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九年级全册教案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8780981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物理九年级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学物理九年级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学物理九年级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学物理九年级全册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学物理九年级全册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物理九年级全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物理九年级全册教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教版中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教案 第一章 主备教师: 星期使用教师 声现象声现象 复习目标复习目标: 1、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 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4、知道声音的利用。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基础知识回顾,规律方法小结基础知识回顾,规律方法小结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_的,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 音。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_。 3、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介质中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 4、_不能传声,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 (完成课

2、本 P39 作业“2” ) 5、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乐音的三个特征是 _、_、_。 6、声音的 称为响度。响度一般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响度 。 7、声音的 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的 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 。 8、我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就是因为 不同。 9、无规律的、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 。通常人们 从噪声的_、噪声的_、噪声的_这三个环节进行防 治噪声。 10、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频率为 20HZ20000HZ 的声音。通常把频率 高于 20000HZ 的声音称为_,把频率低于 20HZ 的声音称为 _。超声有很强的_能力和_能力。能

3、量大的次声具有 极大的_力。 三、基础练评三、基础练评 1、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会溅起水花,这个现象表明发声体在 ;声的利用非常广泛,例如:人们利用声能传递 来清洗钟表等精 密机械。 2、通常说月球上一片“死寂” ,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是月球上 _,_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3、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2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 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

4、琴弦弹开 4、 “棒打衣服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 。是描述一位妇女在河边洗衣的句 歌谣。从物理知识的角度解释:在空气中,由于光传播的速度 声音 传播的速度,棒打衣服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 传入远处人耳时,看 到棒已举到空中了。 5、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可能是大雪后,行驶的车辆较少,噪声减小 B、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C、可能是大雪蓬松且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D、可能是大雪后气温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6、下列司机的行为,体现“减弱噪声,保护环境”理念的是( ) A、驾驶消声器已损坏的汽车 B、超车时,长时间按响高音喇叭 C、

5、驾车进入市区减速慢行,不鸣笛 D、深夜,开着重型卡车在居民小 区内行驶 7、某人对着山崖喊话,经 1.2 s 听到回声,则喊话人距山崖 _m。 8、水牛“哞哞”的叫声和蚊子“嗡嗡”的叫声相比较,_的叫 声音调高,_的叫声响度大。用小提琴和二胡同时演奏二泉映月 , 能分辨出琴声,是因为二者的_不同。 9、成语“掩耳盗铃”是在哪个过程中减弱噪声( ) A、声源处B、传播过程中 C、接收处 D、无法判断 10、有一种超声波牙刷,能发射一种超声波,这种超声波可以穿过牙齿 周围的液体引起强烈的振动,从而将牙齿上的污垢清除下来而不会损坏牙齿, 使用超声波是因为它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_。 11、声纳探伤就是人

6、们向待查工件发射一种超声波,经工件反射后接收, 经分析反射回来超声波的时间,就可以判断出工件的伤痕在什么位置,这是 利用了超声波具有极强的_能力。 12、有人注意到,蝙蝠即使在黑暗中飞翔,也不会碰到任何东西。为了 揭开这个迷,外科医生路易斯朱林做了一个实验:用蜡封住蝙蝠的耳朵, 让它在明亮的屋里飞翔,结果蝙蝠到处碰壁。1938 年前后,哈佛大学的物理 学教授皮尔斯把一个“声波探知器”放在蝙蝠前面,该仪器能把超声波转变 为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结果该仪器里传来了“啪哧,喀嚓 ” 的声音。以 上实验说明蝙蝠是利用 (填“眼睛”或“耳朵” )来“看”东西的。 除了蝙蝠,还有 (说出一种)也是利用超声波来

7、探测目标的位置的。 我们知道人耳是听不见超声波的,除了超声波,还有 人耳也听不 到。13、假如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为 0.1m/s,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 写出三种合理的情景。 例:上课时,看见老师觜动后,后排的同学 1min 长时间才能听见讲课内 容。 (1)3_; (2)_ 。 四、重点、考点分析四、重点、考点分析 例 1:如图,小白兔能分辨出门外不是自己的外婆主要 是依据声音的( ) A. 响度 B. 音色 C. 音调 D.频率 【思路分析】本题以童话故事为素材,考查学生对乐音 三要素的理解,寓教于乐,形式活泼。不同发声体发出 声音的音色不同,音色的影响因素与发声体本身有关。 音色是我

8、们分辨各种声音的重要特征,故 B 选项正确。 【解后反思】正确理解声音的三要素,明确决定音调、响度、音色的因 素是解题的关键。 例 2: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 1500m/s,从海面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的 时间为 4s,海深是多少? 【思路分析】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的时间为 4s,这实际是从水面到达 海底时间的 2 倍。 解:设海深为 S, S=1/2vt=1/21500m/s4s=3000m。五、中考演练五、中考演练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 缶面 产生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这壮观的场面由同步 卫星通过波传递到全国各地。 2、关于声现象,下

9、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 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 ,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 ,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3、共和国六十华诞献礼剧共和国摇篮在革命老区龙岩拍摄,剧中 扮演老一辈革命家的特型演员除了要模仿扮演对象的动作形态,还得模仿他 说话的 。 4、长途汽车经过长时间行驶后,驾驶员常常会下车,拿根铁棒敲打车轮, 凭借声音可以判断轮胎内的空气是否充足,这主要是因为敲击轮胎内空气不 足时发出声音的( ) A、响度较大 B、响度较小 C、音调较高 D、音调较低 5、古诗中有

10、“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钓鱼的 小儿面对路人的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这是因为他知道声音不仅能 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 中传播。 6、如图 19 所示,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 1m 长的线的蹭,把线的两 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让叉子撞到坚硬的 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撞击,金 属叉子 发声,声音主要通过4传递到人耳。 7、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你认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 “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 高 C、在校园内植树可减弱校外传来的噪声 D、超声波的频率很低,所以 人

11、听不到 8、李明同学发现,硬纸片在木梳上划得快时音调高,划得慢时音调低, 这表明。 9、下列四个句子:这首歌调子高,我唱不上去;引吭高歌;她是 唱高音的;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A B C D 10、某测量员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 1.00 s 第一次听到 回声,又经过 0.5 s 再一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离是利用了声波的 _,两峭壁间的距离为_m(声速为 340m/s) 。 11、当喇叭里响起“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时,小伟和小 明齐声说:“是韦唯在演唱。 ”他们的判断是根据声音的(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12、深夜

12、时,正在播放的电视机屏幕上通常会出现“夜深了,请你把音 量关小!”的字幕,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减弱噪 声;从乐音的角度分析,这是减小声音的 。 13、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 船在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飞船的爆炸声,接着看到了爆炸的火光,请你 指出这个场面中两个科学性错误: (1)_; (2)_。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回声2、音调 响度 音色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反思 人教版中学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教案 第二章 5主备教师杜云强 备课时间2014 年 2 月 日星期 使用教师:祁志会 汪海 光现象光现象 复习目标复习目标: 1、探究

13、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 3、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4、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5、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和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修 改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基础知识回顾,规律方法小结基础知识回顾,规律方法小结 1、光在_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演示课本 P49 的实验探究) 2、举出三个日常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1) ;(2) ; (3) ;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为_m/s,合 _km/s。 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_;反射光 线和入射光线_,反射角_入射角。 (演 示课本 P52 的实验探究) 5、光的反射有两种,一种是_反射,另一种是_反射, 它们都遵循光的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