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共和之路——孙中山的共和思想及其实践》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9008737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共和之路——孙中山的共和思想及其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共和之路——孙中山的共和思想及其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共和之路——孙中山的共和思想及其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共和之路——孙中山的共和思想及其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共和之路——孙中山的共和思想及其实践》(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近代中国的共和之路孙中山的共和思想及其实践【导入导入】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 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 1911 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发生于 1949 年,它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 第 1 次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什么政治制度);第 2 次变革,结束了君主专制政 体,建立了中华民国。第 3 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012 年是共和政体开创 100 周年,关注政治民主化。 孙中山在早期的共和国进程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共和”:国家元首

2、和国家权力机构定期举行选举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体制。相对于君主专制,皇帝制 度特点(皇位世袭、皇权独尊、嫡长子继承制)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共和”的记载始于公元 841 年的 周召共和,当时天子无道,国人反抗,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管理国政。近代意义上的民主共和指通过选 举,由人民管理国家事务。 孙中山在兴中会誓词中最早提出了共和构想(甲午战争前夕上书李鸿章):“创立合众政府” 。 在同盟会 16 字誓词中明确提出“创立民国” ,希望中国采用共和政体。 一、早期共和国方案 1、三民主义:规划共和国蓝图 20 世纪初期的孙中山为什么要选择共和政体。 民报发刊词:“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

3、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 同盟会誓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材料揭示了中国当时存在哪些矛盾?孙中山又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是? 民族矛盾:汉族与满族贵族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解决方案:“反满、独立” ,要求 建 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 民主与专制的矛盾: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通过核定地价(限价) 、涨价归公(改良基层经济组织、家给人足) ,前 提是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制,稳定社会秩序。 三民主义体现了资产阶级哪

4、些愿望? 三民主义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它反映出孙中山希望建立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独立、 统一、富强、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 作用和实践:作用和实践:在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作用。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革命的一般模式:阶级、经济、组织、思想、舆论基础,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近代革 命以法律形式巩固革命成果) 。 2、顺乎世界浩荡潮流 材料材料 孙中山认为, “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 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提出国

5、民应享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选举产生, 议会由国民选举的议员组成,宪法由议会制定,人人共守。 孙中山全集学习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有、民治、民享的新社会(林肯:(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will never die)) ;实行三权分立政体,选举制和议会立法为特征; 汲取了西方启蒙思想。 孙中山语:“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孙中山为何要向西方汲取思想?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世界和中国欧美国家中国2必修一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科学社会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必修二第二次工

6、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初步发展必修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进化论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中国沉沦,欧美国家特点:资本主义制度巩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科技发达)落后 向先进学习。 “顺应世界潮流”的内涵:“向西方学习,建立西方式的体制和文明,成为中国变革的方向。 向西方学习,通过西化西化的价值观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成为这一阶段的主流价值观。 ” (罗荣渠)1818 二、建设新型共和国 1、对革命对象的认识不断深化图片图片 刀大杀人多:袁世凯代表封建势力,杀人,镇压民主革命,篡取胜利成果,复辟帝制。孙中山维护民主与共和的斗争失败,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材料

7、材料 民国十一年,孙中山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 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 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变,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 ”1922 年孙中山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民权主义:斗争的焦点只对准了君主专制政体,未能将矛头对准整个封建势力。 民生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脱离人民群众。 关注近几年高考情况,对民主政治未能建立的反思。共和政体要巩固,需要哪些条件?农民的支持/ 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对封建文化的扫荡/人民民主素养的提升。 对革命对象认识的深化成为孙中山晚年思想转变和国民党政

8、策转变的关键。孙中山意识到要战胜强 大的敌人必须寻找革命盟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进步的历史观将英雄看成时势与个人努力的共同结果。 ”秦晖1924 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为何将苏俄和中共视为革命盟友? 材料材料 1923 年 6 月,中共在广州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大会决定中国共产党必须集中其全部活动于国 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应当在国民党的正规组织中把国民党视为群众的政党来予以积极帮助;应当在工人中 间,特别是在农民中间加强和扩大国民党的影响;应当采取主动措施把国民党改造成为一个真正

9、的政治性 的政党。 摘录自中国共产党简史孙中山 1922 年 8 月曾说:“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 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 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 年 11 月 29 日)中共有利于国民党在群众中特别是在工人和农民中扩大影响;苏俄对中国采取了平等外交政策,帮 助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统治。通过三大政策,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反帝反封,是建立孙中山心目中的真正 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3、新型共和国内涵我们都知道孙中山一生的思想曾经发生过两次巨大的转变:从改良到革命;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 义。孙中山第二次思想转变对孙中山的共

10、和国方案有何影响呢? 材料一材料一 1921 年,孙博士(中山)在一篇演讲中,把法国和美国描述为旧式的共和国,苏维埃俄国是唯 一的新型共和国。他说,中国人民必须建立最新型的共和国1923 年,孙逸仙博士以为中国最重最急之 问题,乃是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 美韦慕庭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 材料二材料二 1924 年初孙中山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 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 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3民族 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的统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

11、权 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 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 权利民生 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设问:结合两则材料比较新旧共和国方案的相同点,从学习对象、革命对象、权利主体比较共和国方案的差异。 相同点:都由资产阶级领导,均要求建立统一、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不同点:学习对象:从向西方学习,完全西化到学习苏维埃俄国。 革命的对象:从“反满、独立”到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权利主体:从笼统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突出了权利为一般平民所有,权利的主体更加明确; 1923 年,

12、孙中山心目中的共和国已经从原来的照搬西方模式到学习苏维埃模式,从完全“西化”到 逐渐符合国情的转变。 至此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的共和国方案经历了至此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孙中山的共和国方案经历了“西化西化” 向苏维埃模式的转变,这是一个对国情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强烈的爱国信念驱动着孙中山不断迎合时向苏维埃模式的转变,这是一个对国情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强烈的爱国信念驱动着孙中山不断迎合时 代潮流,与时俱进。代潮流,与时俱进。 探究活动:探究活动:1、结合美国民主政治建立过程,分析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原因。 2、结合近代中印两国

13、史实,分析中印两国民主政体的建立有何异同点。中国有没有适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土壤和条件? 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条件:阶级基础、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国家独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 会性质赋予了资产阶级的双重性。时代特点导致孙中山虽然苦苦追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无法真正实 现。 中国民主政治:资产阶级领导过渡到无产阶级领导(工人阶级的力量特别强大) ,新民主主义国家, 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印度民主政治:工农运动始终由资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一战、二战后帝国主义国 家力量的衰落/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国家统治政策的调整(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 潮流)等推动印度民主政治的成立。民主政治的基础不牢固(经济、阶级、思想等) ,民主政治的效率和 弊端呈现比较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