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800字700字600字1000字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860568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800字700字600字10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800字700字600字10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800字700字600字10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800字700字600字10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800字700字600字1000字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800字700字600字10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800字700字600字1000字(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我 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800800 字字 700700 字字 600600 字字 10001000 字字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800 字 700 字 600 字 1000 字孟母三迁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

2、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子受教免休妻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

3、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 ”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孟子思想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 、 “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孟子认

4、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所谓“经界” ,就是

5、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 ,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 、 “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

6、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 “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 ,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 “亲亲而仁民”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

7、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

8、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 ,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 ,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 ,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为“四端” ;有的人能够扩充它,加强道德修养,有的人却自暴自弃,为环境所陷溺,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 ,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

9、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 。这种气“至大至刚” ,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孟子的性善说是一种道德先验论。宋代以后,为理学家们普遍接受,成为正统的人性论思想,影响深远。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关于天人关系,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从天的方面来说,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

10、,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决定的。从人的方面来说,不仅人的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与的。人心具备天的本质属性,只要反反求诸己,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认识天。孟子极力追求尽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养的方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强调主体的自觉、向内追求,认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800 字 700 字 600 字 1000 字孟母三迁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11、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子受教免休妻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

12、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 ”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孟子思想政治思想: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 、 “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并且模仿周制拟

13、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

14、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所谓“经界” ,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 ,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 、 “长

15、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 “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 ,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 “亲亲而仁民”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

16、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 ,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他说:“仁义礼智根于心” ,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