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公开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及教学反思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966748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公开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初中语文公开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初中语文公开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初中语文公开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初中语文公开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公开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及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公开课《多收了三五斗》教案及教学反思(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公开课初中语文公开课多收了三五斗多收了三五斗教教 案及教学反思案及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课文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梳理小说情节。2分角色朗读,认识小说人物形象。3组织学生讨沦交流,理解小说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2理解小说中体现出的作者对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分

2、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难点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教学突破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语感。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2熟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线索。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入新课。2梳理小说情节。 2划分层次,理清小说情节。3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3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一、导入新课

3、(约 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2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叶 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 注解介绍作者情况。5给予鼓励,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1纷纷发言。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说出自己了解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情景,并谈谈体会。2回答:“想知道。 ”3听教师讲,准备学习新课

4、。4一生回答:“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 ”5听讲,并作好笔记。二、整体感知(约、分钟)教师活动1给 5 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20 世纪 30 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3提问:刚才大家熟悉了课文,同学们 说说,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 写的?学生活动 1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2听教师介绍,感知课文内容。3齐声回答: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4给予鼓励:回答得好!那么,如果要给课文划分层次,应该怎么划分呢?(点名让一位学生回答。 )5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这位

5、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不但划分正确了,而且还归纳出了段落大意。并补充: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为线索来写的,重点写了三个场景,能说出是哪三个吗?6大家归纳得好。并补充:这部分主要是写人物的对话,而且这些对话都非常有特色。让学生齐声朗读这部分内容。7指出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选“船上议论”一段,指导学生分角色色朗读,注意揣摩人物心理,体会文中对话的作用。4争先恐后,被点到的学生回答: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l 一 70 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第二部分 (第 7l 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5争先恐后回答。最后明确:第一层 (第

6、l一 34 段)写米行粜米;第二层 (第 3544 段)写街头购物;第三层 (第 4570 段)写船上议论。6齐声朗读,注意读出人物的感情来。7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体会其作用。三、小结(约 分钟)教师活动 1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讨论旧毡帽朋友们丰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2.布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二。学生活动 1讨论交流。概括出以下原因:洋米,洋面的冲击 向局子捐钱向田主交纳地租“同行公议”的商人压低米价。第二课时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讨论分析小说的人物。3归纳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7、3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一、导入新课(约 分钟)教师活动 1导人:一般的小说都有三大要素,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2给予肯定:回答得对,上节课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学生活动 1回答:故事情节;人物;环境。2积极发言,找出:旧毡帽朋友;米店老板;伙计等。二、讨论交流(约 分钟)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一旧毡帽朋友进行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2.指出:“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名。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3提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

8、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鼓励学牛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活动 1思考教师提的问题,明确:课文不是写某个或某几个具体的人物,而是写了一群没名没姓的“旧毡帽朋友” 。2听教师讲,记笔记。3思考发言。明确:课文中的写法更好。4补充: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让学生浏览课文,并体会。5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提示: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来处理安排材料,让学生试着在课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6讲解:从这些对比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找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

9、。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组织学生对小说主题分组讨论并发言。4自读课文,认真体会。5找到在粜米的场面中,农民的哀求,老板的冷漠,农民粜米前后的喜悦和悲伤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的体现了农民的希望与失望。6分组讨论发言,明确:小说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并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憎恨之情。二、总结(约 分钟)教师活动 1小结:这篇小说塑造了旧中国农民的群像,通过他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来回巡视。学生活动 1听教师讲,记笔记。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小说反映的时代状况。本课总结小说以 20 世纪 30

1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板书设计多收了三五斗场景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场景二:街头购物一“丰收成灾”场景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要学会结合生活品味感悟,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来。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反映旧中国农村和农民情况的一些资料,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教学内容课文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2品味人物

11、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主题。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梳理小说情节。2分角色朗读,认识小说人物形象。3组织学生讨沦交流,理解小说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2理解小说中体现出的作者对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难点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教学突破1选取一二片断进行诵读练习,积累

12、语感。2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认识造成农民悲剧的社会根源。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2熟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线索。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进入新课。2梳理小说情节。 2划分层次,理清小说情节。3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3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一、导入新课(约 分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中国农村及农民的关注。2鼓励学生:同学们谈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旧中国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3导人新课:下面就让

13、我们来学习叶 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 请同学们看到课文。4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一生结合课文 注解介绍作者情况。5给予鼓励,并补充: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童话集稻草人等。 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1纷纷发言。结合自己生活经验,说出自己了解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情景,并谈谈体会。2回答:“想知道。 ”3听教师讲,准备学习新课。4一生回答:“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教育家。 ”5听讲,并作好笔记。二、整体感知(约、分钟)教师活动1给 5 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教师巡视课堂。2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14、:20 世纪 30 年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尤其是在江南农村,那里的农民生活更加悲惨。3提问:刚才大家熟悉了课文,同学们 说说,这篇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 写的?学生活动 1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情节。2听教师介绍,感知课文内容。3齐声回答: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4给予鼓励:回答得好!那么,如果要给课文划分层次,应该怎么划分呢?(点名让一位学生回答。 )5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不但划分正确了,而且还归纳出了段落大意。并补充: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以旧毡帽朋友的活动为线索来写的,重点写了三个场景,能说出是哪三个吗?6大家归纳得好。并补充:这部分主要是写人物的对话,而且这些对话都非

15、常有特色。让学生齐声朗读这部分内容。7指出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选“船上议论”一段,指导学生分角色色朗读,注意揣摩人物心理,体会文中对话的作用。4争先恐后,被点到的学生回答: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l 一 70 段),写江南小城旧毡帽朋友们被迫贱价粜米的故事。第二部分 (第 7l 段),写同样的故事还会到处发生,揭示其普遍性。5争先恐后回答。最后明确:第一层 (第 l一 34 段)写米行粜米;第二层 (第 3544 段)写街头购物;第三层 (第 4570 段)写船上议论。6齐声朗读,注意读出人物的感情来。7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体会其作用。三、小结(约 分钟)教师活动 1

16、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讨论旧毡帽朋友们丰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2.布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二。学生活动 1讨论交流。概括出以下原因:洋米,洋面的冲击 向局子捐钱向田主交纳地租“同行公议”的商人压低米价。第二课时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本课。 1复习上次课知识,进入新课。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讨论分析小说的人物。3归纳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3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一、导入新课(约 分钟)教师活动 1导人:一般的小说都有三大要素,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2给予肯定:回答得对,上节课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学生活动 1回答:故事情节;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