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二中华文明的形成__秦汉阶段提升学案岳麓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8801933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二中华文明的形成__秦汉阶段提升学案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二中华文明的形成__秦汉阶段提升学案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二中华文明的形成__秦汉阶段提升学案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二中华文明的形成__秦汉阶段提升学案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二中华文明的形成__秦汉阶段提升学案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二中华文明的形成__秦汉阶段提升学案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二中华文明的形成__秦汉阶段提升学案岳麓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阶段二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形成中华文明的形成秦汉秦汉阶段提升阶段提升( (二二) )模块命题角度考频考情说明(2017全国,25)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2016全国,24)考查汉承秦制的特点(2015全国,25)结合时代背景考查汉代外戚干政的原因(2015全国,25)运用史料考查汉代地方吏治的特点政治文明(2013全国,41)综合考查汉、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的趋势5 年5 考(2017全国,25)考查汉初经济发展的特点经济文明(2016全国,25)考查汉代田庄的生产特点5 年2 考(2015全国,40)比较考查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2014全国,24)考查儒学影响下的君主专制统治特点思

2、想文明(2014全国,25)考查儒学的法律化5 年3 考1.从模块内容看,政治、思想是考查的重点。政治主要考查政治演变趋势及特点;经济考查相对较少,主要考查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思想主要考查儒学思想主张及演变等。 2从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主要是从通史或中外对比角度考查。3从命题特点看,主要考查重要历史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历史发展趋势的结论性认识。主题一 小农经济反映的“封闭守旧” “安土重迁”思想观念【主题综述】 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但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等弱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 、不思进取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农业、手工业的创新发展,也阻碍了社会

3、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不仅严重阻碍2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且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其残余思想仍是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对点训练 1】 (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秦国规定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余儿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单独立户,否则加倍征收户赋。秦国这一做法有利于( )A商业的发展繁荣 B自耕农数量增加C人口数量的增加 D郡县制度的推行解析 根据材料“秦国规定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余儿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单独立户,否则加倍征收户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刺激了小农户数量的增加,故选 B 项;题干没有体现商业的发展繁荣,故 A 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农户数量增

4、加了,但人口数量没有增加,故 C 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郡县制度,故 D 项错误。答案 B主题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折射出的经济、思想文化的特点【通史整合】 (1)从政治上:秦统一后确立起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而开创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秦朝经济、思想文化的独特特点。(2)从经济上:封建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中的大一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的统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却抑制了商业的发展。(3)从思想上:封建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是法家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与统一的思想,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但法家残酷的集权思想导致了秦朝时期“焚书坑儒”局面的出现,摧残了文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对点训练 2】 (2018山东枣庄模拟)近期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热播,据史书记载:“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 ”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解析 根据材料中“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

6、非秦君臣处心积虑3欲为此以便专制也”说明秦朝建立官僚体制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故选 B 项;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但是并未强化个人的独裁统治,故 A 项错误;秦朝确立起官僚体制,否定了分封制,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削弱三公九卿的权力,故 D 项错误。答案 B主题三 汉武帝时期促进“大一统”局面形成的措施及影响【通史整合】 (1)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强专制中央集权。形成中外朝的中央机构;地方上,设置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推行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实行察举制,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封建王朝达到鼎盛。(2)经济上:继续推出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 “算缗”

7、、 “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经济上巩固了政治统治。(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尊崇儒学,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点训练 3】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面南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董仲舒上述对策的影响是( )A推动汉代“私学”的发展B使儒家思想获得新的生机C除六艺外其它学说得到共同发展D

8、统一实行严刑峻法,使百姓自觉遵守解析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设学校教化人民,而不是推动“私学”教育发展,A 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成为统治思想,B 项正确。除儒学外的其它思想都受到限制,C 项错误。D 项与董仲舒主张的外儒内法不符,故错误。答案 B时空观念特定时空下考察史事的方法 历史“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即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4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是使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理环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作,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

9、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历史上的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并对史实做出合理的解释。1时间观念历史的时间观念,是使学生掌握史实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时序性及历史史实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并对史实做出合理的解释。一般是按照历史发展的纵向规律梳理,也就是所谓的“时间概念” ,即以时间为线索,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对处在不同发展时段的历史现象做垂直联系比较。时间知识一般分为以下几方面:(1)时间表达:时、刻、日、月、纪年(王公、干支、公元、年号、民国)、年代、朝代、世纪、公元前(后)等。世纪与年代只是“时间段”概念,不特

10、指某一具体时间点,其使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需记住具体时间点时使用;另一种是某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出现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段内,不适宜用一个时间点来表达。(2)阶段分期:史前、古代、近代、现代;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理大发现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战时期、二战时期、战后、冷战时期等。(3)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时间:也就是特定史实或历史现象发生某一特定时间段。如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一次大战前等用语的交替使用;还如,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民国初期、一战期间等。

11、(4)历史大事年表:按照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史实或历史现象的先后顺序来记忆重大历史史实或现象的时间等。2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简单说是史实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的地点或地理范围,它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的必备基础,也就是历史横向规律,所谓的“空间概念”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照国别或者区域确定空间:从国别看,如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从区域看,亚洲、欧洲、美洲等,或者北美、东亚、西欧等。(2)某一朝代或历史现象的活动地点或区域:如朝代的更替,都城的变迁,如古代中国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宋代东京(今河南开封)等;地理方位图东南沿海地区等。5(3)随历史现

12、象的发展而活动地点转移的空间:如明朝建都建邺(今南京),后迁都北京;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世界近现代经济重心从伦敦转移到纽约等。(4)对某些地点或区域的重要性要给予必要说明的:如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把中国同西亚以及欧洲连接起来,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也是东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要道。(2017课标全国,25)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 195 年15 郡汉文帝十六年前 164 年24 郡汉景帝中六年前 144 年68 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 106 年108 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13、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 汉景帝时, “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A 项错误。题干表格反映了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的变化,没有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信息,故 B 项错误。题干表格说明政府已经直接管辖了 68 个郡、国。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前 127 年)等措施,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直接管辖的郡、国更多了,中央集权更加巩固。这说明中央政府更有能力、更有实力解决边患(匈奴威胁),故C 正确。题干材料反映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越来越多,故王国控制的区域逐步减少,D项错误。答案 C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要以时间为线

14、索,以空间地域为基础,把处在同一时段的历史现象做水平比较,寻找每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和特殊性,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古今贯通、纵横比较,使学生在纵横坐标中形成“时空观念” 。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能运用各种对历史时间术语描述的方法,并认识几种主要的历史分期方式;能认知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并建立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性,主要以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为节点,以6时间为线,融点、线、面为一体。(2)正确运用地理知识,特别是地图知识,从世界自然地理(大洲、大洋,著名的山脉、河流、湖泊等)、世界政区划分、中国自然地理、历代疆域的沿革、当今中国政区及经济区域划分等地理知识,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理解认识。(3)运用好古今中外的历史地图,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构建起时空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