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王争艳-儿童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640197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4.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王争艳-儿童情绪-社会性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8.王争艳-儿童情绪-社会性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8.王争艳-儿童情绪-社会性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8.王争艳-儿童情绪-社会性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8.王争艳-儿童情绪-社会性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王争艳-儿童情绪-社会性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王争艳-儿童情绪-社会性的发展(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情绪-社会性的发展本章结构气质及其发展基本情绪的发展依恋及其发展自我及性别角色的发展(自学)12第一节:基本情绪的发展3婴儿期的情绪发展婴儿期情绪的产生婴儿期情绪的表达幼儿期的情绪发展学龄期的情绪发展 (一)婴儿期的情绪发展:第一年内情绪表现具有先天遗传模式。 婴儿期情绪的表达怯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4个月的婴儿对陌生人也会笑,比对母亲笑得要少,但 是不害怕陌生人。他们对新奇的对象显示极大的兴趣 45个月时,婴儿注视陌生人的时间要多于注视熟悉 人的时间。 57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往往会出现一种严肃的 表情; 79个月时,婴儿见到陌生人感到苦恼。 7到12个月的婴儿会出现几种明显的害怕,

2、最典型的是 对陌生人的害怕。例如,当一个婴儿看到妈妈改换了 一套不熟悉的装束,或第一次听到录音机里传出陌生 人的声音时,他(她)可能会哭出来(二)幼儿期的情绪发展 个体的情绪情感在婴儿期已经获得很大的发展,但是到了 幼儿期后,情绪调节能力得到快速发展。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根据维果斯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社会起源论,儿童对情绪的调节 经历了一个由外部调节转化到内部自我调节的过程。 外部调节:新生儿和婴儿通过哭叫,引起成人的注意,以满足 其生理上的需要或消除有害的刺激,从而调整其消极情绪的影 响 个体差异情绪调节内部调节:1. 34岁的儿童采用口语表达的方式使用各种策略来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感到舒服

3、。2.当外部刺激引起不愉快的情绪时,可控制身体的感官,阻断刺激的输入。比如,听到夜里可怕的声音,儿童会把自己的耳 朵堵上。3.自我安慰。比如,在幼儿园里等待妈妈来接的时候,会对自 己说“妈妈很快就会来的”,以缓解焦虑的情绪。4.主动改变行动方向,躲避不愉快的刺激。比如,小朋友抢了 自己的玩具,他会说:“你真坏,我再不跟你玩了。”幼儿期的情绪调节特点 1. 情绪的内容不断丰富 儿童在2岁时已经初步表达复杂的情绪 ,如内疚、害 羞、妒忌和自豪感等;不仅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而 且可以用语言来交流情感体验,而不仅仅用面部表情 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2. 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强 3. 情绪更富有稳定性(三)

4、学龄期的情绪发展 1.自我意识情绪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自我识别到自我意识); 2.理解情绪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 儿童开始能概括地认识别人的心理特征,能更多地依据别 人的内部心理状态来理解情绪 3.儿童开始理解和运用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 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指情绪的表达应适合于当时的社会场合,满足社会习俗的要求 。当某种社会交往的场合“要求”他“高兴”的时候,学前儿童装不出来。所以,他往往以直接拒绝的方式不接受他不喜欢的礼物,儿童入学后才逐渐认识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 的意义和重要性 。“皇帝的新装的故事” 4.童年中期儿童能运用更有效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 如儿童考试因为粗心大意 成绩不理想而

5、闷闷不乐, 他想摆脱这种不愉快的情 绪,他可以“尽量不去再想 它”,即转移注意力,还会 对事情“重新解释”等第二节 气质及其发展气质的概念及其气质类型婴儿的气质发展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气质的概念 气质是指被认为有生物或基因基础的,具有跨情境性的, 决定个体注意和动作反应的,并在随后的社会互动和社会 机能中起着某种作用的个体特性。 McAdams把气质特质看作人格的基本倾向,反映的是在人类生命早期就出现的广泛的差异性和一致性 。 Saucier和Simonds将气质描述为人格特质发展的“生命早期 框架” Kagan和Fox把气质视为“儿童阶段出现的一组感觉,思维和行为的生理基础上的倾向,但不一定

6、出现在最开始的几 个月里,并且被各种各样的养育环境塑造成大量但数量仍 然有限的特质,这些特质构成了个体的人格的轮廓。” (一)传统的气质类型1.传统的四种类型说 这一学说是从古希腊开始逐渐传播并发展起来的,把人的气质 分为以下四种最基本的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 质。 2.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高级神经活动具有三种基本特性: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平衡 性和灵活性,其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 弱型抑郁型:敏感、畏缩、孤僻。 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反应快、易冲动、难约束。 强而不灵活型黏液质:安静、迟缓、有耐性。 强而灵活型多血质:活泼、灵活、好交际。 3.托马斯-切

7、斯三类型说 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 Thomas)、斯特拉切斯( Stella Chess)根据其确立的气质九维度标准,将婴儿的气质 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容易型。这类婴儿饮食、大小便、睡眠都很有规律;心境 、情绪比较愉快、积极;乐于探究新事物,在新事物与陌 生人面前表现出适度的紧张,对环境的变化容易适应。这 一类约占被试总数的40%。 困难型。活动没有节律,不容易预测和把握;对新环境反 应退缩,很难适应,对新的环境或陌生人很敏感,反应很 强烈,往往很紧张,如哭闹不止等。这一类约占被试总数 的10%。 迟缓型。其行为表现居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是慢性子的 人。这一类婴儿约占被试总

8、数的15%。 上述三种类型的婴儿只占了研究被试者的65%,另有35% 的婴儿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而后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去, 他们往往具有两种或三种气质的混合,应该属于中间型。 4.其他的气质类型 除上述三种关于婴儿气质类型的划分外,还有另一些划分 法。布雷泽尔顿(1969)将婴儿气质划分为三种:一般型 、活泼型和安静型。 巴斯(Buss,1984)根据其活动特性说把气质划分为四种 :活动型、情绪型、社交型、冲动型。 卡根(J.Kagan,1987)根据其抑制非抑制说,把气质划 分为两大类:抑制型和非抑制型。(二)婴儿的气质发展托马斯和切斯的工作激发了大量研究者去探索儿童天生的品质 对后期行为的长

9、期影响,并尝试形成这些品质的测量策略。然 而,最近对他们的维度也有人进行了修正,并概括了6个维度( Rothbart,2005):1. 积极情绪性(positive emotionality) 反映的是儿童表达积极情绪的倾向,包括社会互动中的微笑和 大笑以及快乐和兴奋。 2. 活动水平(activity level) 活动水平是大多数气质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托马斯和切 斯的研究中指在睡眠、进食、穿衣、游戏等过程中身体活动的 数量,主要以活跃时期与不活跃时期的比率为指标。 3. 恐惧/抑制(fear/ inhibition) 反映的是婴儿在面对压力或新情况(包括社会的和非社会 的)时退缩和表

10、达恐惧的倾向。在1岁的稍晚期或过了一 岁后,对新异或很强的刺激的恐惧程度可预测个体的恐惧 /抑制特质。 恐惧性抑制与趋近相抵抗,因此先前对新鲜物体或人作出 迅速反应的婴儿现在可能会趋近很慢或根本不趋近。 该特质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并与日后的移情、内疚和害 羞的发展有联系。 4. 生气/激惹性(Anger/Irritable distress) 包括紧张、愤怒以及对挫折和限制的较差的忍耐力。 该特质是托马斯和切斯的困难儿童类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新生儿的哭声越大,持续时间越短、且较为刺耳,那么在 儿童3个月大时母亲对其的评价就更可能是易怒或困难。 研究证据:如果新生儿对疼痛表现极度的悲伤,在

11、2个月 大时,他对疫苗注射也会表现出极难受(相关系数为0.4; 在6个月大时,该婴儿还会体验轻度痛苦(Kagan J,Fox N.A,2006)。5. 注意定向(attentional orienting) 以神经学科的发现为基础,Posner等人描述了三个可能与气质 有关的注意系统。不同婴儿对周围移动物体或声音进行注意的 速度和一致性并不相同。 后注意网络:专门负责将婴儿的注意力转向于感官刺激,包括 顶叶皮层、丘脑和上丘脑的一些部分。 前注意网络:包括前额皮质、前扣带回皮质和辅助运动区的一 些部分。这一网络更多地的是主动控制行为及抑制活动的分散 或对无关刺激的注意,也能帮助努力寻找特定的目标

12、。 警戒系统:对注意保持警惕的连续性起着中介作用。在右侧的 中前皮层比较重要,且和后注意网络一样。6. 主动控制(Effortful control,self-regulation) 主动控制定义为:“抑制一种主要反应,而执行一种亚主要反应 的能力”或者“实施注意的效率。” 作为执行注意的一部分,主动控制体现在有意识控制的思维和 感情,解决不同矛盾信息的冲突,纠正错误和计划新行动的活 动中。 当儿童需要适应尤其是当其不想这么做时,所具有的有意识地 控制注意力(注意的调节)和抑制(抑制的控制)或激活(激 活控制)行为的能力。 例如,当他们分心时有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不打扰别人安静坐 在教堂,这些都

13、是主动控制。这些能力构成了产生自我控制的 基础,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基石。在1岁稍晚时,主动控制开始发 展(Rothbart,2005)。不同名称的婴儿量表和不同的测量手段往往测量的是类似的结构许多心理学家对大量的气质问卷的测量进行因素结构分析,大致 产生了三个类似的更宽泛的维度,如Gartstein和Rothbart的三维度:热情洋溢/外向性:包括趋近、声音反应、高强度愉快)、微笑和大笑、活动水平和感知敏感性;消极情感:包括悲伤、挫折、恐惧以及低落的反应;定向/控制:包括低强度愉快、拥抱、定向的持续时间较少和较 难抚慰,以及较少的微笑和大笑次数(Rothbart M. & Bates, 2006

14、)。(三)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气质具有稳定性: 许多研究的结果支持这一观点,特别是2岁以后,对幼儿气质特征的测量与后期对其相同特征的测量有显著相关。 (Caspi&Silva,1995)发现被评为自控力较差的幼儿(如急躁、易怒、分心和冲动性强)在青春期表现出更多的行 为问题,他们在气质评定中,攻击性、冒险性、冲动性等 项目得分较高;与之对照,被评为抑制性的幼儿在18岁时做气质测定,则往往被评为小心谨慎的和克制的。气质具有可变性: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气质本身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早 期的行为会被整合到新的、更复杂的系统中;二是某些行为的含义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变化,而这些行为反 映了气质的特点

15、。如,早期活动水平较高的孩子,往往更容易 哭闹并不容易被安慰,但是随着年龄的发展,喜欢活动的孩子 变得更敏感,注意力更强一点;三是环境对气质也具有一定的塑造作用。即父母的抚养实践, 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儿童的气质发生重要的影响。1234第三节 依恋及其发展依恋对儿童以后心理发展的影响 父母对依恋形成的影响 依恋的测量与依恋类型依恋及其发展阶段依恋的概念研究起源: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ohnBowlby)对二战期间 许多失去母爱、在缺乏正常应答环境中成长的孤儿的研究。依恋是一种持久的人与人之间跨时空的情感联系( Ainsworth,1973),依恋对象是安全感的来源(这种安全感允许 幼儿的

16、自信地探索和熟练控制环境),有助于个体在困难和焦虑 情境中的自我调节。 (二)依恋的测量与依恋类型 1.陌生情境实验(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1969年Mary Ainsworth和她的同事首度提出了陌生情境法,通过这种方法,她将婴儿的依恋类型分为了三类。它适 用于评定12到18个月的儿童,后来经过修订,适用年龄扩展到两岁。情节参与者时间描述1母亲,婴儿,实验员1分钟 2母亲,婴儿3分钟 3母亲,婴儿,陌生人3分钟 4婴儿,陌生人3分钟 5母亲,婴儿3分钟6婴儿3分钟 7婴儿,陌生人3分钟 8母亲,婴儿3分钟 2.依恋的类型Mary Ainsworth根据婴儿在重聚情境中指向母亲的行为模式将母婴依恋分为三大类型和八个亚类。 A型,即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 :婴儿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