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807586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6.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 全会前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清代男女服饰(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晚清时期的女装晚清与民国初的旗袍民国上袄下裙汉族女子服装西方女子服装20世纪20年代后的旗袍是汉族女子在穿着吸收了 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鸦片战争前 的旗袍改良后 的旗袍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 之作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

2、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三十年代的旗袍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 要的礼服。图为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 当时男服的所有款式。 鸦片战争前早期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国人将西装与中国传统的长袍马褂进行融合,创造出 一种中西合璧的穿着:绸缎长袍、西服裤,头顶圆形礼帽 ,足上是一双乌黑油亮的牛皮鞋。当然,这样的装束大多 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大人物的时尚,如一些国民党的要员 、大商人、大银行家等等。 现 代 的 西 装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 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 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 下。 礼义廉耻立法、 司法、 行政、 考试、 监督五 权分立三民 主

3、义以文治国三 省 吾 身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西学思潮西装的流行:从西装到中山装:反映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 全会前男装: 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共和国建立后: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干部装列宁装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 全会前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

4、中国的建立(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 全会前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总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阶 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 成立长长袍马马褂 上衣下裙 西装、中山装 旗袍中式与西式 、传统传统 与现现 代并存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新中国成立 后十一 届三中全会列宁装 制服装 绿军绿军 装政治色彩强 烈与革命相与革命相 关的服关的服饰饰饰饰成成 为为为为主流主流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十一届三中 全会至今异彩纷纷呈美观观大方 彰显显个性解放思想 改革

5、开放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改革开放后 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思想的开放(1)婚姻:婚姻自主,婚礼删繁就简(2)葬礼:趋于简化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 使用公历纪元、鞠躬、握手等新式礼节(3)其他:旧式婚姻情况新式婚姻情况1父母之命,媒约之言 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 3会亲(即订婚) 4请假(男家备糕点、请 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 意事项) 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 家,俗称“过大礼”恭迎娶 ) 6过妆(送嫁妆) 7娶亲 8回门1自由恋爱 2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 、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 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 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 娘交换饰物;

6、行三鞠躬礼; 来宾贺词,各种答谢。人与人之间的称呼看似平常,其实称呼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以及人 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宣布:“任何人不得再保留亲王、公爵、侯爵、 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贵族头衔。” 材料二 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 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 止蓄辫、缠足和赌博等陋习。(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 材料三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大”党纲 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 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从此互称同志在党内 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 和非党员

7、之间。到了新中 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 呼。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 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 材料四 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从“同志”到 “师傅”,从“先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做老板,这些变化 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中的措施反映了两国社会有什么相同之处?(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在称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材料四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看待这一 现象的?(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中的措施反映了两国 社会有什么相同之处?(2)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在称呼上有

8、什么相似之处?(3)材料四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 象,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两国革命前都处在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之下,等级森严 。体现了平等的思想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现在社会 上的称呼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等。 木船、马车、轿子表现古代:近代以来海:陆空:轮船(1865年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 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 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 个快速发展期)汽车(1924年上海)、电车(1906年天津)飞机(20世纪20年代)变化趋势:1.交通工具的进步

9、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黄包车,1874年自日本引进中国,最初时是 用铁皮包着木头轮子,后改为充气胶轮。由 于车身漆成黄色,于是便叫成黄包车。 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 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交通工具的进步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最早传入中国的汽车,汽车在上海租界道路上行驶1956年7月14日8时,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 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开封黄河公路大桥焦作黄河公路大桥江阴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江 苏 润 扬 长 江 公

10、路 大 桥 中 国 客 机近 代 以 来 中 国 交 通 的 变 化轮船 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20世纪90年代,萎缩;有的转向旅游服务业铁 路 交 通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京张铁路)民国以后,进展缓慢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宝成、兰新铁路九五期末,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京九铁路)公路 交通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民国时期,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公路网、公路大桥)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

11、开了序幕1949年有52条民航线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1881年,中国人在唐山和胥各庄之间自主修筑了第一 条铁路唐胥铁路,以便将河北开平矿务局出产的烟 煤运出。但清末的中国官府却视这种先进的蒸汽机车为 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距离唐山不远的 东陵。为了保护陵寝的风水不被破坏,他们弃用冒黑烟、 拉长笛的蒸汽火车头,而让骡马充当火车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胥铁路”修筑的背景是什么? 铁路上的“马拉火车”说明什么问题?“唐胥铁路”修筑的背景: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旗号,举办一批民用工业, 河北开平矿务局是其中之一,为了将它所产的煤炭运出 而修建了唐胥铁路。铁路上的“马拉

12、火车”说明:受中国封建制度和思想观念的束缚,西方先进科技并不 能充分发挥其发展生产力的作用。2、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在中国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无线电 报陆续开设,但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和商业目的,民间百姓使用 很少。 (2)电话在中国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1900年,我国第一部市内电话在南京问世。 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电讯事业快速发展。 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二。 (3)互联网在中国与此同时传呼机、电话传真、互联网的与此同时传呼机、电话传真、互联网的EmailE

13、mail已经被人们广泛已经被人们广泛 的利用,目前国内的利用,目前国内InternetInternet用户已超过用户已超过6 0006 000万户,而宽带用户万户,而宽带用户 占到占到10%10%以上,数量十分可观,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以上,数量十分可观,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1.报刊业走向繁荣2.影视事业的发展3.“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形成发展繁荣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情况互联网的优势阶阶 段表现社会影响形成发发 展繁荣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在华办报,外文有中国 从报和万国公报,中文有东西洋考每月 统计传申报。187

14、3年艾小梅的昭文新报 是中国人最早的在境内创办的报刊。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时期民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中国报新华日 报解放日报等。新中国初期人民日报文革时期不少报纸停办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 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 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 蒙作用。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 要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 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欣欣向荣的景象1978年报纸只有186家,2000年达到2007家,日报 千人拥有超过100份刊物由1978年的930种增加到2000年的8752种定军山剧照定军山是第一部国 产无声京剧影片。1905年由 北京丰泰照像馆摄制。

15、取材 于东汉末(219年)刘备大 将黄忠在定军山(今陕西勉 县西南)斩曹操大将夏侯渊 的故事。由著名京剧演员谭 鑫培主演老将黄忠。放映轰 动北京,万人空巷。它开始 了中国人拍电影的最初尝试 。这部影片不论对中国电影 史还是中国京剧史来讲,都 是弥足珍贵的资料。歌女红牡丹我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明星影片 公司1931年摄制,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 剧情为红牡丹从小学演旧戏,嫁一无赖丈夫,备受虐待 。后丈夫失手杀人入狱,她不咎既往,探监营救。1931 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次公映,轰动了上海滩 ,轰动了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也吸引了南洋各地的华侨 。歌女红牡丹剧照渔光曲剧照渔光曲是中国

16、第一 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摄制 ,蔡楚生编导,王人美等 主演。剧情为渔民徐福被 渔霸逼死,女儿小猫、儿 子小猿由母抚养,仍袭父 业。在一场海匪洗劫渔村 中破产,徐家姊弟流落上 海,在码头卖唱度日。小 猿劳累病倒,在小猫的 渔光曲声中凄惨死去。 影片创卖座最高纪录, 1935年获莫斯科国际电影 节荣誉奖。风雨儿女剧照风云儿女之所以著 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 义勇军进行曲,现 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国歌。电影媒介的特点:电影媒介的特点:1.1.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 众得到充分众得到充分 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2.2.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3.3.时效性不强时效性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