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作用导论 第二章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48616650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PT 页数:183 大小:3.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催化作用导论 第二章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83页
催化作用导论 第二章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83页
催化作用导论 第二章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83页
催化作用导论 第二章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83页
催化作用导论 第二章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催化作用导论 第二章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催化作用导论 第二章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1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催 化 作 用 导 论第二章 多相催化反应过程1 固体催化剂 一、固体催化剂 的组成:活性组分、 助催化剂(促进剂)和载体通常,一个多组分 的催化剂,其表达方法是这样的:如:加氢脱硫催化 剂 Co-Mo / Al2O3 主催化剂 助催化剂 载体1、活性组分:也称主催化剂。是催化剂中起催化作用的主要组分,没有 它就不存在催化作用。有时是单一 物质,例如合成氨催化剂中的Fe;SO2氧化制SO3催化 剂中的V2O5等。有时是多种物质组成而成,如丙稀氨 氧化制丙稀腈用的钼铋催化剂,就是MoO和BiO组成的。在寻找和设计某反应的催化剂时,首要步骤就是选择活性组分(催化剂的主要成分/主催化剂)。虽然目前催

2、化科学的发展水平,已进入分子水平的设计,也有一些理论知识可作选择时参考,但总体上仍然是经验的,因此有人把它称为“技艺”。 2、助催化剂:也称 助剂或促进剂。是催化剂中占量较少的物质。通常助 催化剂本身是没有催化活性的。即使有也很小,但加 入后可大大提高主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寿命。不同的主催化 剂,其适宜的助催化剂也是不同的。而且助催化剂的 添加量往往有一个最佳值。例如:氨合成催化剂的主 催化剂是Fe,但是纯Fe的寿命非常短,根本无法工业 化。后经反复实验,人们发现加入Al2O3和K2O后,不 仅其催化活性大为提高,而且其使用寿命也延长到几 年。这是因为助催化剂Al2O3和K2O的加入,改变了

3、Fe 催化剂的内部结构和电子特性。这个例子可 以说明,助催化剂在催化剂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助催化剂可以元素状态加入,也可以化合状态加入,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助催化剂协同作用。助催化剂的选择和研究是催化领域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属保密内容。在文献中通常不公开。助催化剂按作用机理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结构型:主要作 用是提高活性组分的分散性和热稳定性。即通过加入 助催化剂,使活性组分的晶粒隔开,防止烧结。如氨 合成催化剂中的Al2O3。2)电子型:其作用 是改变主催化剂的电子结构,促进催化活性、选择性 。如氨合成催化剂中的K2O。K2O是电子授体,加入 后可将电子传给Fe,使Fe原子的

4、电子密度增加,从而 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另外,助催 化剂也可以是促进载体功能的。如:SiO2或ZrO2加入 Al2O3载体中,可以防止Al2O3载体(活性载体)在高 温下(700)发生相变,转化成Al2O3(惰性载体 )。3)晶格缺陷助催化 剂:使活性物质晶面的原子排列无序化,通过增大晶 格缺陷浓度提高活性。 2)和3)又 合称调变性助催化剂,因为其“助催”的本质近于化 学方面;而结构性助催化剂的“助催”本质更偏于物 理方面。4)扩散助催化剂: 用于工业生产的固定床催化剂,通常都加工成球状或 柱状。这样,催化剂的有效利用率将显著下降。为了 增大催化剂体相中的孔,使细孔内的扩散过程不致成 为速度

5、控制步骤,往往加入一些在焙烧时可以分解的 有机物或硝酸盐,使催化剂保持一定孔隙率。 3、载体:是担载活 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的组分。换句话说,是催化活性组 分的分散剂、粘合物或支撑物,是负载活性组分的骨 架。将活性组分、 助催化剂负载于载体上所得到的催化剂称为负载型催 化剂。 载体的主要作 用是赋予催化剂以基本的物理结构和性能。如孔结构 、比表面、宏观外形、机械强度等。同时,对主催化 剂和助催化剂起到分散的作用。尤其是对贵金属催化 剂,用载体负载后可大大减少主催化剂的用量,降低 催化剂成本,又可提高其活性 。载体的种类很 多,如Al2O3,SiO2,MgO,硅藻土,石棉等等。可 以是天然的,也可以

6、是人工合成的。载体的存在, 往往对催化剂的宏观物理结构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一 般地,我们可将载体分为低比表面、中等比表面及高 比表面三类。其中,中等者,以150m2/g或1 100m2/g界定其上下限。 载体的功能:1)提供有效的 表面和适宜的孔结构。催化剂的活性表面和 孔结构对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影响很大,但有的活 性组分本身不具备这种条件。所以通过将活性组分用 各种方法负载于载体上,来使催化剂获得大的活性表 面和适宜的孔结构。例:金属Ni、Ag等。因此,载体 的比表面一般都较大,且多为高熔点物质,具有热稳 定性。2)增强催化剂 的机械强度。使催化剂具有一定的形状,以防 止由于催化剂粉化造成停

7、车。选择时要考虑载体的耐 压、耐磨、抗冲强度(根据不同的反应体) 。3)改善催化剂 的传导性。若载体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则可将 反应放出的热迅速传递出去,以防止局部过热而造成 催化剂的烧结和失活。例如用Cu 作催化剂,一般情 况下200就会因熔化和烧结而失活。但选用Al2O3 做 载体后,在250下仍维持活性而不烧结,从而延长了 寿命。4)减少活性组 分的含量。使用载体,可使活性组分高度分散 ,从而减少活性组分的用量。这对活性组分是贵金属 的催化剂尤为重要,可以大大节约成本。例如:使 SO2 转化的V2O5 催化剂,载于硅藻土上,少量V2O5 即 可起同样作用,尤其对贵金属。 5)载体提供附 加

8、的活性中心。因为载体表面可能会同时存在 多种不同种类的活性位,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性位 相邻时,就可能使反应向有利的方向进行。6)活性组分与 载体之间的溢流现象(Spillover)和强相互作 用(SMSI:Strong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溢流现象指 固体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经吸附产生一种离子的或 自由基的活性物种,它们迁移到别的活性中心处的现 象。 它们可以化学吸附诱导出新的活性或进行某种 化学反应。 1983年,第一届 溢流国际学术研讨会(ICSPI)对溢流作了明确的定义,即溢 流涉及在第一相上吸附或产生的活性物种,迁移到在相同条件 下不可能吸附或产生该活

9、性物种的另一相表面上的过程。例如 ,最常见及最重要的氢物种,首先在金属表面解离成原子态的 氢,然后迁移到金属氧化物、活性炭和其它固体表面上,并与 氢的接受体(acceptor)形成新的键。当然,溢流物种并非都 要发生解离,部分解离或不解离的物种也可以发生溢流。一些早期的研究 发现,如1965年,Carter等发现,在金属表面上产生的溢流氢 物种能加速载体(如Al2O3)表面上羟基(OH)的同位素交 换。1975年, Asaoka等发现,在重整和催化裂解反应中,溢流 的氢物种可以连续不断地清除催化剂表面结炭物种的前驱物, 从而抑制结炭,延长催化剂的寿命。 整 个过程及其伴随的能量变化如下:双原子

10、分子在第一相发生化学吸附并活化 (在第一相表面上的化学吸附是一个放热 过程),吸附的物种在表面上迁移到与第 二相的接触界面,而原先的双原子分子不 可能在第二相上吸附(这个表面迁移过程 只需较小的活化能。 通常,吸附物种在 表面化学组成一致的表面上迁移称为表面 扩散。);溢流的物种在第二相的表面上 扩散(在两个表面间的界面溢流需要发生 与原先吸附表面化学键的断裂 和 与接受 体表面形成新的化学键 这样一个过程。 一般来说,这是一个吸热过程。因此,这 一过程必须为吸附物种熵值的增加所驱动 。当然,溢流物种也可以与接受体形成强 的化学键而使这一过程成为一个放热过程 。同样,在接受体表面上的扩散也只需

11、较 低的活化能)。 表面移动是因为 与类似的邻近原子形成了共价键。这种吸附物种与表面间的价 键交换,使得吸附物种能够抵达活化表面与接受体表面的界面 。溢流不仅可以在金属与氧化物之间,也可以在金属与金属之 间,或氧化物与氧化物之间发生。溢流并非只局限于 发生在与活化表面最邻近的另一表面上,也可以扩展到与接受体相接触的 其它表面。如下图所示: 一个双原子分子首先吸附在一个金属表面(黑色区域),该 活化的物种溢流到载体表面上 (白球),然后扩散到与其它 表面的接触界面(黑球),在 其它表面上的二次溢流也是可以发生的。 强相互作用 是金属与载体间的强相互作用。目前,这方面的 研究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12、4、共催化剂:能和主 催化剂同时起催化作用的组分。也就是说,如果在某一反应的 催化剂中,含有两种单独存在时都具有催化活性的物质,但各 自的催化活性大小不同,则活性大的为主催化剂,活性小的为 共催化剂。 例如, 脱氢 催化剂Cr2O3Al2O3中,单独的Cr2O3就有较好的活性,而单独 的Al2O3活性则很小。因此,Cr2O3是主催化剂,Al2O3是共催化 剂。 但在 MoO3Al2O3型脱氢催化剂中,单独的MoO3和Al2O3都只有很 小的活性,但把两者组合起来,却可制成活性很高的催化剂, 所以MoO3和Al2O3互为共催化剂。石油裂解用SiO2Al2O3固体 酸催化剂具有与此类似的性质。 合

13、成氨铁系催化剂,单独使 用主催化剂,已成功工业化 数十年,近年的研究证明, 使用MoFe合金或许更好( 见右图)。合金中Mo含量在 80%时,其活性比单纯Fe或 Mo都高。这里,Mo就成了 主催化剂,而Fe反而成了共催化剂。 MoFe合金组成与活性关系图5、其它:催化剂除 以上几种主要组成外,有时还要添加抑制剂、稳定剂 等组分。v抑制剂的作用与助催 化剂的作用正好相反,少量添加能使主催化剂的催化 性能适当降低,甚至大幅度下降。一般来说,在催化 剂配方中加入抑制剂,是为了使催化剂的各种性能达 到均衡,以实现整体的优化。例如,过高的活性会导 致副反应加剧,选择性下降。v稳定剂的作用与载体 相似,也

14、是某些催化剂中的常见组分,不过稳定剂的 用量要比载体少得多。如氧化铝、氧化镁等难还原的 耐火氧化物,常作为易烧结催化组分的细分散态的稳 定剂。二、催化剂的活 化:由催化剂厂 购买的催化剂,通常是不具备催化活性的。在装入反 应器后,必须先进行活化,也就是催化剂使用说明书 中规定的开工程序,实际上也就是活化过程。活化方法由催 化剂的不同性质而不同。通常,金属氧化物有两种活 化情况。1、还原活化:如:氨 合成催化剂出厂时是Fe2O3+FeO,而起催化活性的是Fe,因此 在使用前需通H2还原。再比如:水煤气 变换用的是铁系催化剂,其前驱态是Fe2O3,而活性态是Fe3O4 ,也需还原活化。而 硫化物催

15、化 剂的前驱态多为氧化物,需先进行还原硫化,才能使其转化为 活性态。2、氧化活化:如:萘 氧化为邻苯二甲酸酐的钒催化剂,出厂时为V2O4,而活性态为 V2O5,因此需通空气将V2O4氧化为V2O5后,才可进行催化生 产。 而固体酸催化剂 的前驱态常含有大量结合水。需先行脱水,才能产生酸活性位 ,具有催化效力。具体的活化过程在催 化剂的使用说明书中有(操作手册)。三、催化剂的失活由于催化剂参 与了反应的中间过程,因此在催化剂表面上发生的或 进行的任一过程,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表面的物 化结构和性质,从而最终导致活性结构被破坏或活性 丧失,这时称催化剂失活。v常见的催化剂失活原 因有:1、中毒:

16、即原料气 中有没有净化干净的机械 / 化学杂质,如:油污、灰 尘 / 硫化物、砷化物等等,这些杂质占据催化剂的活 性位,从而使催化剂失活。2、热不稳定性:1)由 于化学吸附 / 表面反应过程中放热,使得催化剂中的活性组 分聚结、或者烧结,导致有效的反应表面大幅度下降,而使催 化剂失活。2)由 于热效应,使得活性组分挥发,或引起相变等,从而导致催化 剂失活。 3、积炭:催化剂在使用 过程中,逐渐在表面上沉积了一层炭质化合物,减少了有效比 表面积,引起催化剂失活。 4、机械不稳定性:由于 气流的冲击、上层催化剂的重压(尤其是固定床反应器)以及 热冲击下,强度不高的催化剂易粉碎,从而堵塞反应气流的通 道,造成停车。 5、比如:在氧化还原 反应中,当反应物中氧化剂与还原剂配比不合适,造成催化剂 氧化过度或还原过度,使得原来设计的活性位不存在,而使催 化剂失活。v催化剂失活后,需进行 再生处理或更换处理。 四、催化剂的表 征五、工业催化过 程催化过程是在 催化反应器中实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