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学本科课件吕日周案例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166951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学本科课件吕日周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学本科课件吕日周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学本科课件吕日周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学本科课件吕日周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学本科课件吕日周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学本科课件吕日周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学本科课件吕日周案例分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吕日周在长治 案例分析揭开吕日周“为官生涯”的真相南方周末2002.10.18 一个具有极强符号意味的改革者的沉浮悲欢 一个力图挑战“潜规则”的市委书记的现实处境 一种体制内变革的可能路径选择本报记者李红平、邓科2000年2月,在山西省体改委主任的位置上坐了整整10年之 后,55岁的吕日周获得了可能是他官员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机会:出 任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在言谈中毫不隐讳他对这次机会的珍惜。他喜欢引用毛 泽东那著名的诗句:“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 太久,只争朝夕。”针对记者对他在长治的所作所为是否“太急躁”、以至于会导致 形式主义的疑问时,他的回答是:“我只能说人们太不着急了。”

2、正是在这种被认为“太不着急”的背景下,吕日周在长治市发动 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实验”:舆论监督矛头直指副市长,书记、 市长与市民在广场上公开对话,前后10次在1.4万余人的范围内测 评市级党政最高领导,要求上万名机关干部下乡蹲点毫无疑问,近3年时间来,吕日周一直想用一种强力高压举措 ,发动、动员起他数量达几万人的庞大下属,希望在较短的时间里 改变这个中国内陆有着300多万人口的城市的面貌,实现他蓄积已 久的理想。 这是一场艰难的实验,甚至于让人感觉是一个人试图移动一座 大山。但是,最终是他移动了这座大山,还是这座大山将他压在底 下碾成碎片?今年4月初,本报记者即赴长治进行了深入采访。10 月

3、11日至13日,本报记者趁吕日周出差来广州、深圳之机,又与 他进行了3次10多个小时的长谈。从记者的感觉来看,很显然,到 目前为止,结果依然难以预料。 争议人物“出山”尽管吕日周本人对自己被定性为“有争议的人物”极为愤怒,但 是,争议实实在在地伴随了他的整个从政经历。1983年,在雁北地委和山西省委两级调研室从事基层调研工 作10余年之后,38岁的吕日周被任命为原平县委书记。当年12月 份,吕日周在全县大规模推行了至今依然颇有影响的“搭台唱戏”改 革。这一改革的实质,是在当时实行严格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大胆 提倡打破所有制、城乡、行政区划、干群等一系列界限,实现生产 力要素的自由流动。这一轰动全

4、国的改革,给吕日周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在新时期 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新星中的改革者形象“李 向南”,吕日周即是原型之一。而全国各地20多个省市6万余人拥 向原平参观,更是一时成为一个壮观的景象。 吕日周在谈起这一点时,讲了一个现在看来颇为滑稽的故事。当时 各地那些开车到原平的人,遇到了意料不到的尴尬事:他们的车开 不回去了,因为没有油。原来,那时汽油实行严格的计划供应,到 原平的车太多了,汽油当然短缺。吕日周不得不直接找到省委书记 寻求支持,这一尴尬事才获得解决。“搭台唱戏”的效果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原平县一个县的利税 居然相当于其所在地区另外13个县的总和。然而,巨大的声誉和显赫的政绩

5、并没有给吕日周带来仕途上的 飞跃,反而引来了对他前后6次长达500多天、级别甚至直达中央 的调查。有一次在查了100多天后没有查出什么问题,便给他盖了 顶“官瘾很大”的帽子。“上面查你100多天,你每天还坚持工作, 也不病倒,这不是官瘾大么?”吕日周获得的是这样的解释。事隔20年之后再回头总结原平改革,吕日周认为,“搭台唱戏” 理论延伸出来的一种模式“干部搭台、农民唱戏”模式,可能确 实给了反对改革的人以借口。这一模式,按照吕日周的想法,本来 是想让臃肿的干部队伍中的一部分闲人,通过暂时挂靠在政府、但 明确限定挂靠年限的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以这种过渡的方式,解决 历次机构精简的怪圈。但是,在上世

6、纪80年代后期“官倒”成为社会 积弊的氛围下,这一举措极容易给人以误解。 不过,这显然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从根本上应该总结的教训 似乎是:过于超前的改革势必会触动上上下下的利益,而成为“改 革典型”,通常并不会给他本人带来利益,反而往往带来“损失”。 吕日周在谈起这一点时,讲了一个现在看来颇为滑稽的故事。 当时各地那些开车到原平的人,遇到了意料不到的尴尬事:他们的 车开不回去了,因为没有油。原来,那时汽油实行严格的计划供应 ,到原平的车太多了,汽油当然短缺。吕日周不得不直接找到省委 书记寻求支持,这一尴尬事才获得解决。“搭台唱戏”的效果是如此的明显,以至于原平县一个县的利税 居然相当于其所在地

7、区另外13个县的总和。然而,巨大的声誉和显赫的政绩并没有给吕日周带来仕途上的 飞跃,反而引来了对他前后6次长达500多天、级别甚至直达中央 的调查。有一次在查了100多天后没有查出什么问题,便给他盖了 顶“官瘾很大”的帽子。“上面查你100多天,你每天还坚持工作, 也不病倒,这不是官瘾大么?”吕日周获得的是这样的解释。事隔20年之后再回头总结原平改革,吕日周认为,“搭台唱戏” 理论延伸出来的一种模式“干部搭台、农民唱戏”模式,可能确 实给了反对改革的人以借口。这一模式,按照吕日周的想法,本来 是想让臃肿的干部队伍中的一部分闲人,通过暂时挂靠在政府、但 明确限定挂靠年限的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以这种

8、过渡的方式,解决 历次机构精简的怪圈。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官倒”成为社会 积弊的氛围下,这一举措极容易给人以误解。 不过,这显然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从根本上应该总结的教训 似乎是:过于超前的改革势必会触动上上下下的利益,而成为“改 革典型”,通常并不会给他本人带来利益,反而往往带来“损失”。 但当时的吕日周显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这一点。 1989年,终于升任朔州市市长的吕日周又很快推行了“ 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惹人注意的改革,其结果是 使他仅仅担任了8个月的市长,即被调任省体改委主任 。省体改委主任这一“虚职”,对于拥有一番抱负的人 来说,无疑显得狭小。因此,虽然吕日周在省体改委写

9、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和建议书,甚至写了一本山西省改 革开放分析,无所顾忌地直接剖析山西在改革过程中 存在的各种积弊,并提出了他所认为的出路所在,但是 ,内心深处的失落,依然时不时袭来。“很多时候,我都会从半夜里突然惊醒,感到心是 空的,脑是空的。难道我就将在这里终老此生?”吕日 周说。1999年下半年,山西省主要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半年后,吕日周“复出”。 挑战“太平官”吕日周甫一上任,即把改革的重点“对准”了官员队伍。1996年,吕日周曾经受邀在省政协向各级官员们发表对形势 的看法。这一讲演,后来扩充为山西省改革开放分析。在分 析中,吕日周大胆断言,曾经在计划经济时代名列全国中上游的 山西,之所以

10、在改革开放后逐渐落后,其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力 度不够”。改革开放力度不够的客观原因,吕日周分析了几点,包括不沿 海不沿边的地理位置、中庸哲学的深刻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和传统农业等等。而这些客观因素作用下得出的一个共同结果,便 是“官本位”意识的强大和“太平官”的盛行。在上世纪80年代,吕日周曾经写过一篇给太平官画像歌, 其序曰:“有人精于不做事没事和做事会出事的为官之道,也精 于不好说,说不好,不说好的为官之道,世故圆滑,拔一毛利天 下而不为。余深恶之,为之画像。”其歌曰:“要发文件,等待实践 。要去实践,等待文件。啥都不干,难找缺陷。不做事情,不担风 险。组织考核,没有缺点。如此结论

11、,形成经验。善于重复上级的 话,从来不去具体化。这种官本事大,能把真话说成空话。不结果 实光开花,花儿开得像云霞。你没饭吃去找他,他只是回答:吃饭 对人意义大,吃饭好处有十大。他给你说顿空话,能把你气得肚子 大。” 无疑,在痛恨“太平官”的背后,有着吕日周个人“惨痛”的经历 佐证。正因为如此,在濒临退休年龄重新获得机会、并试图有所作为 的吕日周,毫不犹豫地将其工作重点放在了官员队伍上。然而,诸 多客观因素和强大的传统,均使他的这一举动,被许多人看作是如 同孤身一人挑战巨大风车的唐吉诃德。 本报记者在长治采访时,一位当地人说,这几年他参加过一些 同学聚会,人们多年不见,最关心的就是官当到了什么级

12、别,是科 级还是处级,这似乎成了衡量人们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一位记者说,他有时到下面一个地方去采访,根本找不到领导 ,为什么?乡镇干部往市里跑,县级领导往太原跑,都琢磨官去了 。即使找到人,也谈不出东西,因为他根本就没考虑工作。“那个 时候,我们着急,到下面没啥可写的,完不成工作量啊。”这位记 者说。一位长治政府机关的人士还向记者描述了一些干部一天的作息 安排:早上睡个懒觉,十点来钟到单位,干上一个多小时就中午了 ,然后凑几个人到餐馆吃饭喝酒,喝得醉醺醺后下午跑去泡桑拿, 到了晚上再接着打麻将。“太平官”必然导致的结果便是跑官要官的盛行。2000年初, 就在吕日周即将赴长治履任之前,长治市委常

13、委、长治县委原书记 王虎林突击批发官帽一事案发而轰动全国。1999年初,长治县进 行乡镇换届。时任长治县委书记的王虎林在两个月间,突击提拔调 整干部420人。事发后,有关部门在其家中搜出300多万元来历不 明的巨额财产。长治县传出了“要想富,动干部”的民谣。而民间对长治的评价是,长治是“常滞”、“长止”、“没治”。挑战“太平官”,重整吏治,成为想有所作为的吕日周的第一选 择。 “道德权威”的确立 重整吏治,吕日周采取的第一步,是一把手“带头、带领、带动 ”。吕日周带头深入百姓家中调研、住宿的故事在长治被广泛地宣 扬和传播。人们在当地的新闻报道中,往往会看到这样的句子,“ 市委书记吕日周同志骑着

14、自行车,到地调研。并于次日清晨6点 ,给当地党员上党课”。这种调研,往往是头天晚上住在农民家中,第二天一早与农民 聊天了解情况。太行山的夜晚,让这位新任市委书记尝到了刺骨的 寒冷。在一篇日记中,他这样描述,“那个冷呦,让我第一次尝到 了当团长的滋味。身子在被窝里紧缩着,不敢伸展,靠体温只能 暖热身旁的一小片地方,再一翻身,又是一个冰冷的世界。”长治市委办公厅提供的数字是,以2001年为例,吕日周下基 层达到209天,住工厂、学校、农家86夜。另一个触动了许多人内心的例证是,2001年岁末,在全国煤 矿事故接连不断的时候,吕日周到沁源县晋阳煤矿,沿着只有2尺 高的坑道,下到600多米深的井下检查

15、工作。一些工人说,别说市 委书记、县委书记,就连村支书也没有到过井下啊。这些充满道德楷模意味的行动,产生了两种颇为不同的结果。 在民众中,确实大大缩短了与干部的心理距离;而官员们见市委书 记尚且如此,也被迫至少从形式上深入到基层去。但是,依然有人 认为吕日周是在“作秀”,在谋求“政治资本”。 对此,吕日周的说法是,“那你们也一年骑自行车1000多里啊 ,也早晨6点去上党课啊。”一位山西省人大前主要领导也对记者表示,“如果我们的官员 都搞这样的形式,那就是件好事。”不过,吕日周还是对自己的行为给出了更为理性的解释:“这 也是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紧密相联的。实际情况是什么?长治是革命 老区啊,老百姓平

16、时都是步行和骑驴,能骑自行车都算是洋气的了 。我要在深圳,当然不可能去骑自行车。”吕日周认为的另一个实际情况是,“当地一些干部作风实在太 差,传统的好的东西急待挖掘。在这种情况下,一把手的行为自然 至关重要。”为此,吕日周提出了他到长治的一个核心口号:“干部必须重 新回到人民中去。”这一口号同样引起了争议。有人说,说“重新”,这不等于说我 们曾经不在人民中吗?吕日周说,“我就是认为,相当一部分干部 现在是严重地脱离了群众。”在吕日周的带动下,5000多名长治市直机关官员轮流下到产 生“边区农民榜样”李顺达和一至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具有极 强象征意义的平顺县西沟村,新任市委书记对他们的要求是,“在 西沟冻掉身上的官气,领会群众的怨气,懂得为长治争气”。 舆论监督牌然而,道德楷模的确立,或许能够在短时间内扭转民众对官员 的印象,但官员的官气并不是感受一下山沟里的寒风,便能够彻底 “冻掉”的。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