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15193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佛山市禅城区元甲小学 孙 琳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既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也是解决关于合理分配的问题的简便方法。教材通过三个例题,让学生先理解除法笔算的算理与表达形式,再感受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继而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接着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并解决相关的问题。教学时,我本着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出发,重组教材,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运用的全过程,在“柳暗花明”处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纵观整节课,择取以下片段:一、 搭景、唤醒片断一:激趣之旅。1、问

2、: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面包店)香喷喷的新鲜面包出炉了,吸引了很多顾客。你会根据顾客的要求包装好面包吗?第一位顾客想全部买走这些面包,她对包装有什么要求?(每 6 个装一袋)她能把面包全部买走吗?这些面包可以装几袋呢?你是怎么想的?24 里面有几个 6?怎么用除法算式表达这个故事?列竖式怎样表示?(生:把 24 个面包平均分成 6 袋,每袋有 4 个,刚好分完。)2、第二位顾客急了,别急!第2批面包也新鲜出炉了。她对包装又有什么要求?根据她的要求,能把这批面包全分完吗?这些面包可以装几袋呢?24里面有几个8?用横式和竖式怎么表达?(生:把24个面包平均分成8袋,每袋有3个,刚好分完。 )3

3、、第 3 位顾客迎来了第 3 批面包,她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每 5 个装一袋)分一分,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分不完,出现跟前面两题不同的情况,引出课题)。反思学生是在已具备了表内除法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虽然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知和数学思考。鉴于教材的情景设计与学生生活有脱节,学生研究的兴趣不大。第一位顾客要求:第二位顾客要求:第三位顾客要求:因此,我利用此年龄段的学生对诱人食物的喜爱,重新创设故事情节,既为新知搭桥铺路,也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学生在分物的过程中不难发现

4、,无论怎么分,分的结果总是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的。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发挥学生想象力,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前面的复习既唤醒学生对二年级除法的意义的回忆,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引申到有余数的除法,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同时抛砖引玉,导出新知识,到达水到渠成的效果。二、铺路、搭桥:片断二:重组教材,探索新知之旅。1、学生汇报。2、列出竖式:3、观察比较:看看两道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4、根据回答

5、小结有余数除法的笔算步骤:试商 求积 算差5、展示“最大能填几”和“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关系。被除数45 的积2 4542 04商(对齐被除数的个位)除数24-20 的差6、 直接说出下面算式的商:5、如果每盘有15个面包呢?16个呢?25个呢?反思在整个课例中,我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以旧知为桥,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如“试商”可通过二年级已经大量练习过,学生很熟悉的“最大能填几”来解决等。原来教材安排是第一课时教学除法笔算,第二课时教学有余数除法及笔

6、算,第三课时教学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但我认为第一课时已经大量练习了除法的笔算,学生对笔算的步骤比较熟悉,要正迁移到有余数除法的笔算也不困难,如果本课时再把精力用在笔算练习上,难免陷入计算课的单一练习显得枯燥乏味。加上学生都有尝新的欲望,因此我尝试把第 2、3课时结合起来,解决了“试商”的难点后,就尝试让学生口算,而口算的过程又联系着“除数”与“余数”关系的探究,一石二鸟。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2 4 6454 2 1 8 0981 7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