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加法”到“做乘法”:国际理解教育的新途径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874346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做加法”到“做乘法”:国际理解教育的新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做加法”到“做乘法”:国际理解教育的新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做加法”到“做乘法”:国际理解教育的新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做加法”到“做乘法”:国际理解教育的新途径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做加法”到“做乘法”:国际理解教育的新途径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做加法”到“做乘法”:国际理解教育的新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做加法”到“做乘法”:国际理解教育的新途径(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从“做加法做加法”到到“做乘法做乘法”:国际理:国际理 解教育的新途径解教育的新途径从“做加法”到“做乘法”:国际理解教育的新途径严雪梅 辛治洋安徽省芜湖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当今世界,人类活动的全球化日趋明显。在国际发展与危机并存的今天,世界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通过国际合作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然而现在相当部分青少年既缺乏民族自尊基础上的国际视野和情怀,又缺乏基于国际理解的爱国主义。所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一方面我国通过举办或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活动或积极参加国际活动来增进国际理解,如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无疑都有助于我国在

2、自主展示中促进青少年的国际理解;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已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课程系统,主要以学科渗透或增设课程的方式将其引入教学过程,即以一种做加法的教育方式进行。一、 “加法”式的国际理解教育及其局限当前,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主要采用做“加法”的形式,或在教材内容中增加外国文化传统知识,或开设新的课程专门学习外国文化。这是一种知识添加的方式,以期增进学生对世界的了解,从而达到国际理解。对教材内容的来源研究发现,教材中的涉外内容在逐渐增多。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选文所占比例有很大增加。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分别有 92 篇和89 篇,占课文总数的 20和 168,选材内容非常

3、丰富,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内容对象多为西方发达国家。在数学科目中,涉及外国工农业生产、人口增长和教育经费等问题的应用题增多。在生物科目中强调了遗传因素与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分种族、肤色、国籍等来讨论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问题。在地理科目中增加了对外国的地貌、气候、风土人情及自然资源等知识的介绍,探讨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利用、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1另外,外国语言课程类别增加,除了英语,日语、韩语、法语等作为第二外语也进入了课堂,由此增进学生对各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了解,等等。可以说,通过学科渗透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已相当普遍。诚然,添加了多种文化之后,教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但这种添加

4、式的学科渗透究竟有没有使国际理解成为可能呢?分析当前“做加法”的国际理解教育,发现其存在选材的片面性、内容的孤立性和对教师的依赖性等局限。1选材的片面性从选取的异国文化对象来看,常常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选文的数量还是篇幅的长短,西方发达国家文化都受到了更多关注。且从选材的评价上看,在讨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积极问题时,西方发达国家常作为杰出代表被列出,而在讨论人类健康、营养和疾病等问题时,又常以亚、非贫困国家为例。这种片面性的选材,给学生一种错觉,即积极进步的事物都是发达国家创造的,而消极落后的事物都来自发展中国家。事实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文化皆各有特点。片面性的选材,对

5、文化进行人为筛选,造成学生或对发达国家文化的盲目崇拜,或对同样具有丰富内涵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不屑一顾。此外,选材的片面性还表现在价值取向上的人为一致。人们倾向于选择更符合自己价值取向上的文化,或有更多工具价值的内容。在以中学教师为调查对象的“沪港调查”中,对“加强学生国际视野教育”原因的调查结果如下:排第一位的是“加强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 ,其次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培养学生认识和接纳多元价值”等,这表明许多中学教师看重的是“国际视野教育”的工具性作用,把它看作增强竞争力的工具。2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选材的片面性,本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最后却被限制于所选材料之中。从“做加法”

6、到“做乘法”:国际理解教育的新途径严雪梅 辛治洋安徽省芜湖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当今世界,人类活动的全球化日趋明显。在国际发展与危机并存的今天,世界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通过国际合作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然而现在相当部分青少年既缺乏民族自尊基础上的国际视野和情怀,又缺乏基于国际理解的爱国主义。所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一方面我国通过举办或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活动或积极参加国际活动来增进国际理解,如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无疑都有助于我国在自主展示中促进青少年的国际理解;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已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课程系统,主要以学科渗透或增

7、设课程的方式将其引入教学过程,即以一种做加法的教育方式进行。一、 “加法”式的国际理解教育及其局限当前,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主要采用做“加法”的形式,或在教材内容中增加外国文化传统知识,或开设新的课程专门学习外国文化。这是一种知识添加的方式,以期增进学生对世界的了解,从而达到国际理解。对教材内容的来源研究发现,教材中的涉外内容在逐渐增多。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选文所占比例有很大增加。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分别有 92 篇和89 篇,占课文总数的 20和 168,选材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内容对象多为西方发达国家。在数学科目中,涉及外国工农

8、业生产、人口增长和教育经费等问题的应用题增多。在生物科目中强调了遗传因素与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分种族、肤色、国籍等来讨论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问题。在地理科目中增加了对外国的地貌、气候、风土人情及自然资源等知识的介绍,探讨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利用、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1另外,外国语言课程类别增加,除了英语,日语、韩语、法语等作为第二外语也进入了课堂,由此增进学生对各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了解,等等。可以说,通过学科渗透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已相当普遍。诚然,添加了多种文化之后,教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但这种添加式的学科渗透究竟有没有使国际理解成为可能呢?分析当前“做加法”的国际理解教育,发现其存在选材的片面

9、性、内容的孤立性和对教师的依赖性等局限。1选材的片面性从选取的异国文化对象来看,常常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选文的数量还是篇幅的长短,西方发达国家文化都受到了更多关注。且从选材的评价上看,在讨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积极问题时,西方发达国家常作为杰出代表被列出,而在讨论人类健康、营养和疾病等问题时,又常以亚、非贫困国家为例。这种片面性的选材,给学生一种错觉,即积极进步的事物都是发达国家创造的,而消极落后的事物都来自发展中国家。事实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文化皆各有特点。片面性的选材,对文化进行人为筛选,造成学生或对发达国家文化的盲目崇拜,或对同样具有丰富内涵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不屑一

10、顾。此外,选材的片面性还表现在价值取向上的人为一致。人们倾向于选择更符合自己价值取向上的文化,或有更多工具价值的内容。在以中学教师为调查对象的“沪港调查”中,对“加强学生国际视野教育”原因的调查结果如下:排第一位的是“加强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 ,其次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培养学生认识和接纳多元价值”等,这表明许多中学教师看重的是“国际视野教育”的工具性作用,把它看作增强竞争力的工具。2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选材的片面性,本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最后却被限制于所选材料之中。从“做加法”到“做乘法”:国际理解教育的新途径严雪梅 辛治洋安徽省芜湖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当今世界,人类活

11、动的全球化日趋明显。在国际发展与危机并存的今天,世界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通过国际合作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然而现在相当部分青少年既缺乏民族自尊基础上的国际视野和情怀,又缺乏基于国际理解的爱国主义。所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一方面我国通过举办或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活动或积极参加国际活动来增进国际理解,如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无疑都有助于我国在自主展示中促进青少年的国际理解;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已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课程系统,主要以学科渗透或增设课程的方式将其引入教学过程,即以一种做加法的教育方式进行。一、 “加法”式的国际理解教育及其局限

12、当前,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主要采用做“加法”的形式,或在教材内容中增加外国文化传统知识,或开设新的课程专门学习外国文化。这是一种知识添加的方式,以期增进学生对世界的了解,从而达到国际理解。对教材内容的来源研究发现,教材中的涉外内容在逐渐增多。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选文所占比例有很大增加。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分别有 92 篇和89 篇,占课文总数的 20和 168,选材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内容对象多为西方发达国家。在数学科目中,涉及外国工农业生产、人口增长和教育经费等问题的应用题增多。在生物科目中强调了遗传因素与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分

13、种族、肤色、国籍等来讨论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问题。在地理科目中增加了对外国的地貌、气候、风土人情及自然资源等知识的介绍,探讨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利用、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1另外,外国语言课程类别增加,除了英语,日语、韩语、法语等作为第二外语也进入了课堂,由此增进学生对各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了解,等等。可以说,通过学科渗透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已相当普遍。诚然,添加了多种文化之后,教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但这种添加式的学科渗透究竟有没有使国际理解成为可能呢?分析当前“做加法”的国际理解教育,发现其存在选材的片面性、内容的孤立性和对教师的依赖性等局限。1选材的片面性从选取的异国文化对象来看,常常集中于西方发达

14、国家。无论是选文的数量还是篇幅的长短,西方发达国家文化都受到了更多关注。且从选材的评价上看,在讨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积极问题时,西方发达国家常作为杰出代表被列出,而在讨论人类健康、营养和疾病等问题时,又常以亚、非贫困国家为例。这种片面性的选材,给学生一种错觉,即积极进步的事物都是发达国家创造的,而消极落后的事物都来自发展中国家。事实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文化皆各有特点。片面性的选材,对文化进行人为筛选,造成学生或对发达国家文化的盲目崇拜,或对同样具有丰富内涵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不屑一顾。此外,选材的片面性还表现在价值取向上的人为一致。人们倾向于选择更符合自己价值取向上的文化,或有更多工具价值的内容。在以中学教师为调查对象的“沪港调查”中,对“加强学生国际视野教育”原因的调查结果如下:排第一位的是“加强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 ,其次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培养学生认识和接纳多元价值”等,这表明许多中学教师看重的是“国际视野教育”的工具性作用,把它看作增强竞争力的工具。2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选材的片面性,本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最后却被限制于所选材料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