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感培养与语感迁移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967133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感培养与语感迁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感培养与语感迁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感培养与语感迁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感培养与语感迁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感培养与语感迁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感培养与语感迁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感培养与语感迁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感培养与语感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语感培养与语感 迁移迁移语文能力,概言之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大类,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如何联系?靠语感。语感在有效的阅读中得到培养,得到提高。而写是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并能顺利地向写作迁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国家教委在 1990 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初中阶段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有这样的明确要求“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 。语文学习中语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而教师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一、语感培养语言感受力最主要是依

2、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语感培养具体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着手。(一)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这是由语言符号中的“共同性”和“个体性”决定的。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特别区分了语言和言语的差别:语言且话愕模?匆欢 ?组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其语词和语

3、义的关系是稳定的、静态的,即约定俗成的;言语是个别的,它是语言存在的形式,其语词和语义的关系往往是变化的,是语言的使用,具有任意性。从语言的理解角度来说,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理解所得的意义往往是明确、具体的,这就是“共同性” 。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特殊意义、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性,称之为“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又往往是作家在传情达意时有意为之。陆机提出“文外曲致” ,刘勰主张“情在词外” ,钟嵘倡言“文已尽而意有余” ,司空图赞赏“味在咸酸”之外,都主张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 ,也有的是作者无法表达的情感

4、。中学生所面对的往往是这样的“个性化”语言。此外,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词。1965年,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查德通过大量实验后得出如下论断:“语言中大量存在着模糊概念。 ”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思维中又以直觉、顿悟见长,与之相应,汉语词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富于弹性,富有韵律,内涵的自由度很大。我国的古典作家又往往把模糊性的事物当作审美观照的对象,“引入于冥漠恍惚之境” 。鉴于上述语言系统的种种特征,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在课外阅读中,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新词语,第一、第二次接触时可能不懂,

5、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接触到时,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由于反复接触的这个词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出现的,学生就记住了十几句乃至几十句具有这个词的句子,掌握了该词的使用规则,这时,对这个词的意义从不懂,至开始有些懂,到完全懂了,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变化规律也可以掌握了。如此日积月累,又不易遗忘。语文能力,概言之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大类,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如何联系?靠语感。语感在有效的阅读中得到培养,得到提高。而写是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并能顺利地向写作迁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国家教委在 1990 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初中阶段的

6、阅读能力的培养有这样的明确要求“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 。语文学习中语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而教师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一、语感培养语言感受力最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语感培养具体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着手。(一)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中学生已经具有一

7、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这是由语言符号中的“共同性”和“个体性”决定的。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特别区分了语言和言语的差别:语言且话愕模?匆欢 ?组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其语词和语义的关系是稳定的、静态的,即约定俗成的;言语是个别的,它是语言存在的形式,其语词和语义的关系往往是变化的,是语言的使用,具有任意性。从语言的理解角度来说,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理解所得的意义往往是明确、具体的,这就是“共同性” 。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特殊意义、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性,称之为

8、“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又往往是作家在传情达意时有意为之。陆机提出“文外曲致” ,刘勰主张“情在词外” ,钟嵘倡言“文已尽而意有余” ,司空图赞赏“味在咸酸”之外,都主张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 ,也有的是作者无法表达的情感。中学生所面对的往往是这样的“个性化”语言。此外,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词。1965年,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查德通过大量实验后得出如下论断:“语言中大量存在着模糊概念。 ”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思维中又以直觉、顿悟见长,与之相应,汉语词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富于弹性,富有韵律,内涵的自由度很大。我国的古典作家又往往把模糊性的事物当作审美观照的对象,“引入于冥漠恍惚之境”

9、 。鉴于上述语言系统的种种特征,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在课外阅读中,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新词语,第一、第二次接触时可能不懂,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接触到时,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由于反复接触的这个词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出现的,学生就记住了十几句乃至几十句具有这个词的句子,掌握了该词的使用规则,这时,对这个词的意义从不懂,至开始有些懂,到完全懂了,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变化规律也可以掌握了。如此日积月累,又不易遗忘。语文能力,概言之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大类,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10、如何联系?靠语感。语感在有效的阅读中得到培养,得到提高。而写是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并能顺利地向写作迁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国家教委在 1990 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初中阶段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有这样的明确要求“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 。语文学习中语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而教师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一、语感培养语言感受力最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语感培养具体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着手。(一)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

11、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还远远不够,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这是由语言符号中的“共同性”和“个体性”决定的。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特别区分了语言和言语的差别:语言且话愕模?匆欢 ?组成的完整的符号系统,其语词和语义的关系是稳定的、静态的,即约定俗成的;言语是个别的,它是语言存在的形式,其语词和语义的关系往往是变化的,是语言的使用,具有任意性。从语言的理解

12、角度来说,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理解所得的意义往往是明确、具体的,这就是“共同性” 。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特殊意义、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性,称之为“个性化” 。这种“个性化”又往往是作家在传情达意时有意为之。陆机提出“文外曲致” ,刘勰主张“情在词外” ,钟嵘倡言“文已尽而意有余” ,司空图赞赏“味在咸酸”之外,都主张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 ,也有的是作者无法表达的情感。中学生所面对的往往是这样的“个性化”语言。此外,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词。1965年,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查德通过大量实验后得出如下论断:“语

13、言中大量存在着模糊概念。 ”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思维中又以直觉、顿悟见长,与之相应,汉语词汇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意象性,富于弹性,富有韵律,内涵的自由度很大。我国的古典作家又往往把模糊性的事物当作审美观照的对象,“引入于冥漠恍惚之境” 。鉴于上述语言系统的种种特征,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在课外阅读中,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新词语,第一、第二次接触时可能不懂,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接触到时,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由于反复接触的这个词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出现的,学生就记住了十几句乃至几十句具有这个词的句子,掌握了该词的使用规则,这时,对这个词的意义从不懂,至开始有些懂,到完全懂了,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变化规律也可以掌握了。如此日积月累,又不易遗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