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8812123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6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学年度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 第六单元(第一节 怎样认识力)教材分析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或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 体的作用” 能分析某一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解释简 单的现象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 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 4、.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或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 物体的作用” 能分析某一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生活实际分析、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

2、的会解释简 单的现象 6.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 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通过实验,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物体的形变 过程与方法:1、探究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能对问题进行猜想并进行实验研究。2、从生活现象中获取知识并能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热情。2、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合作与竞争。 教学重点: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物体间力的作 用的

3、相互性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演示,得到结论再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说明:力的概念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重力、摩擦力、 压力、浮力的基础 教学难点:力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具体的力,分析共同点,体现由具体到一般的原则。 说明:力的概念对初学者来说较抽象学生对施力物、受力物的提法感到生疏;不会 分析某个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的“作用”不易被理解 本节课通过分析生活实例中的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 体的运动状态或引起形变)来体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中的“作用”的含义 教法指导 1.本节课的地位:力的概念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4、,是学习本章重力的基础,也是 学习后面压力、摩擦力、压强、功的基础 2.学生情况的分析:力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一方面学生认识力时,不注意施力物和受力物另一方面对力的相互性没有认识 3.本节课可分为三部分讲授: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说明:由于学生对力的概念会感到抽象、陌生,需多举例或做演示实验,为学生建立 起力的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在举例或做演示实验时,突出每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 突出每个力的作用方式,以便为教师归纳、学生认识力的概念打基础 学生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没有认识或认识不全面,也需多举实例,在举实例时,让学 生明确相互的两个力的施力物及受力物,还应明确两个力

5、的方向,及两个力方向的特点 设计思路通过对所学和几种特殊力的复习,引出力的一般性的分析,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 用;分析具体图片中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通过对如何知道物体受力的疑问引出力 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对影响塑料尺形变的因素的探 究,和推门的实验,引出力的三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通过阅读了解力的示 意图表示力的方法,并知道还可以用力的图示;通过对手压铅笔、磁铁小车运动等实验的 研究,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阅读“高空王子“阿 迪力,了解物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 教学器材:长塑料尺、铅笔、小车、磁铁等。 教学过

6、程: 一、.引入课题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力”的例子 教师指出:物理中“力”的含义与生活中“力”不尽相同 本节课将讲什么是力 二、.新课教学: (一)讲授力的概念 出示图片: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 分析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的方式 举例: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 分别分析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 物及作用方式 由于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是学生熟悉的劳动,分析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 作用方式学生易接受进而举出三个机器对物体的力,学生由人对物体有力迁移到机器对 物体有力,这种认识是自然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归

7、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易接受 演示:磁铁吸引大头针实验演示及分析实验,说明: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 有力的作用目的是强调力必须是两物体间有作用只要两个物体有“推” 、 “拉” 、 “压” 、 “提” 、 “吸”等方式的作用,不管它们是否接触,就有力 (二)力的作用的相互的 举例:手提水桶,手受向下的拉力;人穿旱冰鞋推墙,人后退分析上述两实例表 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另一物体施加的力 ”说明物体间力的 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 1:如图 8-1 所示的装置演示实验证明,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有吸引力的作用, 同时另一物体对这一物体也有吸引力的作用演示 2:铁块吸引小磁针

8、的一个极。 分别分析上述实例及演示实验中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方向 通过分析后归纳:相互作用力的施力物与受力物的关系两物体间相互作用时,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施力物是受力物,受力物也是施力物相互作 用的两个力方向相反 (三)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 1:用力拉、压弹簧时,弹簧会伸长或缩短 。 实验 2: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实验 3: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 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

9、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 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 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3) 、分析课本图 8-3,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分析课本图 8-4,说明力可以 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列举一些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改变的事例,让同学分析这些物体运动方向和 速度大小发生改变时受的力 教师归纳: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改变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力的概念后,还需要强调: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没有施力物的力或没有受力物的力都是不存在的 力具有相互性:两物体之

10、间的力是相互的 3、小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 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作业布置:1、体育课上,小明用力将铅球向斜上方推出去,球在空中运动了一段弧线 后落到地面上,地面被砸了一个小坑。在这段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力的作用效果。 (1)铅球受到小明的推力后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_变为_。 (2)铅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受到重力的方向是_-; (3)铅球以某个速度落向地面,这是受到_作用的结果,铅球落地后,会运动 一小段距离后,最终会因受到地面的_而停下来,保持静止状态。 2、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力时,脚也会感_,这一现象说明 _-。请再举 出相

11、类似的事例: 。 3、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请你各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课后记: 1. 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 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作用”就是力。(2)力离不开物体,即施力物和受力物。3. 强调作用就是力。注意避免“由于作用产生了力”这种模糊不清的说明。否则学生会误 认为除了作用之外还有一个力。这样对学生将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有好处。 4.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

12、过急,力的 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逐步深化。 5、在讲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只讲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相互的两个力的方向 相反不介绍两个力大小相等6、应该说,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万有引力) 但本节课只是初步建 立力的概念,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两个物体不直接接触也可以有力的作用而 万有引力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基础,所以这里不要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在演示磁铁吸引铁钉 时,只归纳出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而不说“一定有”力的作用第二节怎样测量和表示力(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节地位:本节是在讲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力的单位及力的测量,从而对力这 个物理量有较全面

13、的认识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第一次学习牛顿这一力的单位,感到生疏1 牛顿的具体观念不 易形成,在估测被测的力是否超量程时,把握不准,用弹簧秤测力时,带有随意性 3.本节课分两个单元时间:介绍力的单位,弹簧秤的构造及使用学生分组练习 使用弹簧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知道弹簧秤的构造,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3、向学生介绍“牛顿”是力的单位并通过生活中一些力的具体数值, 使学生形成 1 牛顿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基础上,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弹簧秤的使用 方法 2、让学生通过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

14、力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及操作 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 一、引入课题 1、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让班上个子最大的男生和个子最小的女生分别拉拉力器,比较弹簧伸 长的多少比较两人拉力的大小,说明拉力有大小,引出本节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 、讲授力的测量 1、向学生介绍国际上常用的力的单位牛顿,并让学生记住它但不介绍 1 牛顿是 如何规定的 由手托两个鸡蛋的力约为 1 牛顿,推广到手托质量为 100 克的物体的力为 1 牛顿再 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 1 牛顿的力 阅读课本中一些力的大小再举一些生活中常见力的大小的例子

15、 2、向学生介绍测量力的工具弹簧秤 演示:将一弹簧挂在铁架台上,在弹簧的后面立一木板,并在木板上贴上白纸,用笔 记下挂钩所在的位置用一个小力竖直向下拉弹簧,用笔记下此时挂钩所在的位置再用 一个较大力竖直向下拉弹簧,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说明什么是弹簧的伸长量比较两次的 伸长量,得出弹簧的伸长量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的结论 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当第二次拉力为第一次的 n 倍时,弹簧第二次的伸长量为第一次的 n 倍从而得出“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结论 借此实验简单介绍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 观察弹簧测力计: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观察教师利用演示用的大弹簧测力计引导 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弹簧测力计上的单位,零刻 度,一大格和一小格各表示多少 介绍如何使用弹簧秤,教师利用演示用的大弹簧测力计边演示边讲解 介绍其它的测力计,知道弹簧测力计是实验室里常用的测力计 (三) 、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明确实验目的是学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让同学阅读课本上的实验步骤 第一步让学生把观察到的量程、一大格和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牛顿记录下来 (1)用手拉弹簧称的钩,大家自感受 1N 和 5N 的力有多大。 (2)每人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