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83492 上传时间:2017-08-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范亭中学 语文选修李凭箜篌引 教学设计 2014 年 2 月 郭振凤1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教学时数:2 课时 主备人 郭振凤一、内容与解析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乐曲诗”,理解它的关键就是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对于乐曲诗的写作理解,我们可

2、以结合本学期学习过的琵琶行来分析力和的创作风格。二、教学目标与解析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掌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2掌握重点字词,会翻译全诗,理解诗意 3鉴赏评价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4背诵全诗。目标解析:1、了解创作背景,体会写作情感,并把握诗歌朗读节奏。2、理解诗歌内容。3、学习和分析鉴赏文章,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方法。三、问题诊断与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在鉴赏诗的艺术手法和感受诗的意境方面,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诗人的创作风格缺乏了解,学生的想象力没有被激发出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向学生介绍诗人的创作风格,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中关键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诗歌语言跳跃、想象丰富、意境深远,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音乐、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很好地进入诗人构建的审美想象空间。五、教学过程第 1 课时问题一、新课导入,作者简介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在唐代的诗人中,李贺是一个奇才,他的诗歌创作搜奇猎艳,想象丰富,用新奇诡异的语言,描绘出许多令人惊叹的神秘而又幽美的艺术境界,有人甚至称他为“鬼才”。他虽然只活了 27 岁,可是却留下了许构思奇特、风格独具的诗歌作品,令后世的读者赞叹不已。毛泽东就曾经极力向陈毅推荐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问题二、文体知识设计意图:达到文言知识积累的目的歌、行、引

4、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行”“引”都是歌行体的一种,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代表性的常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问题三、字词积累设计意图:扫除文字障碍,准确把握文章内容 正字音、箜篌 knghu 颓废 tu 露水 l 芙蓉 frng 女娲 w神妪 y 倚住 y 后裔 y 没落 m 露相 luxing 辨字形啼:啼哭碎:粉碎虞:尔虞我诈倚:倚靠剔:挑剔淬:淬火逾:逾越佚:佚失悌:孝悌猝:猝然隅:城隅绎:演绎缔:取缔瘁:心力交瘁驭:驾驭肄:肄业 谛:谛听粹:精粹妪:神妪怡:怡

5、然问题四、诗歌翻译设计意图:翻译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秋高气爽之时弹奏。乐声飘荡,被箜篌的美妙之音吸引,空山里的浮云颓然凝滞,不再飘游。湘夫人对竹挥泪,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迷人的乐声从哪儿传出?原来是李凭在国都长安把箜篌弹奏。像昆仑美玉击碎,清脆悦耳,像凤凰鸣叫,展开那嘹亮和缓的歌喉。像莲叶上洒满露珠,如诉如泣,象芬芳的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笼罩着幽雅清冷的寒光;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也惊动了高高在上的天皇。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震动。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蒙蒙。人们仿佛进入仙境,梦见李凭把技艺传向善弹的

6、神妪;仙境中衰老的鱼和瘦弱的龙听到乐曲都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吴刚也忘记了砍树,不知困倦,倚在桂花树上凝神倾听。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出神,不顾露水斜飞滴落,浑身露珠儿晶莹。 第 2 课时 阅读文本整体感知问题一、诵读文本初步感知(1)初读诗歌,划出节奏,找出韵脚。韵脚(四次换韵)秋流愁篌/叫笑/光皇/处雨妪舞树兔诗歌节奏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范亭中学 语文选修李凭箜篌引 教学设计 2014 年 2 月 郭振凤2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

7、/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2)结合课后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初步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张:演奏中国:即国中,国度长安之中。逗:引出。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诗句翻译见上文)(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写李凭弹奏箜篌的音乐效果及其给人带来的美妙感受。问题二、理清结构概括中心(1) 继续朗诵诗歌,根据内容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总结层意。第一层,前四句。交代弹奏箜篌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音乐效果。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直接描写音乐的音色、表情和空间效果。第三层,最后六句,写神话里

8、的人物对美妙乐曲的如痴如醉的反应,音乐把人带到梦幻、神奇的天地。(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给你以什么样的感受?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玉、凤凰、芙蓉、香兰、十二门、紫皇、五色石、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蛟、吴质、桂树寒兔给人的感觉:意象众多,驳杂,有虚有实,奇幻,瑰丽,炫目多彩。(3) 诗人运用哪些词语来渲染音乐效果?你觉得音乐的情调怎样?啼、愁、碎、泣、笑、冷、破、惊、湿、寒具有消极情绪,充满寒意,其情调是悲伤清冷的。六,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乐曲诗”,理解它的关键就是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七、目标检测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

9、误的一项是( ) A女娲(w) 泣露(q) 箜篌(hu) 歌行(xng)B芙蓉(frng) 奢望(sh) 昂然(ng) 纠缠(ji)C倚靠(y) 神妪(q) 巨擘(b) 谦恭(gng)D颓然(tu) 颤栗(l) 突兀(w) 雕琢(zhu)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李凭箜篌引( )(2)吴丝蜀桐张高秋( )(3)李凭中国弹箜篌( )(4)十二门前融冷光( )(5)石破天惊逗秋雨( ) (6)露脚斜飞湿寒兔( )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吴丝蜀桐张高秋, 。 昆山玉碎凤凰叫, 。 女娲炼石补天处, 。 ,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 。 八、配餐练习A 组1、下列各项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意思

10、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首先写李凭所弹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谓极品,衬托乐音之美;天高云淡秋风凉爽的天气,空气清彻,乐音也能凭风传向很远,这一句写出了弹奏时的情景美。B.第二、三四句,写空山浮云被音乐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动得愁怨涕流,而出现这种情况,都只因为李凭在弹箜篌。这里的音乐,却有使浮云凝止,美女伤心之效。这样写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让读者一开始就能够感受到诗人起笔的非同寻常。 C.从第五句起,写弹奏的旋律之美妙和产生的感染力。这些句子运用一连串的描写,从动物写到植物,从人间写到仙界,从地上写到天上,大胆夸张,浪漫新奇。个意象,有的喻声,有的仿貌,采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夸张

11、等各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表现了听李凭弹箜篌所引起的反应和情思。D.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巧妙:开头一句先写琴,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演奏者;写演奏时,先写情景,为下文写旋律作铺垫;写旋律,又写它蕴含的悲喜忧思。诗人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写箜篌演奏的音质美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饱含着对李凭技艺的赞美感叹,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描写音B 组阅读本课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

12、树,露脚斜飞湿寒兔。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各从什么角度写箜篌之声?分别表现了声音的什么特点?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C 组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范亭中学 语文选修李凭箜篌引 教学设计 2014 年 2 月 郭振凤3泛菊 杯深,吹梅 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9、教后反

13、思参考答案目标检测1、C 点拨:“神妪(q)”应为“神妪(y)”。2、(1)乐府相和歌旧题。(2)演奏(3)即国中,指国都、京城,指长安(4)沉浸(5)引出 (6)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3、空山凝云颓不流。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露脚斜飞湿寒兔。配餐练习 A 组 1、C 点拨:没有“排比”这种手法。B 组 1.两句诗都具有“以声类声”和“以形类声”两种属性。 “玉碎”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形容哀怨;分别给人以山崩地裂和孤凤哀鸣的形象感。 “芙蓉泣露”形容乐声凄凉, “香兰笑”形容乐声欢快愉悦;分别可以唤起露滴残荷与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2.要点提示:(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绘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的手法哈夸张的手法。(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C 组【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