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集成与前沿2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838020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2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集成与前沿2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集成与前沿2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集成与前沿2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集成与前沿2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集成与前沿2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集成与前沿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集成与前沿2(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南师范大学 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学的 集成与前沿1言前2在体育科学中,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 展曾经是相当滞后的。这与人们对体育运 动的概念与功能的认识有关,也与人们对 体育科学的性质与体系的看法有关。在迎 接新世纪来临的时候,终于将体育人文社 会学的概念提升出来,并集成起来。这是 20世纪体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体育 人文社会学的发展最终将带来体育运动的 再度繁荣。3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集成4(一)历史的简单回顾我国现代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胚胎期在20世纪的 二、三十年代。当时中国的学者做了两方面的 工作:一方面是对汹涌而来的西方体育文化的 推介与诠释。从世纪初严复、康有为发端,一 批接受了西

2、方近现代文明的学者、留学生从事 了这方面的艰巨工作。有的偏重于教育中体育 地位的论述,如蔡元培、陶行知;有的热衷于 西方竞技文化的宣扬,如郝更生、董守义。5 院校派的学者们以“体育概论”、 “体育原理”等为书名,写了第一 批体育社会科学的专著与教材, 他们的名字是王学政、方万邦、 吴蕴瑞、袁敦礼。这些书籍多是 以体育教育为主体,包含了生物 学科、社会学科的综合体; 6另一方面是追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体育历程,张扬中国传统体育的精 粹,以唐豪、张之江等人为代表对 中国武术的研究和提倡开了这方面 研究的先河。7应该说明的是,当时这个学科在 中国的产生产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与 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有着

3、紧密 关系的。著名的就有一、二十年 代学校体育中的“兵操存废之争” 和三十年代“土洋体育之争”。8“兵操存废之争”,最终承认了学校 体育、竞技运动并存的客观存在。“ 土洋体育”之争的实质是我国传统体 育界的“国粹派”与西方体育不断较 量、抗争的延续,也有“兵操存废之 争”的余绪。这次文化碰撞实际是以 传统体育和西方体育的互相承认和 融合而宣告结束的。9新中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是 以“体育理论”的面目出现的 。而“体育理论”则是前苏联 的“体育教育理论”的简称。1020世纪五十年代确立起来的民族文化是 前苏联战备文化、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的 军事文化、产品经济时代保留的自然经 济文化的合成物,并由这种

4、文化派生出 了适应当时历史条件的体育教育思想, 这个时期的体育理论是以凯洛夫和克鲁 普斯卡娅的准备性教育思想,以及由这 种思想衍生出来的前苏联体育理论为主 体的。11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思想具有马 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的理想色彩,但受当时哲学背景 的限制,这种理论未能得到很好 的开发和理解,因此在实践中没 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长期轻视体 育教育的问题。12当与前苏联关系恶化后,在中国教 育界和体育界总想孕育出一种新的 理论来取代上述理论。13六十年代,以钟师统先生为首创编了全 国体育学院体育理论教材,这在中 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历史上是一个 很大的进步,但终究没有跳出前苏联体 育教育理

5、论与实践的窠臼,因为我们毕 竟有着与前苏联十分相近的政治、经济 、教育和体育体制。而且从中国体育教 育思想演变的历史来看,我们自身形成 体育理论的能力是比较差的。141978年和以后诸版的体 育理论、学校体育学 仍然将体育人文社会学 定位在体育教育理论的范 畴内。15改革开放时代,及其思想解放运动引发了体 育人文社会学的巨大变革。这一变革是从两 方面入手的。一方面是原“体育理论”的裂解 ,体育教育理论范畴的“体育理论”已经无法包容体育实践的丰富内涵,于是体育理论分 化为“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群众体育 学”和“运动训练学”。(二)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现状16这时同时恢复了“运动心理学”、

6、“体育史”等学科的学术地位与面貌,前者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废止中断了,后者则被极左的思潮阉割篡改了。17另一方面是大量的社会科学 被引进体育领域,形成了许 多新的学科,如体育哲学、 体育法学、体育经济学、体 育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 社会学、体育人才学等。18社会科学群在体育科学体系中的确立 ,是体育科学在80年代繁荣的重要标志。出现这样一个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人们注意到在20世纪后六十年体育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体育现象扩大 化与复杂化的趋势。传统体育教育理 论已无法全面回答作为社会现实的体 育运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19各门体育社会科学的进步和繁荣 ,其研究的深广度不断扩大和加 深,在社会实践中

7、的广泛运用, 为新学科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条 件,于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在这种 环境和氛围中应运而生。在此期 间,出现了“体育学”、“体育基 本理论”等相近的概念。20人文学科进入体育科学,是 体育科学的再一次进步。人 文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类 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 域的规律,涉及人类本质、 人类历史以及人类精神生活 的最高层面。 21体育人类学、体育文化学的崛 起,把体育整体置于人类学和 文化学的视野,是体育的进步 ,是人文体育发展的需要,因 而大大提高了体育的文化层次 。 221996年中国把体育学列为一级学科,从而正式从教育学中独立出来, 是当代体育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里 程碑。1997年国

8、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在一级学科体育学下设体 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 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 四个二级学科,标志着体育人文社 会学正式确立了自己在科学学中的 地位。 2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1997年 起设立“体育学”,每年提供一定数额的体育社会科学研 究经费,则标志着体育人文 社会学得到了社会的公开承 认。24费孝通先生认为一种学科的建立与 健全需要具备“五脏六腑”,所谓“五 脏”,是说一个学科的建立至少要包括五个部分,即:学会组织、专业 研究机关、各大学的院系、图书资 料中心和出版物。这五个部门建设 起来后,这个学科就初具规模了。 我们姑且以这五个部门的情况,来 检阅一下体

9、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 的成绩。 25“五脏”之中到目前为止: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下若干二级学会整合了分布在全国各高校和研究单位全国 的研究力量;以体育社会科学命名的研究基地近年在院校或科研所发展起来;大学中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逐年增加;26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图书资料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图书资料 中心逐步建立起来,一个运用互中心逐步建立起来,一个运用互 联网以网站的形式构架的文献中联网以网站的形式构架的文献中 心已建立起来;心已建立起来;27体育学术期刊中,人文社会科学的比重在逐年增加,但图书的出版相对滞 后。2003年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的出版,标志着体育人文社会学 有了

10、一个学科雏形。28所谓“六腑”,是说一个学科至少应当能开出六门以上的基础课程 。这些基础课程是:体育人文社 会学概论、体育哲学、社会学与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体育经济学 、体育史学、体育人类学、体育 文化学、奥林匹克运动等。29(三)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任务30体育人文社会学要以探求体育的人 文价值观念和体育的社会发展方向 和社会功能为己任。31其下属学科的任务是:体育史学研究是对过去发生的体育社会现象的追述与解释。体育社会学与体育经济学则是对现实发生着的体育社会现象的描 述与阐释。32体育伦理学、体育法学、体育管理学的责任在于规范人们体 育行为。而体育哲学与体育美学则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体育人文

11、现象 做出判断。33二、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前沿34体育人文社会学目前尚处在一种松 散集成的状态,虽然体育的人文观 和社会观有了初步的表述,但体育 人文社会学的总体理论框架尚未形 成,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功能、学科 基本特点,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 关系,以及各分支学科的整合等许 多问题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评价35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中, 有的在当前适宜的社会经济土壤 中得到较快发展,如体育经济学 、体育社会学;有的需要迅速提 升,以满足体育实践的需要,如 体育法学、体育伦理学;36有的新学科建立了起来需要扶植, 如体育人类学、体育娱乐休闲理论 ;有的老学科需要突破性

12、进展,如 体育史;有些学科要加快前进的脚 步,如体育美学;有的学科则需要 摆脱母学科教条的枷锁,求得新生 ,如体育哲学。 37 体育人文社会学必须实现自身 的现代化,体育人文社会学的 职能将由议论舆论性的,转变 为说明和解释性的,进而成为 预见性的,决策支持性的,从 而提高我国体育实践的预见性 、科学性和自觉性。 38(二)体育人文社会学的 主攻方向39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问题。这是竞技体育领域讨论的焦点,也是一道难以越 逾的 “音障”。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 称为“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究 竟是“具有先进性和优越性”,需要“进一 步加强”呢,还是这个体制已经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需要用一

13、种社会化、 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管理体制取代于它?1竞技体育领域40在2008年以前,这个问题变得 非常敏感。如果说2008是中国体育的分水岭,那么竞技体育 管理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则是这 个分水岭的标志。41竞技体育异化的问题。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竞技体育的趋利性变 得十分突出,各种越轨行为袒露出 来,运动竞赛的暗箱操作、运动成 绩的谎言化、运动训练的野蛮化和 高成本化,特别是服用兴奋剂的问 题,必须受到理论的干预。 42在当前进行的这场以“课程标准”为核心 的教学改革中,明显暴露出理论准备不 足的种种问题,表现为: 体育与健康关系含混。它们之间是 从属关系,还是并列关系?是手段与目 的的关系,还是目

14、的与原则的关系?一 直在理论上没有分辨清楚。 2学校体育领域43运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问题。课程标准实验推行之初,运动受 到强烈的排斥,认为学生体质与健 康状况下降祸根在于运动技术的学 习,甚至有“将竞技运动彻底赶出学 校”的偏激理论。而现在则把“运动 技能”和“运动参与”列为课程标准的两项目标,可见理论波动之大。44体育兴趣问题。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对体育的 兴趣,还是迁就和满足学生 已有的体育兴趣?这个问题 不解决,难免要再次陷入“儿 童中心论”,而这毕竟是一种有偏颇的理论。45必须为当前这场仓促启动的, 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寻求理论立足点,否则这场 改革仍然难逃“名存实亡”的

15、厄运。46当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联系在一起的 时候,需要讨论的实践与理论 问题很多,如为休闲体育正名 、体育人口的概念的发展等等 。3社会体育领域47近年来社会体育研究的进展迅速,基 本上跟上了社会的脉动,一些新的概 念不断被引进,如社会转型、生活方 式、社区文化、亚健康、现代化、全 面建设小康等等。随着全民健身计划 纲要的进一步发展,还有一些问题值 得关注: 48人群体育。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正在 形成,如中产阶层、民营企业员工、外 出务工人员、城市边缘人群、弱势群体 、SOHO族人群,以及丁克家庭人群等,社会体育对象的变化需要理论的支撑 。

16、49城市化过程中的体育。现代体育运动是城市文化的产物,它 受到城市发展的制约,又可以推 动城市的发展。以城市化的角度 来看待体育运动,驾驭体育运动 ,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刻不容缓 的重要课题。50这个领域充满了生机,一个新的概念体 系有待建立起来。我们是在宏观理论没 有健全的情况下,迫于体育经济实践进 入微观层面的。一些基本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如体 育的公益性和经营性、体育场馆的产权 问题等。4体育产业与市场领域51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社 会人们对体育需要增长的结果。对 体育产业和市场发展前途的论证, 体育产业可否成为新世纪国民经济 新的增长点或支柱行业的讨论是这 个领域的重要课题。52进入市场经济后,对体育经济 活动的研究开始从卖方转向买 方,即对体育市场和消费的研 究,于是出现了体育市场学、 体育营销学等学科。53这一领域的理论建设将与体育法的修 订和体育伦理的完善结合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