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805009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人物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人物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人物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人物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人物形象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人物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人物形象(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读史记之项羽本纪论项羽的人物形象项羽本纪概况 项羽本纪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 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的描述了项羽 一生。他既是“今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 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计谋的匹 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 面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注入了由衷的惋惜和同 情,使得此篇传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成为史学上最精彩的一篇传记作品。 项羽并未称帝,但秦汉间若干年,天下“政由羽 出”且司马迁推崇其英雄入格,所以将其列入本 纪。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 ,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 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 秦汉之际的政

2、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 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 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 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 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 代传诵项羽的大事年表 公元前232年 项羽出生于楚国下相(12段) 公元前209年 项羽追随叔父起兵反秦(3段) 公元前207年 项羽破釜沉舟打破秦军 钜鹿之战(45段 ) 公元前206年 项羽设鸿门宴招待刘邦(69段)分封诸侯,自称西楚霸王(10段)楚汉战争开始 公元前205年 项羽以3万骑军大破56万汉军 彭城之战 和荥阳会战 (1121段) 公元前203年 项羽与刘邦签订鸿沟协定 楚河汉界(2

3、2 段) 公元前202年 项羽垓下之围,霸王别姬,魂断乌江( 2328段) 时年29岁 第30段为司马迁对相遇的评价不同年代人们对项羽的不同解读李清照咏项羽(肯定态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4 毛泽东 (否定态度)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 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 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 名学霸王。 项羽其人少年得志 出生贵族 :项羽出身于贵族,其祖父项燕是楚国历史上 最后一位大将,所以即使在国破家道中落,项羽的身上依 然保留了所谓的贵族血统的高傲。 立志图秦:学习“万人敌”;国仇家恨,仇秦入骨;“彼可 取而代也”

4、 会稽起兵:项羽二十四岁随项梁杀殷通、投入秦末农民 起义,建立义军,在义军中树立了楚怀王这个领导核心, 这样他们反秦就师出有名 屡建战功: 钜鹿之战、彭城之战 灭秦之功:26岁灭秦英雄外形 项羽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虽吾中弟子皆以惮籍,这些天生的超凡力 气 禹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 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 项羽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 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而叱之,赤泉侯人马 俱惊,辟易数里. 战神项羽 钜鹿之战、彭城之战 钜鹿之战(破釜沉舟)前207年12月,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的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过漳水,援救巨

5、鹿,初战告捷。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漳水,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断绝秦军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把王离的军队 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越战越勇。一个人抵得上十个秦兵,十个 就可以抵上一百。经过九次激烈战斗,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 ,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钜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彭城之战 以少胜多的传奇之战项羽把大部队留在齐国迷惑刘邦,自己运用骑兵的机动性,绕道彭城西南的萧县。等 待刘邦诸军全部进入彭城,混乱不堪,而且大将忙着部署北边建立防御,刘邦等主帅松懈的最佳时机

6、。开始西出萧,向东进攻彭城。项羽选择的是早晨发动偷袭。选择早晨看见项羽对时 机把握的老辣,早晨敌人尚在睡梦中,正处于最疲惫的时候,突然遭遇大规模偷袭, 其慌乱可想而知!而自己可以利用早晨天亮明了敌方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战术最大 消灭敌人。很多偷袭喜欢放在夜里,这样有利掩藏行踪。但是项羽此次不光要造成敌 方混乱,更要全歼敌军。 项羽在战术的选择上直接攻击刘邦指挥中枢,造成刘邦联军指挥系统瘫痪!这样联军 就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抗,然后项羽死死咬住刘邦的主力进行攻击,不给刘邦喘气的机 会。而且利用驱赶的方法把他们逼到河流边上,使他们因为拥挤掉进河中淹死或自相 残杀!而刘邦联军犹如从云雾端落入无底的深渊,

7、昨天还意兴盎然,大胜在握;今天 就兵从天降,不知其然!不明白实情的联军又没有得到有效的组织像无头苍蝇四处乱 撞,此时正中项羽之计。由于兵力上的极大悬殊,如果硬拼无论如何都是要被消耗怠 尽。这里项羽用骑兵驱赶引诱把联军引向南方的谷、泗水,再此项羽展开攻击,杀联 军十余万人。联军为了活命拼命南逃,逃到更南的灵壁东睢水上,这样联军自相残杀 ,被挤落水10多万。彭城之战终成了一面倒的局势,剩下就是追击残兵败将,扩大战 果,收拾残局的事了。可惜由于项羽的兵力单薄,追击战并未产生多大效果,刘邦诸 将收拾残兵汇聚荥阳,顶住了楚兵的追击。 项羽妇人之仁? 鸿门宴 作为中国人没有一个不知道鸿门宴这个故事的,而我

8、认为中 学课本对鸿门宴事件的解读有缺陷。”李清泉认为真实的鸿门 宴不是要杀刘邦:“鸿门宴上项羽不是要杀刘邦,这不符合项 羽的本性,原因有三点,第一是项羽重情,所以念在他们之 间的战友情上不会杀刘邦;第二是缺少政治上的合法性,秦 朝刚灭就杀掉昔日反秦战友,其他十七路诸侯王会人人自危 ,影响政局稳定;第三是刘邦在其他诸侯王中实力并不是最 强大的,当时的刘邦对于项羽根本不构成任何胁。” 虽然项羽没有好好读过几天圣贤书,但毕竟出身贵族,耳濡 目染的会沾上些仁义”的思想。而且他的仁义表现得很不合 适,在几次重要的转折点都是因此失利的。表现最突出的就 是项羽霸业由盛转衰的鸿门宴。虽然项羽没有深远的预见力

9、,但就当下来看,刘邦将会成为日后劲敌这点他还是应该知 道的。但是基于心里的仁义与当断不断的性格使然,他并没 有果决地下达击杀沛公的命令,甚至默许项伯越僭舞剑,任 其保护外敌。鸿门宴上樊哙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如果之前 项羽还有犹豫的话,那么听了樊哙的一席话,他就已经坚定 了不杀的决心。这就不仅仅是一时的妇人之仁了,这种毫无 原则的行为处事,如何能君临天下?垓下之围、四面楚歌 西楚霸王的“滑铁卢”垓下之围”记叙的是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最后生涯,主要表现 他失败时的英雄风采。作者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 自刎三个场面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了他的性格: 既有霸王别姬的儿女情长,又有东城溃围的勇

10、猛善战;既有 阴陵迷道、归败于天的寡谋、自负,又有乌江拒渡、赠马亭 长、赐头故人的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作者还善于在历史事 实的关键环节进行合乎情理的艺术加工,写出了许多生动传 神的细节,如“虞兮虞兮”的千古悲歌、“田父绐曰”的生死机 缘、愧对父老的知耻良心、赠马赐头的临终义举等,使这篇 文字达到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如果项羽不死会怎样?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项羽选择自刎的原因 宿命遮双目“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 ,我

11、何渡为” 惭愧了此生“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 兄怜我,我何面目见之” 虚荣断归路无颜见父老;“富贵不归乡,如锦衣夜行” 英雄怒易生司马迁与班固形容项羽最常用的词“怒”,当时垓下之围项 羽被困之怒,四面楚歌项羽被骗之怒,虞姬身死痛失爱人 之怒项羽非帝王之才 失察 缺少谋士,唯一的谋士范增;错过韩信(一位军事天才)“ 臣侍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用” 失人 刚愎自用,失去一大批谋士 失态 爱发火,项王怒目而视 失信 很难相信别人,在彭城之战中怀疑范增(第15段) 不会赏罚 裂土封侯中的失封、错封(封非其人、封非其地)结论 项羽是悲剧式的英雄 项羽是一位纯粹

12、的军事家而非政治家, “项羽在军 事上十分有智慧的,项羽一生久经沙场,但只败过 一次,基本大部分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巨鹿之战上 破釜沉舟,十分讲究策略,每次都能敏锐地抓住敌 人要害和弱点,项羽能够做到裂土封侯分天下,这 是一个军事家才能做到的。但只能说他是一个优秀 的战场指挥员而非政治谋略家,因为他在全局战略 布局上不够周到,同时不懂得用人也是项羽一个致 命的缺陷。”司马迁对项羽的看法 司马迁是热爱项羽的,尚奇的个性爱好和敏感多想象的 心理特征让他深深被项羽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吸引住, 他甚至不愿在项羽本纪中暴露这个已逝去的英雄太 多的缺憾。于是往往在其他人物传记中以其他人物的立 场和口吻对项羽加

13、以评述,如高祖本纪中“汉王数 项羽罪十”,中间严斥项羽背恩负义,弑义帝而自立, 残暴无情,屠城害民等事情;而在汉初大臣陈平、韩信 等人的传记中,更是直接对项羽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方 面加以评价,指出他性格的矛盾,不善用人等缺点,往 往议论中肯,褒扬分明。 司马迁否定项羽的“天亡我也”之说五年卒亡其国,身死 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 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 尖锐的冲突、生动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烘托、对照、描写、夸 张、互见等手法 。通过各位诸侯在项羽的威严面前佩服得五体投地 ,侧面烘托(反衬)了项羽的不可一世,霸王之气、将帅神威,展现 了他神勇人, 一

14、往无前的英雄形象。 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 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 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 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 钩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 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 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运用互见法写人运用互见法写人 “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性格 的重要方法,即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的主 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基本特点,而其他 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就是苏洵所说的“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的方 法。 项羽本记中,司马迁基本上如实记载了项羽一生 的攻过是非,作者的态度和评价也基本上是客观的 ,既写了他“气吞山河、功盖天下”的一面,也写下 了“凶狠残暴”的一面。但对于项羽的弱点,司马迁 还是本着本传略,他传详的原则,用互见法补足人 物的全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