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沁园春雪》导学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8834550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九年级《沁园春雪》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沁园春雪》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沁园春雪》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沁园春雪》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沁园春雪》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九年级《沁园春雪》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九年级《沁园春雪》导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沁园春雪导学案学校: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读出感情并能流畅背诵正确默写。 2、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3、掌握一些词中字词的注音及意义。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下阕抒情议论、抒发作者的革命豪情。 品味本词的语言。 2、难点: 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反复揣摩品味本词凝炼的语言,想象本词的美妙意境,以及作者博大的胸襟。 课时安排:两课时资料助读:1、走近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 12 月 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 9月 9 日逝

2、世。中国人民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2、背景知识: 1936 年 2 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 年 8 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

3、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945 年 8 月, 沁园春雪一经发表,就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和胜利的信心。整个重庆都轰动了。蒋介石气急败坏,派人日夜写作,希望写出一首词,超越沁园春雪的气势。然而,那些文人用尽了心思,绞尽了脑汁,也没有写出来3、毛泽东名句集萃: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

4、量。 (和柳亚子先生)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到韶山)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浪淘沙北戴河)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菩萨蛮大柏地)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自主学习: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 ) 莽 莽( ) 红装素裹( ) 折腰( ) 略 输( ) 稍 逊( ) 成吉思汗( ) 今朝( ) 分外妖娆( ) 稍逊风骚 ( ) 数( )风流人物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 zhung 素裹( )顿失 to to( )江山多 jio( )

5、一代天 jio( )3、诗歌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4、背诵比赛。 5、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描写雪景的?请把写静、动景的词语找出来。 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 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 6、 心园春雪的体裁是 ,其中“沁园春”叫 ,题目是 。上下阕的过渡句是 , 。全篇的主旨句是 , 。上阕中写景时,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的句子是 , 。 7、欣逢母校百年校庆,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学者回顾了母校的百年沧桑之后,又对满堂学子深情地说道“ ”。 8、简答: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引”

6、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应怎样理解这个词? 二、研讨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 1、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2、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3、在上阙,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4、谁是真正的英雄? 5、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并理解其含义。 6、课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7、想感情? 7、这首词分上下两阕,请分别写出两阕的主要内容。 8、请写出总写祖国北方冬天雪景的诗句,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9、文中“望”和“惜”领起的诗句分别是什么? 三、练习反馈: 1、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 (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 (5)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 2、阅读词的下阕,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 ,句中指 。(2)“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

8、物”指 ,全句表达的感情是 。 (3)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4)依次写出“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的姓名 、 、 、 。选择其中一个简述你对他的看法。 (5)体会“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中的“略”和“稍”的准确性。 3、课外阅读: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 年 2 月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

9、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2)这首词与沁园春雪都描写了雪景,都有 的气势, 的风格。 (3)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词上阕 ,下阕 ,而沁园春雪上阕写景下阕议论。这首词写的是 景, 沁园春雪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在气势上比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略胜一筹。 (4)这首词描写 的一个场景,表现 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 沁园春雪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 ,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 。四、背诵默写:1.本词主旨句 2.上阕中概括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 3.上阕中具体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 4.上阕想象描写的诗句 5

10、.上下阕之间承上启下的诗句 6.下阕中评论古代帝王的诗句 7、写出学过的写雪的两句古诗: 知识拓展:有关词的知识阅读: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故有唐诗宋词之说。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 “中调”或“长调”。有的以 58 字以内为小令,59 字到 90 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 62 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

11、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于此惨淡经营,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大部分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押韵也变化多端。词牌与词题是不同的。词题起一个补充的作用。如沁园春雪, “沁园春”是词牌,而“雪”则是词题。词的流派主要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

12、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婉约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