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探索历程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8798005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探索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探索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探索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探索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探索历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 教 案例点评 2 0 1 3年 7月 圆锥 曲线统一定义的探索历程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 中学李 萌 新课标人教A 版 数学选修教材2 1 中只介绍了椭 网、 双曲线 、 抛物线的第一定义, 也就是说学生只知道抛 物线准线的概念及准线方程 , 而不知道椭圆、 双曲线准线 的概念及其准线方程 但近年来无论是各地市的调研题 、 模拟题,还是全国高考题在解析几何考题上都或多或少 的涉及到与椭圆、 双曲线的准线相关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 形 , 我们大多数一线教师( 包括笔者) 的做法就是将圆锥 曲线统一定义强行推销给学生,并通过大量习题的练习 强化巩固, 这样的做法一方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 在

2、圆锥曲线章节中删去了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而我们 又毫不保留的推销给学生并通过重复习题的练习强化 、 深化 , 无疑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 接受新知识, 形成新概念需要有一个经历的过程 , 直接的 推销等于把新知识灌输给学生, 那么学生真的懂了吗? 真 的接受了吗?回首展望 , 冷静反思, 留给学生更多的是这 个定义怎么来的?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进行仔细斟酌、认真的思考研 究, 认为应从椭圆、 双曲线的第一定义出发引导学生来探 索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或者从抛物线的定义出发来探 索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更加切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 区, 消除学生之前的种种疑惑 一、从椭 圆、 双

3、曲线的定义出发去探索圆锥 曲线的统 一定 义 1 从椭 圆的第一定义 出发探索椭圆的第二定义 新课标教材A 版 数学 选修2 1 在第3 8 页给出椭圆 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 ,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 ( 大于l 1 )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 的焦点, 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如何从上述定义中找出椭圆的准线,探索出椭圆的 第二定义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建立椭圆方程开始 设M( x , Y ) 是椭 圆上任意一点 , 椭圆的焦距为2 c ( c 0 ) , 那么焦点 , 的坐标分别为( 一 C , 0 ) , ( C , 0 ) 又设 与 , 的距离的和等于2 由椭圆的

4、定义知a c l l 曩 中。 擞 - ?高 中 版 由椭 圆的定义得方程 、 + 、 = 2 仉 对方程的左边施行分子有理化得 :2 。 亿 瓣一 、 二 瓣 对上式化简整理得 、 亿 研一 “( X - C -) 2 + y 2 : 2 c x 由与联立 解得、 = 竺 + 。 , 、 = 。 一 方程 : + n 可化为 研= e H一 等 一 等 其中e = 式子 、 的几何意义是点 与点 间的距 离 ,式 子 一 (一 等 ) l的 几 何 意 义 为 点 到 直 线 z: 一 等 的 距 离 因此方程、 : + 。 表示平面内到定点 的 距离和它到定直线z ( 点 不在直线1 上

5、) 的距离之比是常 数e ( O 6 0 ) 有两条准线 , 准线方程 矿 D 2 0 1 3 年 7月 案例点评 为x = - - 一 a 2 C 2 从双 曲线的第一定义 出发探 索双 曲线的第二定义 对于双曲线, 我们可引导学生类 比椭圆的探索方法 , 将新课标教材A 版 数学 选修2 1 第5 2 页给出双曲线的 定义等价的叙述为 :平面内到定点F 的距离和它到定直 线f ( 点环 在直线址 ) 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 ( e 1 ) 的点的轨 迹是双曲线 点腚 焦点, 直线z 是准线, e 是离心率( 双曲线 的第二定义) 同样的, 双曲线 一 : 1 ( n 0 , 6 0 ) 有两条

6、准线 , 准 旷 D 2 线方程为 = C 这样 , 我们结合抛物线的定义及椭 圆、 双曲线 的第 二定义 , 会得到圆锥 曲线的统一定义 : 平面内到定点F 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z ( 点环 在直线f 上) 的距离之比是 常数e 的点的轨迹是圆锥曲线 , 其 中腥 焦点, 直线z 是准 线 , e 是离心率 (I) 当0 1 时 , 圆锥曲线是双 曲线 ; ( ) 当e = 1 时 , 圆锥 曲线 是抛物线 二 、 从抛物线 的定义出发来探索圆锥 曲线的 统 一定 义 新课标教材A 版 数学 选修2 1 在第6 5 页给出了抛 物线的定义 : 平面内与一个定点聊 一条定直线f ( 点环 在直线

7、Z 上 ) 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 点F , q 做抛 物线的焦点, 直线l “ q 做抛物线的准线 那么, 椭圆、 双曲线是否也能通过到定点的距离与到 定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来定义呢?我们引导学生做如 下的探索 类 比抛物线的定义先进行合理猜想 :平面内到一个 定点F 的距离是它到一条定直线f ( 点环 在直线f 上 ) 距离 的A ( A 0 ) 倍的点的轨迹是圆锥曲线 , U 做焦点 , 直线z 叫 做准线 这个猜想是否成立?需要大家去验证 验证: 为了和抛物线方程的建立相一致 , 我们取经过 点殂 垂直于直线z 的直线为 轴, 垂足为K, 并使原点与线 段K 瑚 中点重合, 建立

8、直角坐标系 设I K F I ( p 0 ) , 那 么 焦 点 F 的 坐 标 为( , 0 ) , 准 线f 的方程为 一p 材 法 锄 y ) ,财 有 斗 化 简 整 理 得 ( 1 一 A ) ( 1 + A ) + = 譬 ( A 一 1 ) ( i) 若A = I , 方程表示抛物线Y = 2 p ( p 0 ) ( i i ) 若O 0 , 6 0 , 。 0 ) b 2 一p 2 A2 a 2 一p 易解得A : C z ;,即A : : e , p : a c 从 而 方 程 可 化 为 ( a 22+ c2 C 。 + 吾 = 1 ,r 将 坐 标 原 点 平 移 到 点

9、 ( a 2+ c 2 , 0 ) , 则 上 面 的 方 程 转 化 为 + = 1 ( a b O ) , 这是椭圆的标准方程 C D 准 线 f : 一 号 = 一 2 c 转 化 为 = 一 b 2 a2+ c 2= 一 等 ,焦 点 的 坐 标 由 ( 号 , 0 ) 转 化 为 ( 一 c , 0 ) ( i i i ) 若A I , 则方程可化为 x+P( 1+ A a) 。 筹 : , : , C : ( , 6 0 , c 0 ) = = = 旷+ D 0 U D U U b 0 p p 、 易解得A z : C Z,即A : : e , p : , 从而方程可化为 a c

10、a 2 +c2 一 将 坐 标 原 点 平 移 到 点 ( 一 警 , 0 ) , 则 上 面 的 方 程 转 化为 一 : 1 ( a O , 6 0 ) , 这是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D 准 线 f : = 一 号 = 一 2 c 转 化 为 f : = 一 + = a 2 , 焦 点 的 坐 标 由 (号 , 0 ) 转 化 为 ( c , 0 ) 当然的, 为了简洁方便 , 我们建立合适的坐标系, 如 设 c , 。 ) , f : = a 2,那么就容易得到椭圆或双曲线的标准 方程 综上可知, 猜想成立 于是我们就得到圆锥曲线的统 高 中 版 中 ? 擞-? 鬻 教 教 案例点评 2 0

11、 1 3年 7月 小公式 , 大作用 从一道课 本例题说起 江苏省扬州 中学陈黎 黎 一、问题 呈 现 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4 第2 Z 3 节有这样一道例题 : 如图1 所示 , AO A B 中, C 为直 线A B e-点 , = A ( A一 1 ) , 粗 : l+ A = 原书证明过程如下: 图 1 因为 : 一 , : 一 , 又 : A 商 , 所以 一 : A ( 一 ) , 即( I + A ) : + A 又因为A 一 1 , 即l + AD , 所以 : OA +a O 一个简洁 漂亮的 结论 : ! ! 在教学过程中 许多老师和同学证明完毕之后却对它置之不理 , 不

12、免对它 产生一种孤独的美感 , 实在可惜 ! 此结论告诉我们什么? 它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在向量 的知识体系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笔 者对它产生了兴趣, 今作此文与读者探讨交流 二 、 结论解读 结论 : 说的是四个点 : 三点共线 , 一点在 线外它告诉 了我们如何确定直线上任一点的位置 若 设A( Y ) 、 B( Y ) 、 C ( x , Y ) , 代入此结论便得定 比分 点公式的坐标式 ,故此结论被称为定比分点的向量式 此向量式不仅包容了坐标式 , 同时由于向量 自身具备一 些特性, 因此用它来解决某些数学问题会带来极大的便 利 定 比分点的向量式是由 = A

13、( A一 1 ) 经过变形 重新整理得到, 由此它与平面向量共线定理是等价的, 解 题时用到平面向量共线定理的地方常常也可以用它替 换, 比如三点共线情形下的相关问题 定比分点的向量式与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特殊与一 般的关系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中的基向量前的系数没有制 约, 而定比分点向量式的基向量前的系数和却等于1 由证 明的过程不难发现这正是由 、 C 、 B 三点共线导致的 反 之 ,该结论的逆命题也是成立的 ( 逆推结论的证明过程 即得 ) 重新改写如下: 共起点的三个向量 、 、 , 且 : A 枷 , 则 A、 B、 c 三点共线舒A 机= 1 三 、 结 论 应 用 1 系数和问题

14、此类问题中的若干向量以平面向量共线定理或平面 一定义 : 平面内到定点F 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f ( 点环 在 直线z 上) 的距离之比是常数e 的点的轨迹是圆锥曲线 , 其 中腥 焦点, 直线f 是准线, e 是离心率 ( I) 当0 l 时, 圆锥曲线是双曲线 ; ( ) 当 e = l 时, 圆锥曲线是抛物线 三、 结语 维果茨基的“ 最近发展 区理论” , 认为学生的发展有 两种水平 :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 , 另一种是学生可能 豢 熬 中。? 擞?高 中 版 的发展水平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因此我们 的教学 , 只有针对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 , 才能 促进学生的发展 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探索是在学生已有的圆锥曲线 第一定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 通过教师的引导 , 学 生的参与探索,使他们零距离的感受到圆锥曲线统一定 义的形成不是“ 无本之木 , 无源之水” , 而是在已有知识的 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这样的教学能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 发展 ,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