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防治_游仙区农业局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48615973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麦病虫害防治_游仙区农业局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_游仙区农业局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_游仙区农业局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_游仙区农业局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小麦病虫害防治_游仙区农业局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麦病虫害防治_游仙区农业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病虫害防治_游仙区农业局(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麦病虫害防治阳茂华 (游仙区农业局植保植检站)一、小麦条锈病条锈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 穗部。夏孢子堆鲜黄色,最小,狭长至长椭圆形 ,成株期呈虚线状并与叶脉平行排列,幼苗期以 入侵点为中心,呈同心轮状排列。 条锈病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秋苗感染、越冬及春季 流行四个环节。(1)越夏:越夏是条锈病周年循环的关键。条锈菌喜 凉不耐热,其越夏的温度界限为2022。在有发病麦 株存在的前提下,凡夏季最热月(78月份间)旬平均温 度在20以下的地区,条锈病菌就能顺利越夏。我国条 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地区包括甘肃的陇南、陇东,青海的 东部,四川的西北部等。绵阳与川西北、陇南为主的小 麦条锈菌越夏

2、基地毗邻,使得近年来绵阳成为四川省盆 地发病最早(11月中下旬)、面积最大的地方。 (2)秋苗感染:秋季,随着越夏区小麦收割 ,越夏菌源随气流远程传播至平坝冬麦区, 引起秋苗感染。秋苗发病后,如当地秋雨较 多或经常结露,病菌尚可繁殖23代,病菌 群体增大,病情有所发展,可由零星发病发 展成为大小不等的发病中心,甚至成为病情 较重较多的发病基地。(3)越冬:当旬平均温度下降到2以下 后,病菌进入越冬阶段。病菌主要以侵 入后未及发病的潜育菌丝状态在麦叶组 织内休止越冬。在大部分冬麦区,虽然 冬季严寒使人侵的条锈病菌停止扩展, 但只要受侵组织不被冻死,病菌便可安 全越冬。条锈病菌越冬的低温界限为最

3、冷月平均气温-6-7,低于这个温度 ,病菌就不能越冬。(4)春季流行: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 丝体复苏,旬平均温度上升到5时,开始产 孢,持续20多天。产生的夏孢子经气流传播到 周围返青后的新生叶片上,引起多次再侵染, 引起春季流行。决定春季流行的关键因素是越冬菌量和春季降 雨量。越冬菌量大,春季降雨量多,容易引起 条锈病流行。发病适温9-16,气温20以上 田间发病受到抑制。在9-14最适条件下,只 需5-10天病叶增长率为42.66-121.56。 防治方法 采用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及栽培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淘汰感病老品种。选择相对抗性较强的新品种,在同一地区要尽量

4、避免单一种植同一品种(品系)。在适播期内适度迟播,推迟条锈病始发病期,增强秋苗抗病能力。绵阳市小麦最佳适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加强田间栽培管理,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逆力,减轻病虫发生程度。一是做好麦田化学除草,降低田间湿度;二是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要适当增施磷钾肥,使麦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减轻条锈病的危害:三是合理灌溉,雨后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后期发病重的需适当灌水,减少产量损失。 2、坚持药剂拌种 小麦药剂拌种,不但可以推 迟条锈病的发生期,减轻发病程度,而且可以压 低秋苗越冬菌源基数,减少被感染的机率,有效 控制春前条锈病流行,同时,药剂拌种对白粉病 也有较好

5、的抑制作用。具体方法是: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与种子按3的比例(即100克三唑酮拌66市斤种 子)拌和均匀,再用塑料袋密闭半小时即可播种。 但需注意的是,三唑酮药剂拌种只能干拌,不能 湿拌,否则会影响发芽率。 3、冬前对发病田普治,冬后早治在冬前病菌侵染初期,在小麦条锈病的常发、重发 区进行冬前普治是控制小麦条锈病早期流行的关键措 施。冬后早治:凡条锈病田间病叶率达到2%3%时, 就要立即喷药防治,突出“早”字,封锁中心病团,防 止锈病蔓延流行,暴发成灾。这是提高田间防治效果 的关键所在。亩用15%三唑酮100克或25%丙环唑30- 50毫升喷雾。经过调查,凡在发病初期开始施药,隔

6、 715天再施12次药剂防治的,即使在重病区都能 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而在发生程度较重后再施药防 治的田块,即使连续施药3次,效果仍不理想。(一)症状识别初在叶片表面产生白色粉状霉点,后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或长椭圆形的粉状霉斑。严重时互相联合,霉层覆盖叶片的大部或全部,粉状霉层也由白色转变成灰白色至淡褐色,其内散生许多黑色球状小颗粒(闭囊壳)。霉层下的寄主组织,初期通常无明显变化,后期出现褪绿黄斑,严重时叶片逐渐变褐枯死。叶鞘、茎秆上的症状与叶片相似。颖壳受害,往往引起小穗早枯,籽粒不充实或空瘪。二、小麦白粉病 (1)环境: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

7、害流行。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湿度较大,则有利于病菌越冬 。雨日、雨量过多,可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从而减缓病害发生。(2)栽培:偏施氮肥,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易发病。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多施堆肥 或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及时浇 水抗旱,雨后要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自生麦苗越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 秋苗菌源。2.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0.03%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 剂拌种。田间病叶率达10%以上时喷25%三唑酮可湿性 粉剂 1 000倍液大田喷雾,或40%氟硅唑8 000倍液

8、,或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 性粉剂 1 000倍液。隔710天喷1次,连续12次。 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可受害,主要为害植株基部的叶鞘 和茎秆。苗期侵染,先在叶鞘上出现淡褐色小斑点,后渐 蔓及全叶鞘,出现中部灰色、边缘褐色的典型椭圆形病斑 ,叶片渐呈暗绿色水渍状,后失水枯黄,严重者全株枯死 。 拔节后,基部叶鞘上出现椭圆形水渍状小斑扩大后形成 中部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斑纹,有时相互连成典型 的花秆症状。茎秆受害,先出现浅褐色短条斑,并逐渐扩 展成边缘褐色、中央灰色的梭形大斑,病部常纵裂。有些 虽能抽穗,但常不结实,成为“枯白穗”,或结实粒减少、 籽粒

9、秕瘦。天气潮湿时,病部表面附生白色蛛丝状稀疏菌 丝和褐色小菌核。三、小麦纹枯病 (一)症状识别(三)发生规律 (1)越冬:病原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或附着在病株残体上越夏和越冬,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2)传播:未经腐熟的带有病残体和病土的有机肥也可传播病害。(3)侵染:小麦播种后即可受侵染。在整个小麦生长季节,病害在田间的发生和消长出现冬前和春天小麦拔节至孕穗期两个明显的发病高峰。小麦播种萌发后,幼苗地下部的幼根、幼芽即可受病菌侵染与为害。随着气温变化,病害发生发展大致可分为冬前发生期、返青上升期、拔节后盛发期和抽穗后稳定期四个阶段。 影响因素 :(1)寄主抗性:小麦品种间对纹枯病的抗性有

10、明显差异。(2)环境: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日均温度关系密切。当日 均温度在10以下时,病害发展缓慢;日均温度超过 15,病情上升;2025则迅速发展,病株率和病害 严重度都急剧上升;当气温达30左右时,病害发展基 本停止。春季多雨潮湿的天气,有利于病菌的发生和发 展。(3)栽培:冬麦播种过早,密度过大,偏施氮肥,麦 苗生长过旺,发病重。常年连作、麦田草害严重、土壤或田间湿度过大,发 病重。施用带病残株而未经腐熟的粪肥等,也有利于发病。 (四)防治方法小麦纹枯病的防治策略,应以农业栽培防病措施为基础,重点抓好药剂种子处理,重病田早春辅以药剂喷雾防治。(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适期播种,避免

11、过早播种,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根据土地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种量,避免播种量过大,苗过密,从而 降低田间湿度。加强田间排灌水系统的建设,勤中耕除草,降低田间湿度。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钾肥,特别是重病田要适当增施钾肥,增强麦株的抗病能力。带有病残株的粪肥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2)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 ,或0.1%的2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或0.1% 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麦苗返青期用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 300 倍液,或5%井冈霉素AS 500倍液,或50% 甲基恶霉灵300倍液,向麦株下方病部喷雾。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形成苗

12、腐、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发生最 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在扬花后610天出现症 状,发病盛期通常在乳熟期到糊熟期,黄熟 后基本停止。最初在个别小穗的基部或颖壳 上出现水渍状褐色斑,后逐渐扩展使整个小 穗枯黄,且在小穗间上下蔓延。田间湿度高 时,颖壳缝隙处和小穗基部会产生粉红色胶 质霉层(分生孢子座及分生孢子)。后期病 部可以出现蓝黑色小颗粒(子囊壳)。受害 籽粒皱缩、变小,表面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层 。四、小麦赤霉病(三)发生规律小麦赤霉病菌腐生能力强,可以在多种植物残体上越夏、越冬,病害初侵染来源主要是越冬后在各种残体上产生的子 囊孢子。通常在小麦抽穗前后形成子囊孢子的数量最大,子囊 孢子借风

13、雨传播,落到正在开花的麦穗上后,主要从花药侵入 ,也可直接从颖片内侧壁侵入。穗腐发生后,病部产生的大量 分生孢子可引起再侵染。由于病菌的侵染多集中于扬花期,因 此在生育期较一致时分生孢子的再侵染作用不大。但在熟期早 迟相差较大时,早发病麦穗上的分生孢子便可侵染迟成熟的小 麦。 足够的菌源量是病害流行的前提,而气候条件尤其是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雨日、雨量和相对湿度等是决定病害能否流行的重要因素。赤霉病发病 最适温度为2428,最适相对湿度为80%100%。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如果阴雨连绵,潮湿多雾,天气闷热,极易造成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另外,施氮肥过多,植株贪青徒长,田间郁蔽,种子混杂等也有利于发病。

14、 防治小麦赤霉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保穗为关健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加强管理,开沟排水,合理施肥,促进麦株健壮生长。 2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的重点是施药保穗,小麦齐穗期至盛花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通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 为扬花初期,即扬花率10%左右。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多菌灵胶悬剂、12.5%治萎灵(水杨酸多菌灵)、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福美双合剂,兑水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四)防治方法一、麦蚜麦蚜属同翅目蚜科。麦蚜以成、若蚜群集刺吸麦 株叶片、茎秆和嫩穗的汁液,影响小麦的正常发 育,麦叶被害处出现黄

15、斑,严重时叶片枯黄,植 株生长不良甚至枯死。麦穗被害后,籽粒不饱满 ,显著减产。麦蚜还可传播植物病毒,。 药剂防治:春季气温回升后要重点关注麦 蚜,特别是穗期麦蚜繁殖快、危害损失大, 要作为防治重点。可亩用10%吡虫啉40-60克 或50%抗蚜威10-15克等。二、麦红蜘蛛 为害特点 以成、 若虫吸食麦叶汁 液,受害叶上出 现细小白点,后 麦叶变黄,麦株 生育不良,植株 矮小,严重的全 株干枯。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采用轮作倒茬,合理灌溉,麦 收后浅耕灭茬等降低虫源。2.化学防治:一是用1.8阿维菌素3000 5000倍液加40乐果乳油1000倍液,亩用药 液75公斤均匀喷洒在麦株上,要打匀打透, 注意下午4点以后用药效果较好。二是用 1.5%乐果粉剂每亩1.52公斤进行喷粉。三 是每亩40%乐果乳油75克拌20公斤细土,均匀 撒在田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