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食管异物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622405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5.1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管食管异物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气管食管异物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气管食管异物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气管食管异物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气管食管异物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管食管异物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管食管异物耳的应用解剖与生理(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管、支气管异物何俊讲师目的要求1.熟悉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预防。2.掌握其诊断和处理原则。讲课时数 0.5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气管、支气管异物有内源性及外源性两类。 通常所指的气管、支气管异物属外源性异物 。是本科常见急症之一。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3岁以下最多,可占 60-70,偶发于成人。病理异物进入气管、支气管后,所引起的病理反 应与异物的性质、大小、形状、停留时间和 有无感染等密切相关。1、异物的性质 植物类异物反应较重,金属类异物反应 较轻。病理2)异物的大小和形态及停留的时间不同,不 仅影响落入气管的部位和对黏膜的刺激程度 ,还影响管腔的阻塞程度,引起不同的病

2、理 改变。病理1)不完全性阻塞 远端肺叶出现肺水肿 。2)完全性阻塞阻 塞性肺不张并发支 气管肺炎或肺脓肿临床表现(1)异物进入期:剧烈呛咳及憋气,甚至 窒息。(2)安静期:无症状或仅有轻微咳嗽及喘 鸣。(3)刺激与炎症期:咳喘,痰多。(4)并发症期:发热、咳嗽、咳浓痰、呼 吸困难;心力衰竭;肺不张、肺气肿;气胸 、纵膈或皮下气肿。临床表现1、气管异物:异物进入气管,刺激黏膜引 起剧烈呛咳及反射性喉痉挛出现憋气、面色 青紫等。2、支气管异物:早期症状与气管异物相似 。异物进入支气管后,停留在支气管内,刺 激减少,咳嗽减轻。但若为植物性异物,可 引起咳嗽、痰多、喘鸣及发热等全身症状。 若为双侧可

3、出现呼吸困难。诊断1、病史 异物吸入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2、体格检查 全身检查要注意有无呼吸困 难及心力衰竭情况。3、X线检查 金属等不透光异物可一目了然 。可透光异物以下4点有参考意义:1)纵 膈摆动;2)肺气肿;3)肺不张;4)肺部 感染。诊断4、CT诊断5、支气管镜检查 是气管、支气管异物确 定诊断的最可靠方法。治疗取出异物是唯一的方法。及时诊断,尽早取出。治疗并发症。预防呼吸道异物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的疾病。1、避免给2岁以下儿童吃花生、瓜子等和 能放入口、鼻内的食物。2、进食时不要嬉笑、打闹。3、教育儿童不要口含物玩耍。4、加强对昏迷及全麻患者的护理。食道异物目的要求1.了解本病的病因

4、。2.熟悉其临床表现、诊断、并发症及其严重 后果、防治原则。讲课时数 0.5学时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病因食道异物的发生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 精神状态及食道疾病等诸多因素有关。多见 于老人和儿童。异物种类众多,以动物性最常见;其次是金 属类;此外还有植物类和化学合成类等。异物停留部位,最常见嵌于食道入口处,其 次为食道中段第二狭窄处,发生于下段者少 见。临床表现1、吞咽困难2、吞咽疼痛3、呼吸症状诊断1、详细的询问病史 2、间接喉镜检查3、影像学检查4、食道镜检查并发症1、食管穿孔或损伤性食管炎2、颈部皮下气肿或纵隔气肿3、食管周围炎及颈间隙感染或纵膈炎4、大血管破溃5、气管

5、食管瘘治疗1、及时取出异物2、一般治疗3、出现食道周围脓肿或咽后脓肿,应行颈 侧切开引流。预防1、进食不宜过于匆忙,以防勿咽。2、老年人有义齿时,进食时要当心。全麻 或昏迷的患者,如有义齿要及时取下。3、纠正儿童不要有口含东西玩耍的习惯。4、误咽异物后,切忌强行吞咽东西企图将 异物推下,以免加重损伤。耳的应用解剖及生理学目的要求1.了解耳廓、外耳道的特点。2.熟悉鼓膜的构造、形态、分部及正常标志。3.熟悉鼓室之分部、各壁的重要结构与毗邻关系,了解 鼓室内容物。4.了解鼓室、乳突、面神经的部位及其毗邻关系。5.熟悉咽鼓管之起止、构成、成人与婴幼儿咽鼓管的差 异。6.了解内耳的分部,熟悉内耳听觉与

6、平衡器官的位置与 结构。7.熟悉耳的各部的主要功能。8.熟悉咽鼓管的生理功能。9.了解声音在耳内的传播途径及有关的听力学知识。10.了解内耳在维持机体平衡中的重要作用。讲课时数 1学时耳的整体剖视图外 耳 :耳廓(auricle)外 耳 :外耳道 External auditory meatus起自耳甲底,内至鼓膜:成 人2.53.5 CM;骨部2/3,软骨部1/3;婴幼儿牵拉方向不同;皮肤薄,粘连紧,炎症时痛 甚;耵聍腺、毛囊、皮脂腺;骨部皮肤无毛囊,不长疖;耳道峡部,易嵌顿异物;前:颞颌关节,后:乳突腔 。中耳 middle ear声阻抗匹配传导、放大声波 鼓室 tympanic cavi

7、ty 鼓窦ympanic antrum 乳突 mastoid rocess 咽鼓管 pharyngotympanic tube中耳 middle ear鼓膜穿刺的位置及依据? 鼓室 鼓膜-内耳外侧壁 之间的空腔 上、中、下3部 6个壁 内有听骨、韧带 、肌肉中耳 middle ear 鼓膜穿刺的位置及依据? 鼓室 上下径15mm 前后径13mm容 积12ml 上鼓室 内外径6mm. 中鼓室 内外径2mm. 下鼓室 内外径4mm.中耳 middle ear 鼓膜穿的位置及依据? 鼓室 外壁: 鼓膜、上鼓室外侧壁 内壁(内耳外壁):鼓岬,前庭窗,蜗窗,匙突,面N管水平段 前壁:鼓膜张肌半管口、咽鼓

8、管鼓口、颈内动脉管 顶壁:鼓室盖、鼓窦盖、岩鳞裂、 2颅中窝 底壁:颈静脉球、颈内动脉管 后壁(乳突前壁):面N管垂直段、外半规管凸、锥隆起、鼓窦入口中 耳:鼓室(Tympanic cavity) 六壁中耳 middle ear 鼓室 鼓膜圆 椭圆 高9mm 宽8mm 厚度 0.1mm 三层45 角角镫骨肌鼓膜镫骨鼓索锤骨砧骨 上鼓室面神经鼓膜张肌咽鼓管鼓索鼓窦入口鼓窦乳突气房外半规管凸前庭窗 vestibular window 3.2mm2鼓岬promontory蜗窗cochlear window 2mm2面神经管垂直段内壁(内耳外壁):面神经管凸(水平段)匙突 cochleariform

9、process颈内动脉管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anal 前壁 咽鼓管鼓口 ostium tympanicum tubae auditivae鼓膜张肌半管口 semicanalis orifice tensoris tympani鼓窦鼓窦入口aditus of antrum乳突气房上鼓室鼓窦盖乳突最大气房.通上鼓室 .鼓窦:颈内动脉管鼓窦盖鼓室盖底壁:颈静脉球顶壁: 鼓室盖-2颅中窝.岩鳞裂.鼓索神经 镫骨肌颈静脉球内耳中耳 middle ear鼓室-内容物 听骨:锤骨、砧骨、镫骨 肌肉:鼓膜张肌镫骨肌 神经:鼓索神经锤骨malleus镫骨stapes砧骨incus

10、听骨链 ossicula chain中耳 middle ear锤骨、砧骨、镫骨组成听骨链中耳 middle ear为什么小儿容易患中耳炎? 咽鼓管 长35 鼓口比咽口高2025 骨部(外1/3):开放状态 软骨部(内2/3)闭合状态 峡部:长2mm内径1mm 鼓室内外压平衡、引流 鼓室和鼻咽部的通道 小儿:短,平,宽,直。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分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混合型气化过程始于鼓窦,2-6岁完成 .Pneumatic typeDiploetic typeSclerotic type乳突:面神经乳 突 气 房鼓膜锤骨柄汽化型乳突标本颈静脉窝内耳(迷路):Inner ear (labyrint

11、h) 埋藏于颞骨岩部,复杂而精细 解剖和功能 前庭 半规管 耳蜗 组织学 膜迷路 骨迷路内耳(迷路):Inner ear (labyrinth) 内耳(迷路):Inner ear (labyrinth)内耳(迷路):Inner ear (labyrinth) 解剖和功能 前庭最膨大 ,椭圆形 653mm3 椭圆囊和球囊前下:椭圆形孔-耳蜗前庭阶 后上:五孔-骨半规管外壁:前庭窗和蜗窗。内耳(迷路):Inner ear (labyrinth) 解剖和功能 耳蜗:前部似蜗牛壳高5mm 底9mm 旋绕2.52.75周底周相当鼓岬后下方有蜗窗。内耳(迷路):Inner ear (labyrinth)

12、解剖和功能 耳蜗Cochlea 内部结构(三个管)前庭阶与鼓阶在蜗孔相通不相通内耳(迷路):Inner ear (labyrinth) 内耳(迷路):Inner ear (labyrinth) 骨迷路内:三个膜半规管(五孔)-椭圆囊相通 由相连通的膜管和膜囊组成 密闭内淋巴系统(听觉与位觉感受器)椭圆囊、球囊(斑) 直线加速膜 半 规 管(壶腹嵴) 角加速膜 蜗 管(螺旋器) 传音、感音内耳(迷路):Inner ear (labyrinth) 前庭阶与鼓阶在蜗孔相通内耳(迷路):Inner ear (labyrinth) 埋藏于颞骨岩部,复杂而精细 血管迷路动脉来自:小脑前下动脉(或)基底动脉

13、、椎动脉耳的生理 听觉空气传导空气传导即气导(air conduction): 以鼓膜、 听骨链的传音、增压、阻抗匹配为基础;骨传导即骨导(bone conduction): 声波经颅 骨传入内耳。有以下3种方式: 移动式骨导(translatory mode of bone conduction); 压缩式骨导(compressional mode of bone conduction); 骨鼓径路骨导:上述2种情况下,颅骨的振动 或变形经鼓膜、听骨链传导至内耳。是骨、气导 的混合传导形式。 听觉生理小结耳的生理 听觉概述 外耳:收集声波 中耳 鼓膜和听骨链:增强声压 咽鼓管:中耳内外压平衡

14、 内耳: 耳蜗:传音、感音 前庭:平衡鼓膜和听骨链:增强声压 声能由空气水,反射损失99.9 声波-内耳淋巴能量30dB 增强声压功能由中耳完成咽鼓管 维持中耳内外压力平衡 引流 防声 防逆行感染耳的生理 听觉 外耳 中耳 内耳耳的生理 听觉 外耳 中耳 内耳耳的生理 听觉 外耳 中耳 内耳l 传音: 淋巴液基底膜l 感音:螺旋器(基底膜与盖膜剪切运动刺激纤毛毛细胞兴奋一机械能变电能神经冲动)基底膜蜗底:窄(0.04mm)、硬,高频蜗顶:宽(0.5mm)、软, 低频l 编码:螺旋器精细的频率分析.双向换能.耳声发射来自外毛细胞释能活动,增强基底膜反应,提高频率分辨率和听敏度.耳的生理 听觉 外

15、耳 中耳 内耳 耳蜗 前庭 机体维持平衡的三要素: 前庭系统。最重要; 视觉系统; 本体感觉系统。以上三要素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维持体位平 衡的功能。只要有2个功能正常,就能维持 机体在日常活动中的平衡;若有2个功能障 碍,就会出现平衡困难。 内耳:前庭生理前庭感受器 壶腹嵴:每个半规管一个,位于壶腹中,感受 角加速度。 囊斑:球囊斑、椭圆囊斑,位于球囊和椭圆囊 中,有特征性的耳石结构(碳酸钙结晶),故又 叫“耳石膜”。囊斑感受直线加速度。前庭神经节 为第一级神经元,位于内听道底。轴突至延髓和 脑桥的前庭神经核,由此发出复杂的联系。内耳:前庭感受器与平衡觉原理1、前庭与小脑的联系,可调节肌肉张力以 维持身体平衡。2、前庭与眼外肌运动核及锥体外系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