,因而有-苷 和-苷之分,自然界存在的苷多为-苷。化合物与糖结合成苷后,水溶性增大,挥发性降低,稳定性增强,生物活性或毒性 降低

12、或消失。 黄芩苷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 苷类的理化性质一般为无色、无臭的结晶性物质,具苦味,易溶于醇,也有许多很多苷易溶于水。在水介质中,苷容易被酶水解。含有苷的植物大多含有可将苷水解的酶,因此植物采集后,必须用适当的温度迅速予以干燥。多数含苷的植物可在5560干燥,在此温度下酶被破坏而失去作用。 含苷类药材的贮藏:干燥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生 物 碱苷 类鞣 质油 脂挥 发 油植 物 色 素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 鞣质鞣质(tannin): 又名丹宁或鞣酸(tannic acid),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能与蛋白质或生物碱结合成沉淀的复杂 多元酚类化合物(polyphenols

13、)。因其能与生兽皮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致密、柔韧、不易腐败、有良好透气性和透水性的皮革,故称为鞣质。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 鞣质的分布:广泛分布于中草药中,尤其是种子植物中分布更为广泛,如蔷薇科、大戟科、蓼科、茜草科植物中最为多见。大多含于树皮中,木材果实中也常见,寄生于植物上的昆虫所产生的虫瘿也含有大量的鞣质。含鞣质类成分中药材五倍子大黄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 鞣质的理化性质:一般为无定形粉末,淡黄色、棕色,容易氧化、聚合,如露置空气及日光中,则渐渐变为棕黑色,特别在碱性溶液中,更易氧化变色。鞣质溶于水、醇、丙酮中;鞣质水溶液呈弱酸性,具有强烈的涩味,能与蛋白质、重金属盐、生 物碱等结

14、合生成不溶性物质;遇铁盐呈颜色反应。 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鞣质的鉴别方法:a.与明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b.与生物碱溶液产生类白色沉淀c.三氯化铁溶液与可水解鞣质产生蓝(蓝黑)色;与缩合 鞣质产生绿(绿黑)色d.溴水与没食子酸鞣质不产生沉淀,与儿茶酚鞣质产生 白色沉淀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含鞣质中药的贮藏:减少与氧接触,破 坏或抑制氧化酶的活性;加工过程中避 免使用铁质、锡质的容器及用具。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生 物 碱苷 类鞣 质油 脂挥 发 油植 物 色 素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 油脂类油脂:脂肪(fat)和脂肪油(fatty oil),简称油脂。 油脂的分布:广泛分布于植物

15、界,如十字花科、亚麻科、蔷薇科、豆科等;存在于植物所有器官中,尤其是果实、种子中富含油脂。富含油脂类成分中药材苦杏仁蓖麻籽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油脂的理化性质:脂肪为脂肪酸和甘油结合而成的酯类,常温下为固态,主要是棕榈酸或硬脂酸等的甘油酯。脂肪油为油酸、亚油酸等的甘油酯,常温下为液态。第一节 中药变质的自身因素新鲜的脂肪和脂肪油通常具有愉快的特殊气味, 但如保存不当,与空气中的氧、水分、日光、微生物 作用,则会氧化,或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产生不快 的臭气和味道,游离酸也随之增多,称为“酸败”。酸败的原因:a. R-CH=CH-R+O2 R-CH-CH-RO Ob. R-CH2-CH2-COOH R-CO-CH2-COOH-酮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