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otics-lecture13符号自我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49014496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1.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emiotics-lecture13符号自我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semiotics-lecture13符号自我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semiotics-lecture13符号自我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semiotics-lecture13符号自我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semiotics-lecture13符号自我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semiotics-lecture13符号自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emiotics-lecture13符号自我(1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讲:符号自我 Semiotic Selfn说主体有,说主体无,符号学的立场n主体、自我、身份、认同n自我的“身份构建”方式n身份带动的自我位移n“反思自我”悖论n文本身份n普遍隐含作者课件来源:符号学论坛( )现象学与符号学交界处n五十年代梅洛-庞蒂试图融合存在主义与符 号学。n格雷马斯讨论“激情符号学”。n西尼正式提出“现象符号学”。n高盖试图建立一门“主体符号学”。n对于主观经验,自我,与符号的关系,至 今无法找到比较清晰的论辩基础。Maurice Merleau- Ponty 1908-1961Consciousnes s “主体足球“,Juche Football。避 免用sub

2、ject,倒是避免了意义混淆。 Judith Butlern巴特勒说:“权力强加于臣民(subject)身上 ,迫使他们服从,从而采取了一种心理特征构 成主体(subject)的自我身份,权力话语的 内化创造了主体(subject),顺从( subjection)包括这种对话语根本性的依赖” 。n原文在一词四义中打转,读起来简直像绕口令 。这段中译是我做的,我挑选不同的词,中文 读者依然不会明白。 Subject 非 Agent,思维者非实践者n中文“主体” ,现在词典上的正式解释是“在认 识和实践中的人”n西语的subject词典解释是a thinking or feeling entity

3、。也就是说,subject 只与心灵 相关联;n而agency是capacity of acting on ones choices。n这个差别引出中西方“主体性”观念的巨大差别 :中国哲人不断讨论 “知与行”关系问题,在 西方哲学中几乎不存在。中国无行动主体?n有美国汉学家写了整整一本厚书,讨论中国现 代文学中“缺乏agency(行动主体)的道德责 任感”,中国人不太明白此书在讨论什么。 nSabina Knight, The Heart of Time: Moral Agency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 Cambridge Mass: H

4、arvard Univ Press, 2006“身份”与“认同”nIdentity,词源拉丁语idem(相同),有两义“ 身份”(personality)“认同”(identification)nthe subjects identity,中文有时候是“主体 的身份”,有时候是“主体的认同”,有时候则 是“主体的身份认同”。 n中文可以区分“身份”与“认同” ;n西文的混淆多义,不需要成为中文的不便。Semiotics of Selfn本讲主要讨论“自我“,实际上是把它当作“主 体”的同义词来使用。用“自我符号学” ,代替 “主体符号学” (subjective semiotics)。n我们将

5、讨论“自我”与“身份”在符号学中的关系 ,讨论自我如何依靠身份;n然后讨论“文本身份”的构成方式,以及与“符 号自我”的关系。n一步步解析后,或许能明白当代哲学对主体问 题扑朔迷离的论辩。主体与自我n任何符号表意和解释活动,都需要从一个意识 源头出发:没有意图的表意和解释,不可能进 行。n在符号学的具体实际分析操作层面上,主体与 “自我”这个概念可互换。“交互主体性” intersubjectivityn作为主体的“自我”,是与他者相对而出现的。 没有他者,就没有自我;既然称为“他者”,主 体就等同于自我。n符号传达是一个互动过程,主体只能理解为“ 交互主体性” 。n可以说,主体性就是交互主体

6、性。胡塞尔:交互主体性n胡塞尔是现代最后一个主体哲学论者,他思考 的主体性依然是“绝对而纯粹的同一性”。但是 他已经看到主体与他者必须结合成一个主体之 间的“移入”与“共现”关系。n他者实际上是“另一个自我”(alter ego)。“移 入”就是“在他者中生活,同经历、同体验、同 思维、同欢乐,化入他者的存在”。Edmund Husserl1859-1938共同主体性com-subjectivityn胡塞尔晚年过多地思考“共同主体性”:“每一 个自我主体和我们所有的人都相互一起地生活 在一个共同的世上,这个世界是我们的世界, 它对我们的意识来说是有效存在的,并且是通 过这种共同生活而明晰地给定

7、着。”n而在一个文化中,符号文本进入传播流程,最 后演化成“共同主体性”。“我的问题把我构成为主体”n拉康说交流构成自我:“当发出者从接收者那 里接到反方向传来的自己的信息语言的功 用正是让他人回应。正是我的问题把我构成为 主体”。n我对我在符号交流中采取的各种身份有所感觉 ,有所反思,有所觉悟,自我就在这些“自我 感觉“中产生。 Jacques Lacan“充分主体”?n一个理想的符号表意行为,必须发生在两 个充分的主体(full-fledged subjectivities)才能出现各种调适应变。n在实际符号传达过程中,关键在于自我是 否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n处理信息不是判定意义对错,而是

8、是否互 相承认对方是符号游戏的参加者。符号表意必须是主体间行为n符号文本生产和传播过程,正是对 “充分主体 ”神话的挑战,迫使它们考虑对方的存在。n这样理解的主体,是相互的,是应答式的。以 承认(愿意接受)对方的表意活动作为自己存 在的前提。 n冥思苦索,是把自己当作表意对象,是在内心 经验中寻找”他者”的回应。自我与身份n自我是一个社会构成,人际构成,在社会表意 活动中确定自身。n各种身份累加成为自我。n自我作为思索主体的表意与解释,作为行动主 体的行为与反应,都必须从一个具体身份才能 进行。自我是身份的集合n一旦进入表意活动,自我就暂时以表意身份或 解释身份出现,因此,身份在某种意义上替代

9、 了自我,暂时遮蔽了自我,替代了自我。n身份有真诚有假扮,有暂时有长久,有存心有 无意,n但是最后我们自己能理解的自我,实际上就是 我所采用的所有身份的集合。身份的对应性n身份是与对方、与符号文本相关的一个人际角 色或社会角色。对于任何符号表意,都有一个 身份相应的问题。n身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得到对方的认可 ,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表意活动就会失败n人不可能以纯粹的抽象的自我进行意义活动, 只能随时采取一种身份进入意义游戏。自我的自我n当一个人面对的是自己作思索,或梦想,此时 他必须用同等的身份表意,以同等身份接受,n自恋是爱上自己的身份。n不然他很可能是可能患有多重人格症(Multipl

10、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 两种或多种非常不同的人格,好像是完全不同 的人 。人格分裂是病态n斯蒂文森的著名中篇小说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把主体分裂归罪于药 物,现代世界压迫自我分裂。n丹尼尔.贝尔指出资本主义文化中道德无法合 一,资产阶级必须“白天正人君子,晚上花花 公子”; n詹姆逊把精神分裂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格 病,因为他们无法把个人与世界合一,无法再 时间中把握延续; 资本主义与人格分裂n德勒兹则声称精神分裂者才能对抗资本主义的 合一化匀质化压力,才能把人格从社会压力中 解放出来。 n他的意思是真实的自我应当

11、是分裂的。如果自 我是靠符号身份集合而成,那么一定说自我是 完整的,就是要求过高了。身份自限n人一旦面对他人表达或解释意义,就不得不把自己演 展为某一种相对应的身份。n对一个特定的人,他很难甚至完全无法展示另一些身 份。例如:p成年人因为性情不喜欢“装嫩”;p知识太少的人因为缺乏能力,很难展示学者身份;p男子因为生理原因,很难装女子身份。n要伪装身份,必须有意愿,也有进行“修辞”的能力, 特别能乔装身份的人,是演员,是骗子,是谋略家。身份在绝对真与绝对假之间n身份的获取可以到非常“认真”的程度。n所谓“认真”,是与“自我”的距离相当近,身份的 真假,实际上是此身份与同一自我的其他身份之 间的关

12、系:n例如写作时的性角色(例如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用 男人身份写作),与艾略特的写作风格有关。n同性恋中的性身份,非常认真。n对身份,不能轻易谈真假,或者说,没有身份是 绝对“本真”的,也没有绝对的作假。但是绝大部分 人,变化身份的能力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意识到的程度顺身份n身份接受符号文本的基本条件,接受身份可以 是顺应的。例如:n面对发出符号文本的父亲,长官,法庭,教师 ,导演,歌手,广告商,一个人不得不选择是 否采用儿子,下属,犯人,学生,观众,歌众 ,潜在购买者的身份来接受。n他对符号文本的接受和解释,必须在这个身份 选择上建立。逆身份,但不能无身份n他可以拒绝采用采取发出者料想中的身份,采

13、取非发 出者意图中的身份。例如当他p采取逆子身份,父亲的话就失去权威性;p采取观众身份,教师的话就失去认知价值;p采取批判者身份,导演的文本就失去催人泪下逼真性 。n同样的符号文本,意义因接受身份而异;意义的实现 ,是双方身份对应或对抗的结果:p应和得出迎合的意义;p对抗得出反讽的意义;p完全没有身份对应(拒绝接受),符号文本就无意义 。身份的范畴n符号交流身份分作很多社会性类别范畴。大致 分成社群、文化、种族三个区域。例如: 性别身份,性倾向身份,机构身份,民族身份 ,种族身份,语言身份,心理身份,宗教信仰 身份,职业身份,交友身份,随着文化局面的 变化,还会有新的身份范畴出现,例如最近出

14、现的网络身份(online identity)。n各种身份及其文化阐释,构成了自我的“第一等级 ”,只有心灵才能给与第一等级的材料以意义。马甲四类:n曝光马甲:指大多数普通网友知道其主ID是谁的 马甲。又分为主动曝光马甲和被动曝光马甲。n限制级曝光马甲:指在特定的圈子里曝光但并不 为广大普通网友所知。 n疑似马甲:指被大多数普通网友怀疑为某主ID的 马甲却不能证实的ID。n私密马甲:指除了使用者本人暂时无人知晓其主 ID。 William James的身份自我论n任何自我无法逃避采用一种身份,更准确地说 ,没有这些身份的赋形作用,自我无从成立。 那么自我是否就是个体的各种身份之集合?n著名心理

15、学家威廉.詹姆士说的极为通俗:“自 我”就是“我所拥有的一切”:例如身体,能力 ,房子,家庭,祖先朋友,荣誉,工作,地产 ,银行账户。的确在每一个“拥有”中都出现身 份问题。n查尔斯.泰勒,在名著自我的本源中,也 认为身份是构成自我之源。 可以盗窃身份,无法借用自我p“独一性”:自我有充分自觉能力的选择;p“延续性”:符合主体的一贯性;p“归属性” :与一定的社会组合有关。n三种特征实为三种“自我认知”:一旦自我消失 (例如死亡,例如昏迷),这些身份也消失。n同时,不在乎身份,例如“随波逐流”(不同于 骗子),就没有自我。n身份能够被偷窃借用(例如假新娘,例如双面 间谍,例如“装好人“)自我却

16、不可能被借用: 因为只有自我有能力认知身份。 人际互动身份认同 interpersonal identityn第一步是“范畴化”,即是把相对于自我的他人 贴上标签,要把自我定位是中产阶级,首先要 把相对自我的他人贴标签为打工族;n第二步是把自己所属的集团与社会其他集团进 行比较,例如把商界,官场,学界进行比较, 把中国人与日本人比较;n第三部是认同,即在比较后把自己的身份归于 某个集团,例如归属于学界集团。n所有这三步,都是排除过程:我认为我是什么 身份,取决于我认为我自认为不是什么身份。多重身份,临时身份n一个自我的身份本身是多重的,哪怕在同一交 流场合,自我也不得不采取多重身份。n只有在作有关的符号意义交流时,才需要相关 的身份:不谈足球时,不需要球迷身份;不谈 全球化进程,不需要新左派身份。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n本质主义是认为自我有确定的本质,例如男女 ,种族:某些身份有普遍性与恒常性;n反本质主义认为:身份必然随着文化条件变化 而变化。n两者其实都是有道理的。一个无时不在坚持同 一身份的人,会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