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文:谈小说教学的文本处理策略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9014801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论文:谈小说教学的文本处理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论文:谈小说教学的文本处理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论文:谈小说教学的文本处理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论文:谈小说教学的文本处理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论文:谈小说教学的文本处理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论文:谈小说教学的文本处理策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中语文论文 动情处:沟通学生与文本的桥梁动情处:沟通学生与文本的桥梁谈小说教学的文本处理策略摘要:摘要:传统的小说课堂教学多抓住小说三要素展开分析,面面俱到,多费力低效率。笔者结合自己的小说课堂教学实践认为,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把握学生原初阅读的动情处是沟通读者与文本的桥梁。小说文本的处理,问题的设计可由锁定主问题、探究细微处、填补空白点等方面着手,将一个问题讲深讲透,是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达到轻快灵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关键词关键词:小说教学 主问题 细微处 空白点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小说因其情节的曲折,人物形象的鲜明等特性无疑成为最受学生喜欢的一种体裁。传统的小说课

2、堂教学多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展开:梳理故事情节,剖析人物形象,探究主题思想。然而,游离在课堂之外的学生却无法通过这种一厢情愿的教学诉求和一些被拧干了的概念术语的琢磨进入斑斓的小说世界,大有“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之势。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小说教学到底需要以何为“抓手”来恢复并发展学生对于小说的天然兴趣?笔者认为,小说教学中应先关注学情,抓住学生的动情处作为教学切入点,精巧设计问题,抓住最值得探究的一两处重难点细细揣摩品味,是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动情处的捕获在于学生对文本的“裸读”体验。所谓“裸读”就是指阅读者用原生态的状态直接面对文章,完全凭自己的阅历和感悟,自由地阅读和理解

3、文本,与作者直接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北大钱理群教授说过一段言辞恳切的话:“我想,我们分析一篇作品的起点 (出发点)不应该是既定的观念,还是老老实实地从文本开始吧一字一句地阅读、体验、琢磨、品味,这本身就是一种绝妙的审美享受:要珍惜自己从作品实际中得出的审美体验,它正是一切分析、研究的基础起点。 ”这样,学生就有了深入探究文本的内驱力,有了探求文本的好奇心,有自己独立自由的思考空间。在“裸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小说最触动人的地方进行自由提问,再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探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所需才是我们的价值所在。小说教学文本处理和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锁定主问题锁定主

4、问题小说因其流派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阅读风格。主问题的设计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主问题的设计要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为起点,适合学生的水平,是学生可以经过努力而达到的,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过难或过易都是不适宜的。过难,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过易,难以对学生的智力和思维构成挑战,都将会削弱主问题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先锋派小说家余华的处女作、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高中语文读本中的一篇。按平常教学模式简介作家作品流派,教师一上课就大谈先锋派小说“荒诞”“隐喻” “象征”等术语是会让学生望而却步的。阅读理解主要是一种心理过程,读者是否读懂,懂到什么程度,有

5、哪些具体真实的初读体验,老师是看不出来的。学生作为相对“不成熟的读者” ,他们的阅读理解往往肤浅,幼稚或片面,甚至不怎么靠谱。经过初读,我让学生提问,并将学生初读后的“言说”作为阅读教学的“起点”和“前提” 。通过预习,我发现高一学生普遍没有接触过先锋派小说,他们对文章的初读感知是“一2头雾水” , “看不懂” 。鉴于此种学情,教师将课堂价值定位为引导学生看懂这篇文章。我从文章的题目入手设计两个浅显的小问题:1.一个人的 18 岁意味着什么?2.出门远行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回答:十八岁意味着成人自立,可以脱离父母独自闯荡世界;远行的目的正是“认识外面的世界” 。由此,很自然地概括出课堂教学

6、的主问题是:怎样的“我”认识了外面怎样的世界?依循这个主问题,学生从文本中积极探索,相互讨论,相互补充,抓住“18 岁” “红背包” “像小马” “黄胡须” “递烟” “阻拦抢劫者”等词眼句子,认为“我”是一个年轻单纯、初涉人世、充满青春活力,无拘无束、放荡不羁、相信公平、有正义感的倔强的不屈不饶的青年。而从路人的态度,司机和抢劫者的言行可以看出这个世界是混乱的、冷酷的、霸道的、毫无逻辑的,缺少公平的荒诞的成人世界。随着情节展开,荒诞的色彩越来越浓。文本的语言给了学生直观的视觉刺激,调动了他们思考问题探究主题的积极性。教师在解决了这个主问题之后再去总结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是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7、对成长的独特感受” ,这种情节荒诞,感情真实的小说便是先锋派小说。这样,学生对于先锋派小说特点的理解便水到渠成,而不是老师“硬塞”给他们的。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全文洋洋七千余字,我们可以设计两个主问题:(1)黛玉看随着行踪,黛玉看到了什么?看出了什么?你从黛玉的看中又能看出什么?( 2)看黛玉众人、凤姐、宝玉眼中的黛玉是什么样子的?你眼中的黛玉是什么样子的?这两个主问题可以提纲挈领地引领学生迅速理清小说的结构思路,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角角落落,全面认识人物的出场方式,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主问题的解决使教学程序简单扼要而又一脉相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油然而生,积极性自然随之高涨,形成了良好的学

8、习氛围。课堂教学可如行云流水,自然投入。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 以一当十的力量。 ”探究细微探究细微处处小说中有着一些意蕴丰富的关键情节,教师可以将问题设置在细节处,把握并直击学生的思维盲点,引导学生于寻常处发现不寻常,下足功夫,放大其价值, “着一细节,而境界全出” ,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于漪老师曾呼吁“文中的字全部站在纸上跟你说话,你才晓得字后面的意思,你才知道作者为何这样写”。小处不可小觑,有时候看似无意的一个细节处恰恰是我们解读文本的关键。砷是意大利作家普莱维写的短篇小说。文章的情

9、节很简单:一位老鞋匠将一包小鞋匠用来害他的砷交由“我”检测而从容坦然面对的故事。阅读后,多数同学普遍提到了一个细节疑点:文章为什么要两次提到老头没有乘电梯,而是走楼梯下楼?我就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一学生不假思索地喊:“鞋匠嘛,他要炫耀自己脚上的皮鞋多少的有光泽,摆架子爱面子。 ”这样的心理,在十七八岁爱显摆炫耀自我活力的年轻人的口中说出,不觉得奇怪。他的回答引来了教室里一片哄笑。“是这样的吗?”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答案,显示出一副好奇的样子, “文中哪些地方告诉你这个答案?”他的默然无声告诉自己,答案需从文本中寻找,而不是凭空设想的。其他学生则从文中找出了小说主人公“非同寻常” “够健壮,

10、虽老犹健” “无忧无虑、从容自若”等词概括的性格特点。我继续发问:“电梯与楼梯有何不同?”3学生讨论明确:电梯的速度快,给人感觉空间逼仄,紧张,拥挤,让人想起机械化,鳞次栉比的大楼,群蚁排衙的商店,充满现代化气息和欲望气息的城市;而楼梯给人感觉是自由放松,原始、淳朴。选择电梯还是楼梯与一个人的生活做派有关。“那么,既然跟一个人的生活做派有关,电梯和楼梯可以联系到文中的哪些内容?”学生继续在文中找到“电梯”跟小伙子劳作的各种机器相关:撑鞋帮机,扩鞋帮机,缝鞋机,绱鞋机等等。而“楼梯”跟老人的“一把小榔头和一根麻绳”的劳作有关。一个代表现代,一个代表传统。由此可见,一处细节描写足以看出老人的勤劳朴

11、实、知足常乐、坚守自我、原始淳朴、通达大度的品格。这样的探究让学生兴味盎然,觉得自己是发现的主人。老师继续发问:“前后两次描写有无重复之感?”讨论明确,虽是反复,但语意上有递进。前文是猜测,设置悬念,后文加了一个定语“特有的高贵气派” ,老人的高贵不是地位,而是一种品格和精神,是“我”对老人的由衷敬仰。答案在同学们的相互补充中逐渐清晰、完善。解决了此细节问题,文章的品味主题的解读已完成一大半。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从“只刚念了四书 ”到“不曾读”的变化, 祝福中看似无意提到的福兴楼的鱼翅的价格等细节都值得我们细细探究。英国诗人布莱克曾经说过:“一朵花中窥天堂,一粒沙里见世界。 ”小说的大智慧是

12、由一个个细节积淀而成的。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作者的匠心独运,蓄意安排,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一种思想。所以,教师的问题设计要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于细节处设疑,增强吸引力,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填补空白填补空白点点小说作为叙事文学的一种,是以想象力和虚构性为本质特征的,可以说虚中有实是小说的永恒命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说的主题往往是多重的甚至是模糊的。许多西方现代派小说家艺术上不满足于客观事物的再现,而着重于内心的“自我表现”,西方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作者本人的困惑也在作品中有了直接的或折射的反映。因此,在小说情节的设计与人物形象

13、的塑造上,表现出更多的模糊色彩,从而给读者留下许多力求探寻究竟的“空白”,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主体性阅读空间。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文本的阅读价值,引导学生依据文本提供的有限信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扩写一段文字补白,揣测作者没有明白说出来的东西,让文本与阅读者的对话更加深入。“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希腊作家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的界河一文的结尾情节安排成了多数学生学习中的最大疑点:他为什么不开枪?你会加一个怎样的结尾?在教学中,我便将结尾赏析当作教学的重难点。学生们展开了大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一位学生说:“枪响了,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

14、起。两个人都互相鞠了一躬,朝各自的营地走去。 ”这是善意联想,符合我们中国人大团圆的思维习惯。一位学生说:“终于,他的枪响了,对岸的人应声倒下。他急忙游过去虏获他的战利品。那人的衣服还放在边上,他从那人的衣服上搜到了一个信物,那信物显得非常眼熟。他终于从自己身上也摸出一个佩戴多年的信物。这时候,他才发现倒下的那个人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兄弟。 ” “兄弟!”我为这两个字震撼。正如弗朗索瓦费奈隆指出的“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才发现彼此是兄弟。这想象的结尾使主题得以升华。另外一位学生站起:他跌跌撞撞爬回岸上,4他感到此时有一个黑洞洞的枪

15、眼正对着他的脑袋,因为“那边的人”比他更快。但他没有听到开枪射击的声音,那边陷入了沉默。突然,他发现自己这边的草丛中伸出了一杆枪。他出自本能地喊不,但同伴已扣响扳机,对岸的人倒下。他被带回了军营,以通敌叛国罪被判处死刑!这想象使悲剧的色彩更加浓重,也更让人深思!在学生努力完成自己的补白之作时,老师可以顺势提出问题:“作者把它写出来好,还是留白好?”通过比较,学生认为删掉结尾,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主题上凸显美好人性超越战争,反映人类向往美好和平的愿望。而留下结尾会让故事情节结构上又生波澜,震撼人心,深化对战争的控诉的主题。思考作者的艺术笔法对塑造人物的用意所在,可以让我们对文本的挖

16、掘更加深入。同样,学习半张纸 ,可以让学生揣摩作者对主人公两年生活经历留白的好处, 骑桶者 “老板娘究竟有没有听到骑桶者的乞求声”等学生的兴趣出发点让他们展开合理想象和补充,从而完成了一个有价值的文本“争鸣点”的挖掘。以虚写实,实中见虚,虚虚实实,虚实相生,既是创作的经验积淀,也是品味审美对象的独特视角,而作品的“笔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的旨趣也全在虚笔的妙用之中。这种“填补空白点”的二次创作,是学生在阅读中所获取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尊重作家的思想个性,尊重作品的原创意义的过程,也是彰显读者的主体地位,注重作品意义再次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一篇小说可讲的东西很多,因面面俱到而演变成“蜻蜓点水” ,浅尝辄止,学生的回答成了无序的、零散的、随意的问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牢记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显示自己的学识服务的。印度哲学大师奥修说:“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如果鞋不合脚,脚疼了,就会被时时记起。当教学之“鞋”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之“脚”相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