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数的认识》教学反思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48788124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负数的认识》教学反思_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负数的认识》教学反思_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负数的认识》教学反思_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负数的认识》教学反思_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负数的认识》教学反思_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负数的认识》教学反思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负数的认识》教学反思_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负数的认识负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负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新增的内容,它把小学阶段数的教学从自然数、小数、分数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范围。学习的面广了,学生考虑问题要更全面、周到。负数的教学是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亲切。在教学新课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从例 1 中的主题图入手,从学生熟悉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拉开教学的序幕,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

2、经验和初步认识,消除抽象的教学与学生的距离感,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然后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盈亏、收支、增减及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如:飞机上升 500 米用+500米来表示,下降 500 米则用-500 米来表示;小红向东走了 20 米用+20 米来表示,向西走 20 米则用-20 米来表示。再次让学生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激发

3、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认为 0 是正数,我采用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情境观察的教学策略。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 0为分界点,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问题:0 是正数吗?0 是负数吗?继而得出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 0 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接着为了让学生在丰富的显示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

4、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在数轴上清楚地看到从左到右的循序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 0 的左边,所有的正数都在 0 的右边,即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小于 0,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 是一个分界点;然后又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冰箱里的鱼、水中的鱼、刚烧熟的鱼该与哪个温度相连?这样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与 0 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各个环节联系的也十分紧密,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

5、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主动探究获取了新知识。负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新增的内容,它把小学阶段数的教学从自然数、小数、分数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范围。学习的面广了,学生考虑问题要更全面、周到。负数的教学是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亲切。在教学新课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从例 1 中的主题图入手,从学生熟悉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拉开教学的序幕,

6、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认识,消除抽象的教学与学生的距离感,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然后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盈亏、收支、增减及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如:飞机上升 500 米用+500米来表示,下降 500 米则用-500 米来表示;小红向东走了 20 米用+20 米来表示,向西走 20 米则用-20 米来表示。再次让学生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

7、的密切联系,并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认为 0 是正数,我采用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情境观察的教学策略。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 0为分界点,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问题:0 是正数吗?0 是负数吗?继而得出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 0 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接着为了让学生在丰富的显示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一个人往西走,如何

8、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在数轴上清楚地看到从左到右的循序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 0 的左边,所有的正数都在 0 的右边,即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小于 0,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 是一个分界点;然后又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冰箱里的鱼、水中的鱼、刚烧熟的鱼该与哪个温度相连?这样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与 0 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各个环节联系的也十分紧密,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

9、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主动探究获取了新知识。负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新增的内容,它把小学阶段数的教学从自然数、小数、分数范围扩大到了有理数范围。学习的面广了,学生考虑问题要更全面、周到。负数的教学是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让学生借助数轴,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亲切。在教学新课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从例 1 中的主题图入手,从学生熟悉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

10、目中拉开教学的序幕,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初步认识,消除抽象的教学与学生的距离感,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然后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盈亏、收支、增减及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如:飞机上升 500 米用+500米来表示,下降 500 米则用-500 米来表示;小红向东走了 20 米用+20 米来表示,向西走 20 米则用-20 米来表示。再次让学生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让

11、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认为 0 是正数,我采用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情境观察的教学策略。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 0为分界点,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问题:0 是正数吗?0 是负数吗?继而得出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 0 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接着为了让学生在丰富的显示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含义,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以大树为起点,一个人往东走

12、,一个人往西走,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引出数轴,使学生在数轴上清楚地看到从左到右的循序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 0 的左边,所有的正数都在 0 的右边,即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小于 0,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 是一个分界点;然后又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冰箱里的鱼、水中的鱼、刚烧熟的鱼该与哪个温度相连?这样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与 0 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各个环节联系的也十分紧密,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主动探究获取了新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