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CJC第二章革命现实主义思潮的鼎盛期(修正1)(1949-1966)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8804409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402 大小:90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CJC第二章革命现实主义思潮的鼎盛期(修正1)(1949-1966)_第1页
第1页 / 共402页
2013.CJC第二章革命现实主义思潮的鼎盛期(修正1)(1949-1966)_第2页
第2页 / 共402页
2013.CJC第二章革命现实主义思潮的鼎盛期(修正1)(1949-1966)_第3页
第3页 / 共402页
2013.CJC第二章革命现实主义思潮的鼎盛期(修正1)(1949-1966)_第4页
第4页 / 共402页
2013.CJC第二章革命现实主义思潮的鼎盛期(修正1)(1949-1966)_第5页
第5页 / 共4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CJC第二章革命现实主义思潮的鼎盛期(修正1)(1949-196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CJC第二章革命现实主义思潮的鼎盛期(修正1)(1949-1966)(4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革命现实主义思潮的鼎盛期 (19491966)第一节 第一次文代会和新文学规范的确立一、当代文学思潮的源头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上限,是第一次文代会 的召开。然而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19年的“五 四”新文学运动的兴起,当代文学思潮始终与“五 四”新文学的革命思潮保持着血缘的关系。 当代文学思潮的直接源头,是1942年的延安 文艺座谈会以后的解放区文艺运动。 毛泽东讲话的主要精神就是要求新文学运 动自觉地与新的时代、新的群众相结合,从而提出 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 当时限于客观条件,新的文艺方向只在根据地 得到实践。建国以后,新的文艺方向则要继续在全 国范围内推广贯彻。这样,在讲

2、话精神指引下 的解放区文艺因充分地表现了“新的时代新的人民” ,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直接发端和本时期文学发 展的楷模。二、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 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揭开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帷幕。 1. 第一次文代会的基本任务 总结经验,确立今后全国文艺工作者的方向和 任务,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把来自各方面 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统一到毛泽东文艺方向上来。 在这次大会上有几个主要报告: 周恩来的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 大会上的政治报告(7月6日); 郭沫若的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的总报告(7月3日); 茅盾的在反

3、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 文艺关于国统区革命文艺运动的报告(7月4 日); 周扬的新的人民的文艺关于解放区文 艺运动的报告(7月5日)。 2. 确定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 周扬的报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指出,“ 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 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 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 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 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会议经过讨论,一致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 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 针;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 向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 3. 新中国文学继承和

4、发展了解放区文艺的精 神内核。 以工农兵为文艺工作的服务对象; 以文艺为政治服务并从属于政治为文艺工作的性 质和地位; 以“普及第一”为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 以工农兵生活和工农兵形象为文艺表现的主要内 容; 以民族化和大众化为文艺创作的主导风格; 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为文艺批评的 标准; 以作家深入工农兵、改造世界观为实现上述任务 的保证。 4. 确立新的文学规范 新的文学规范具体表现在创作上,则以“建设 新的人民的文艺”为目标。“新的人民的文艺”要求 : 选择新的主题,使“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 生产成为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主题”; 塑造新的人物,写“人民中的各种英雄模范人物 ”;

5、 采用新的语言、形式,要使“语言做到相当大众 化的程度”,“和自己民族的、特别是民间的文艺 传统保持密切的血肉关系”。 在这一目标的引导下,本时期的文学倾向于 写重大题材和主题,以塑造英雄形象为首要任务 ,追求语言、形式和风格上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这三者构成了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时代特色和总体 风格。5. 第一次文代会对该时期文学思潮形成和发展 的影响。 、积极影响 解决了“新文学”的普及问题。 解决了作家世界观改造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问题 。 有力推动了工农兵对新中国文艺的接受和介入 。 、消极影响 在指导思想上存在着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 对毛泽东指明的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作出了狭隘 理解,将文艺服

6、务于政治发展到文艺服务于政策 。 没有正确估价解放区文艺和国统区文艺成就。 没有彻底解决文艺队伍中的宗派主义问题。 6、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 、第一次文代会是促使中国当代文学走向 一体化的开端。 、为本时期大规模的文艺批判运动的开启 提供了诱因。课后拓展 一、知识点: 1. 第一次文代会 2. 新的文学规范 二、思考题: 1.简述第一次文代会的成就与局限。 2.简述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第二节 革命现实主义的独尊和变异 新中国成立后,革命现实主义作为中国当代文 学的主导潮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成为理论批 评的轴心,支配着作家、批评家的创作和理论批评 。 在本时期,虽然革命现实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先

7、后采用过不同的口号或解释方式,如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等,但 这些理论形态从总体上说都属于革命现实主义的范 畴,正是在对这些口号的理论阐述中,革命现实主 义一方面有所发展,促进了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 另一方面又被推到了独尊的地位,并开始出现偏离 现实主义精神的蜕变。一、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确立 进入新中国后,“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便 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所取代。如前所述,“社会 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对苏联文学创作与批评 的基本方法的借鉴。 1.移植与确立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口号是周扬首次引 入中国。1933年11月,周扬在现代文学

8、杂志 上发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 一文,比较详细的把它从苏联介绍到中国来。这 个理论介绍到中国后,很快就被中国革命作家所 接受。 建国初期,在向苏联“一边倒”的背景下,文艺 领导人决定用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轴心的苏 联文艺思想来指导新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批评。 在1953年9月召开的第二次文代会上,社会 主义现实主义被正式确认为指导“我们文艺界创作 和批评的最高准则”和“根本方法”。 周扬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现在已 成为全世界一切进步作家的旗帜。中国人民的文 学正是在这个旗帜下前进”。(周扬:社会主义 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人民日报1953 年1月11日。) 新中国使用“社

9、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方法基本 上沿用了前苏联的阐释,它要求作家从现实的革命 发展中动态地去描写现实生活,要求作家站在进步 的立场上“去熟悉人民的新生活,表现人民的先进 人物,表现人民的新的思想和感情”,写光明、写 正面人物成为作家的首要任务,以这些人物表现新 的思想,进而教育人民、打击敌人,为社会主义建 设服务。 2. 对本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于“旧现实主义”有继承 和发展的一面,它将新的时代精神注入文学创作 方法。因此,它推动了许多作家在作品中表现新 的精神、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它们以高昂的格 调、质朴的感情、单纯的思想和清新的生活构成 了新中国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 3

10、. 独尊与异化 由于新中国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割断 和摒弃了同“批判现实主义”的联系,因此缺乏深厚 的现实主义根基,“革命现实主义”很容易发生蜕变 。这一蜕变正是从“革命现实主义”独尊开始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最高准则”,就不能 不对主题和题材的选择、对表现形式、个人风格加 以限制。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强调某种既有的 思想、观念等主观因素对于艺术创作的决定作用, 要求把关于未来的完满的构想加于严峻的客观现实 之上,把政治的、道德的说教加于生活的真实之上 ,因而它本身就存在着偏离现实主义的倾向。 建国初期产生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就与“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本身的缺陷有关。

11、二、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创作方法的确立 1. “两结合”提出的历史渊源 “两结合”本不是一个新话题,中国文学理论界 早在30年代初介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时 候,就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错综”、“交织” 、“融合”、“渗透”等词语来表达“两结合”的涵义了 ,而且把这种结合视为“新现实主义”的特征。 “两结合”创作方法最早是毛泽东提出的。1938 年,他在给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题词中曾将现实主 义与浪漫主义相提并论“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 的浪漫主义”。 建国以后,茅盾、周扬等都曾较早地重提了“ 两结合”,不过作为一个理论主题和“创作原则”则是 在1958年形成的。 2.

12、现实背景 进入50年代后期,由于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 方面的分歧,中国结束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时代 ,在文学理论方面也考虑用新的提法来取代“社会 主义现实主义”; 另一方面,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和在“新民 歌”群众性文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了所谓的“共产 主义文艺的萌芽”也要求文学上有新的创作方法反 映“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代,于是在上述基础上 提出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创 作的方法(以下简称“两结合”)。 3.“两结合”的提出与独尊地位的确立 “两结合”作为一个理论主题和“创作方法”明确提 出是在1958年。这一年的3月22日,毛泽东在成都 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对我国新诗发

13、展的道路发 表了以下意见:“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 条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歌 ,内容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太现实 了就不能写诗了。” 周扬随之在1958年红旗杂志创刊号上发 表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对“两结合” 进行了具体阐释:“毛泽东同志倡导我们的文学应 当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 这是对全部文学历史的经验的科学概括,是根据 当前时代的特点和需要而提出的一项十分正确的 主张,应当成为我们全体文艺工作者共同奋斗的 方向。” 所谓“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的艺术方法就是“把革命精神和求实精神相结合的 原则运用在文学艺术上,把文

14、学艺术中现实主义 和浪漫主义这两种艺术方法辩证地统一起来,以 便更有利于表现人民群众的英雄时代和英雄人物 ,有利于全面地吸收文学艺术遗产中一切优良传 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作家艺术家不同的个性和 风格。这个艺术方法要求作家艺术家站在共产主 义思想的高度来观察现实和反映现实,同时为革 命的作家艺术家开辟了最广阔的创作途径”。 从此,“两结合”就成为支配本时期文学发展 的艺术规范。 1960年7月,“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在第三次 文代会上得到正式确认。周扬向文艺工作者们指 出:采用“两结合可以帮助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最 真实、最深刻地表现出这个英雄的时代和这个时 代的英雄”。(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 道路,文学评论1960年第4期。) “两结合”作为一个指导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