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基础知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9020252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PPT 页数:204 大小:3.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04页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04页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04页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204页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2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腧穴基础知识(2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络腧穴基础知识经络的概念“经”,路径;“络”,网络。经经:为主干,大多直行,位置相对较深,数量少。络络:为分支,纵横交错,位置相对较浅,数量较多。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的特殊系统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经络系统经脉经脉十二正经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络脉络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十二经筋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皮部(1)十二经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n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 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交接规律:1、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 端交接;2、同名的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3、阴经在胸

2、腹相交接。分布规律1、内行分布 ( 1 1)阴经属脏:)阴经属脏:手三阴内属肺、心包、心;手太阴手太阴肺肺经经 属属肺肺,络大肠。,络大肠。手厥阴手厥阴心包心包经经 属属心包心包,络,络三焦三焦。手少阴手少阴心心经经 属属心心,络,络小肠小肠。足三阴内属脾、肝、肾。足太阴足太阴脾脾经经 属属脾脾,络,络胃胃。足厥阴足厥阴肝肝经经 属属肝肝,络,络胆胆。足少阴足少阴肾肾经经 属属肾肾,络,络膀胱膀胱。(2)2)阳经属腑阳经属腑: :腑位于腹部 手三阳内属大肠、三焦、小肠手阳明手阳明大肠大肠经经 属大肠,络属大肠,络肺肺。手少阳手少阳三焦三焦经经 属属三焦三焦,络,络心包心包。手太阳手太阳小肠小肠

3、经经 属属小肠小肠,络,络心心。足三阳内属胃、胆、膀胱足阳明足阳明胃胃经经 属属胃胃,络,络脾脾。足少阳足少阳胆胆经经 属属胆胆,络肝。,络肝。足太阳足太阳膀胱膀胱经经 属属膀胱膀胱,络,络肾肾。n 分布规律:阳明经在前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少阳经在中头面躯干 太阳经在后太阴经在前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在中躯干 少阴经在后外行 部分n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在头面 、躯干、四肢。 (1 1)头面的分布)头面的分布手足阳明经面额部 手太阳经面颊部 足太阳经头顶、枕项部 手足少阳经头两侧部(2)躯干的分布阳经:手三阳行于肩胛部足三阳行于躯干前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侧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后 足太阳

4、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阴经:手三阴均从腋部走出 足三阴均行于腹面自脐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3)四肢分布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面 前缘阳明 中线少阳 后缘太阳 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面前缘太阴中线厥阴 后缘少阴 特殊性: 足三阴经在下肢内侧面的分布略 有变化 内踝八寸以下: 前缘厥阴中线太阴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食指端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鼻翼旁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 心中足大趾端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 小指端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足小趾端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 无名

5、指端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 目外眦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足大趾 肺中 目内眦(三)流注次序(三)流注次序n n流注特点流注特点: ()()始于手太阴肺经,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又 往复传至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每两条阴经分别与相表里的两条阳经交替相 传。 ()()阳经之间是手足同名经相传,且从手经传至 足经。 ()()阴经之间是依太阴 少阴 厥阴太 阴相传二、奇经八脉(一)定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 阴维 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 经 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 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 奇 经”.(二)作用:1、沟通了十二经脉

6、之间的联 系。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一)督脉1、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腰 背正中,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 风府穴入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 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 ,至上唇系带处。2、生理功能督、总督、统率之义。 总督全身之阳经,调节阳 经经气,又称“阳脉之海”。 与脑、髓、肾的功能活动 密切相关。(二)任脉1、循行部位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 胸腹部正中,上抵颏部,环绕 口唇分行至目眶下。 2、生理功能任、有担任、妊养之义。 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 阴经经气,为“阴脉之海。” 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 有关,为生育之本。(三)冲脉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

7、下出会阴分三支: 一支沿腹腔后壁,在脊柱内上 行与督脉相通。 一支沿腹腔前壁,挟脐上行与 足少阴经并行,布散于胸中 。 一支沿股内侧下行至足大趾交足厥阴肝经。生理功能冲:要冲。 1、调节十二经脉之气 2、“冲为血海”主月事。 (四)带脉1、循行部位起于季胁,绕身一周2、生理功能带:束带、腰带约束纵行诸脉,调节 纵行诸脉的脉气。维络腰腹,固护胞胎 ,主司妇女带下。 (五)阴阳跷脉1、循行部位左右对称:均起于足踝下。 阴跷脉阴跷脉:从内踝下分出,沿内踝 后直上,行下肢内侧,经前阴 ,沿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 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 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 合。 阳跷脉阳跷脉:从外踝下分出,

8、沿外踝 后上行,经腹部,沿胸部后外 侧,经肩部、颈外侧,上挟口 角,到达目内眦,与手太阳经 、阴跷脉回合。 (五)阴阳跷脉1、循行部位 2、生理功能跷有跷捷、轻踺之义。(1)濡养眼目和司眼脸之开合。(2)主司下肢运动,使下肢运动灵活跷踺 。“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六)阴阳维脉1 1、循行部位、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 会之处。 沿下肢内则上行 , 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 到胁部,与足厥阴经相合,然 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 经并行 ,沿下肢外则向上, 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 ,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 ,分布于头则及项后,与督脉 会合

9、。奇经八脉的功能(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1. 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合于大椎穴、总督诸阳脉。2. 任脉与手足三阴脉交于中极、关元、总任诸条阴脉。3. 冲脉通行上下,渗灌三阴三阳、调节十二经脉。4.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维络腰腹。 5. 阳维维于阳,维系所有的阳经;阴维维于阴,维系所有 的阴经。6. 阴跷,阳跷脉均起于足踝,对下肢内外侧的阴经与阳经 有协调作用。 (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 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 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一、腧 穴 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一)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2、经外

10、奇穴 3、阿是穴定 经 定 位 定 名 主治作用 经 穴有归经 分布在 十四经 中 有固定 位置 有专用 穴 名 局部作用 循经治本经 本脏腑器官病 奇 穴无归经 有固定 位置 有专用 穴 名 主要对某病 有特效 局部作用阿是穴 无归经 无固定 位置 无专用 穴 名 治局部病变 三类腧穴的特点:(二)腧穴的治疗作用一、近治作用 二、远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近治作用:n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 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 。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点。 远治作用:n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的远隔穴 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 甚至对全身有影响。 特殊作用n双相良性调节作用n当机体功能低下

11、时 机体功能增强 某些穴位 n (同一穴位)n当机体功能亢进时 恢复正常n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 、素髎升压 一、腧 穴(三)腧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 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 。 1、前两额发角之间为9寸。 2、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为9 寸。 3、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为8寸 4、两乳头之间为8寸。 5、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 6、腋前、后纹头到肘横纹为9寸 7、肘横纹到腕掌(背)侧横纹 为12寸。 8.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 缘18寸。 9. 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 寸。1、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 正中为12寸。

12、2、眉间至前发际正中为3 寸 3、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 发际正中为3寸。 4、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 离端为12寸。 1、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发 际正中为3寸。2、肩胛甲骨内缘到后正中 线为3寸。 3、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寸。 4、肘横纹到腕掌(背)侧 横纹为12寸。 5、股骨大转子到腘横纹为 19寸。 6、腘横纹至外踝尖为16寸 。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2.体表标志法: (1)固定标志: 背部的标志: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3.手指比量法 :(手指同身寸法、指寸 法)中指同身寸法: 中指屈曲时,中节 掌侧两端纹头之间

13、为寸。用于四肢 取穴的直寸、背部 的横寸。拇指同身寸法:拇 指指关节的横度作 为寸。用于四肢 部取穴。横指同身寸法:将 食、中、无名、小 指并拢,以中指第 二节横纹处为准, 四指的横度为寸 。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 背部的横寸4.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 的取穴法,又称“经验取穴法”。 例如: 患者两手臂自然下垂而立,于股外侧中指尖 到达处就是风市穴。 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穴。手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二 横纹上取劳宫穴。(四)十四经穴循行及常用腧穴1.手太阴肺经 (1)循行:见图 (2)主要病侯: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 、伤风、胸部涨满

14、、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 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症。 (3)主治概要:主治头面部、喉、胸、肺病和经脉 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4)本经腧穴:从胸走手,起于中府,止于少商。n循行n1、体表路线起于胸部外上方的中府穴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 n 腕后1.5寸食指端交大肠经。2、体内联系n属肺,络大肠。并与胃、气管、喉咙联系。 1.中府【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胸 前壁外上方,云门穴下1 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 正中线6寸。 【功能】清宣上焦、疏调肺 气、宽胸利气 【主治】 1咳嗽,气喘,胸痛,胸 中烦满。 2肩背痛。2.尺泽 【定位】仰掌,微屈肘。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 腱桡侧凹陷

15、处。【功能】清泄肺热、利 咽止痛、通络镇痛2.尺泽【主治】1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2吐泻,腹痛。3. 潮热,舌干。4小儿急、慢惊风。5. 肘臂挛痛,瘫痪、上肢关节麻木。3.列 缺 【定位】微屈肘,侧腕掌 心相对。在前臂桡侧缘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 纹1.5寸。当肱桡肌与 拇长展肌腱之间。【功能】宣肺祛风、疏经 通络、利咽3.列 缺【主治】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2掌中热,上肢不遂。腕部病证。3偏正头痛,项强(“四总穴歌”载:“头项寻 列缺”)。4惊痫,牙痛。5. 小便热,阴茎痛。2.手阳明大肠(1)循行:(如图) (2)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 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 (3)本经腧穴:从头走手,起于商阳,止于 迎香,共二十穴。循行1.体表:从食指桡侧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 经肩颈上颜面,在人中沟交叉到对侧,在鼻 翼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2.体内:络肺,属大肠。面部支脉进入下齿龈 ,绕上唇。 1.合谷 【定位取穴】侧腕对掌, 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