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884584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的抒情艺术(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何其芳的早期创作和秋天秋天的抒情的抒情 艺术艺术赖洪波何其芳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30 年代初登诗坛,就以诗集预言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他早期的抒情诗,以表现青年的梦幻、个人的哀乐为主要内容,书写个人微妙的内心世界,师法法国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因子,成功营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息、似梦似烟的诗歌艺术世界。“我时常用寂寞这个字眼,我太熟悉它所代表的那种意味、境界和那些东西了,从我有记忆的时候到现在。 ”(一个平常的故事 ,参见何其芳研究专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50 页。)寂寞可能是青年何其芳的核心生活感受。1912 年,何其芳

2、出生于四川万县一个封建意识浓厚的地主家庭。由于偏居川东乡下,青少年时代的何其芳并没有受到多少革命思潮的影响。相反,由于祖父坚信皇帝会再出现,科举会再恢复,何其芳早早被送进私塾。压抑的家庭生活和乏味的私塾生活使他的童年过得非常暗淡。他从 12 岁起就养成了自己读书的习惯。沉溺于唐诗宋词的何其芳,甘心把自己关闭在孤独寂寞里,与古书做伴。直到 14 岁,他到县城和重庆上中学,才渐渐开始接触新文学作品。他后来在写诗的经过一文中谈到:“冰心是我爱读的作家,也读了泰戈尔的飞鸟集和新月集”他常常感动于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非常喜欢那用来描写那个最年轻的人鱼公主的两个外国字:beautiful 和 thoug

3、htful。而且她的悲惨的结果使我懂得了自我牺牲。 ”(同上,第 142 页。)他在这些作品的熏陶下开始写诗。美、思索、为了爱的牺牲,这三个思想支持他走过青年时代漫长寂寞的道路,并对他早期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1930 年,在上海中国公学预科学校就读了一年的何其芳同时考上清华大学外文系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这年秋天,他进入清华大学学习,但很快由于没有高中毕业文凭而被学校开除。在北京度过了几个月的失学生活之后,他于 1931 年秋走进了北大校门。1931 至 1935 年大学时期,成为何其芳写作的一个高峰时期。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收入燕泥集 。稍后,他又写下了“篇篇珠玉”的散文名篇,在

4、1934 年辑集为画梦录 。一诗一文,均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和丰富的形象创造力。凄婉中见衷情,轻盈中孕深沉,绮丽典雅的辞藻,婉转自如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清新的格调年轻的何其芳成功营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息、似梦似烟的文学艺术世界。30 年代初,大革命失败的阴影笼罩全国,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东北大地,而这个一味沉溺于书籍的南国游子,却仍然在寂寞中低低吟唱着属于自己的孤独的歌。 “我给自己制造了一个美丽的、安静的、充满着寂寞的欢欣的小天地,用一些柔和的诗和散文,用带着颓废色彩的北平城的背景,用幻想,用青春我写着一些短短的诗和散文,我希望和我同样寂寞的孩子也能从它们得到一点快乐和抚慰,如同在酸

5、辛的苦涩的生活中得到一点糖果。”(一个平常的故事 ,参见何其芳研究专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43 页。)1932 年夏,正是他写诗入迷的时候。与表姐杨应瑞的恋爱由于遭到父亲的严厉反对而夭折,这不幸的爱情很可能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动力。但是,生活圈子如此狭窄,再加上性格又如此内向,决定了他的创作源泉只能是年轻的幻想和书本的触发。在北大,何其芳不仅废寝忘食地阅读了大量中译外国文学作品,而且直接阅读英文原诗,稍后他又堕入对法国象征派的迷恋,同时也倾心于晚唐五代“精致冶艳的诗词”:“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组合,那种镜花水月。我喜欢读一些唐人的绝句。那譬如一微笑,一挥手,纵然表达着

6、意思但我欣赏的却是姿态。”(梦中道路 ,参见何其芳研究专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65 页。)这使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中国的古典诗歌意境和西方现代诗歌技巧的融合。这一时期,他信奉着“文艺什么都不为,只是为了书写自己,书写自己的幻想、感觉和情感”的美学见解;“倾听着一些飘忽的心灵的语言” , “捕捉着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意象” 。他沉醉于追求诗歌的意境美和形式美,沉醉于诗歌语言的锤炼。这样,这一时期,他写出了许多光彩夺目、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名篇,如预言:“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秋天 (一):“说我是害着病,我不答一声否。说是一种刻骨的相思,恋

7、中的症候” ;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这些爱情诗具有隐喻、含蓄的风貌和婉转多姿的情态,体现了何其芳式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在诗歌意象的选取上,青年时代的何其芳由于生活圈子的狭窄,以致他的第一本诗集预言中很少有社会性的意象。这个一度沉溺于“晚唐五代时期的那些精致冶艳的诗词”中的青年诗人,更善于捕捉秋天、黄昏、月夜这样的季节和时间,也更为钟爱睡莲、幽兰、檐雨、芦笛、白鸽的羽翅、白杨的落叶、板桥上的白霜、栖满乌鸦的城楼等与中国古典诗歌一脉相承的诗歌意象。诗人把这些意象用多种方式加以组合,展现出一个寂寞缥缈的青春的心灵。 秋天仍然与同时期诗歌一样,无社会性意象,而多

8、静态的自然与生活意象:露珠、幽谷、芦蓬、船桨、蟋蟀、笛声这些晴朗中略显寂寞、满含着梦幻色彩的意象,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何其芳用这些人们熟悉的充满意蕴的静态意象,营造出一个清朗辽远又生动可感的秋天的意境。在诗歌的抒情手法上,何其芳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方法,也吸收运用西方现代诗的象征主义手法。这明显表现在他重视诗歌的音乐美和大量采用通感、暗示等技巧上,如第一节:“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清晨满披着露珠,一个拟人的手法,使人可以联想到秋日的清晨在薄薄的雾气中慵懒地打着哈欠的情景;而伐木的声音

9、丁丁地响着,像露珠一样清新,铿锵有韵地敲响在我们心里,秋天的旋律也立刻占据了读者的心底。镰刀饱食的是稻香气息,这个通感的手法让人一下子联想到金黄的稻田,农家的丰收。在此时此地,秋天是欢悦的,她迈着露珠般清新的脚步而来,与平常的农家共享着丰收的喜悦。赖洪波何其芳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30 年代初登诗坛,就以诗集预言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他早期的抒情诗,以表现青年的梦幻、个人的哀乐为主要内容,书写个人微妙的内心世界,师法法国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因子,成功营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息、似梦似烟的诗歌艺术世界。“我时常用寂寞这个字眼,我太熟悉它所代表的那种意味、境界和那些东

10、西了,从我有记忆的时候到现在。 ”(一个平常的故事 ,参见何其芳研究专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50 页。)寂寞可能是青年何其芳的核心生活感受。1912 年,何其芳出生于四川万县一个封建意识浓厚的地主家庭。由于偏居川东乡下,青少年时代的何其芳并没有受到多少革命思潮的影响。相反,由于祖父坚信皇帝会再出现,科举会再恢复,何其芳早早被送进私塾。压抑的家庭生活和乏味的私塾生活使他的童年过得非常暗淡。他从 12 岁起就养成了自己读书的习惯。沉溺于唐诗宋词的何其芳,甘心把自己关闭在孤独寂寞里,与古书做伴。直到 14 岁,他到县城和重庆上中学,才渐渐开始接触新文学作品。他后来在写诗的经过一

11、文中谈到:“冰心是我爱读的作家,也读了泰戈尔的飞鸟集和新月集”他常常感动于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非常喜欢那用来描写那个最年轻的人鱼公主的两个外国字:beautiful 和 thoughtful。而且她的悲惨的结果使我懂得了自我牺牲。 ”(同上,第 142 页。)他在这些作品的熏陶下开始写诗。美、思索、为了爱的牺牲,这三个思想支持他走过青年时代漫长寂寞的道路,并对他早期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1930 年,在上海中国公学预科学校就读了一年的何其芳同时考上清华大学外文系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这年秋天,他进入清华大学学习,但很快由于没有高中毕业文凭而被学校开除。在北京度过了几个月的失学生活之后,他于 19

12、31 年秋走进了北大校门。1931 至 1935 年大学时期,成为何其芳写作的一个高峰时期。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收入燕泥集 。稍后,他又写下了“篇篇珠玉”的散文名篇,在 1934 年辑集为画梦录 。一诗一文,均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和丰富的形象创造力。凄婉中见衷情,轻盈中孕深沉,绮丽典雅的辞藻,婉转自如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清新的格调年轻的何其芳成功营造了一个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息、似梦似烟的文学艺术世界。30 年代初,大革命失败的阴影笼罩全国,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东北大地,而这个一味沉溺于书籍的南国游子,却仍然在寂寞中低低吟唱着属于自己的孤独的歌。 “我给自己制造了一个美丽的、安静的

13、、充满着寂寞的欢欣的小天地,用一些柔和的诗和散文,用带着颓废色彩的北平城的背景,用幻想,用青春我写着一些短短的诗和散文,我希望和我同样寂寞的孩子也能从它们得到一点快乐和抚慰,如同在酸辛的苦涩的生活中得到一点糖果。”(一个平常的故事 ,参见何其芳研究专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43 页。)1932 年夏,正是他写诗入迷的时候。与表姐杨应瑞的恋爱由于遭到父亲的严厉反对而夭折,这不幸的爱情很可能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动力。但是,生活圈子如此狭窄,再加上性格又如此内向,决定了他的创作源泉只能是年轻的幻想和书本的触发。在北大,何其芳不仅废寝忘食地阅读了大量中译外国文学作品,而且直接阅读英文

14、原诗,稍后他又堕入对法国象征派的迷恋,同时也倾心于晚唐五代“精致冶艳的诗词”:“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组合,那种镜花水月。我喜欢读一些唐人的绝句。那譬如一微笑,一挥手,纵然表达着意思但我欣赏的却是姿态。”(梦中道路 ,参见何其芳研究专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65 页。)这使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中国的古典诗歌意境和西方现代诗歌技巧的融合。这一时期,他信奉着“文艺什么都不为,只是为了书写自己,书写自己的幻想、感觉和情感”的美学见解;“倾听着一些飘忽的心灵的语言” , “捕捉着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意象” 。他沉醉于追求诗歌的意境美和形式美,沉醉于诗歌语言的锤炼。这样,这一

15、时期,他写出了许多光彩夺目、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名篇,如预言:“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秋天 (一):“说我是害着病,我不答一声否。说是一种刻骨的相思,恋中的症候” ;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这些爱情诗具有隐喻、含蓄的风貌和婉转多姿的情态,体现了何其芳式的独特感受和表达方式。在诗歌意象的选取上,青年时代的何其芳由于生活圈子的狭窄,以致他的第一本诗集预言中很少有社会性的意象。这个一度沉溺于“晚唐五代时期的那些精致冶艳的诗词”中的青年诗人,更善于捕捉秋天、黄昏、月夜这样的季节和时间,也更为钟爱睡莲、幽兰、檐雨、芦笛、白鸽的羽翅、白杨的

16、落叶、板桥上的白霜、栖满乌鸦的城楼等与中国古典诗歌一脉相承的诗歌意象。诗人把这些意象用多种方式加以组合,展现出一个寂寞缥缈的青春的心灵。 秋天仍然与同时期诗歌一样,无社会性意象,而多静态的自然与生活意象:露珠、幽谷、芦蓬、船桨、蟋蟀、笛声这些晴朗中略显寂寞、满含着梦幻色彩的意象,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何其芳用这些人们熟悉的充满意蕴的静态意象,营造出一个清朗辽远又生动可感的秋天的意境。在诗歌的抒情手法上,何其芳既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方法,也吸收运用西方现代诗的象征主义手法。这明显表现在他重视诗歌的音乐美和大量采用通感、暗示等技巧上,如第一节:“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清晨满披着露珠,一个拟人的手法,使人可以联想到秋日的清晨在薄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