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4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8596539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4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7年整理]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4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7年整理]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4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7年整理]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4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7年整理]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4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04(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第四章 社会化本 章 要 点* 社会化概念* 社会化与个性化*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儿童社会化代理人* 社会化的类型与结果* 成人社会化问题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第四节 社会化的结果第五节 成人社会化第四章 社会化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一、社会化的概念二、语言社会化的特殊地位三、社会化与个性化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 一、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 自身不断的选择和结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

2、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人能被社会化的核心原因:1、人脑有以千亿记的神经细胞,其形成各种联系和网络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2、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语言是传递的中介3、人类童年的长期依赖性的生活阶段,为家庭和社会发挥对儿童长期而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 二、语言社会化的特殊地位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语言是人们理解别人和使自己为别人所理解的工具。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1、个性化: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 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2、个性化与社会化是

3、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社会对某个特定的群体有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个体还拥有独特、难以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个性化与社会化是同步进行的原因: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经验个体具有能动性。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3、个性化与社会化的重要作用:对于个体:社会化:使个体适应环境,获得发展的基点个性化:超越现实,推动现实变革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对于社会整体:社会化:人类社会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个性化: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机制第一节 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实质4、极端的后果:过度社会化:只许社会化而扼杀个性化低水平的简单重复社会化不足:过于强调个性化而忽视了社会化缺乏传承优秀传统的能力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一、社会角色引导

4、二、社会比较机制三、社会学习机制四、亚社会认同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一、社会角色引导角色: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的理解事物的态 度和价值观。1、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生活依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2、社会认可是个体自我价值最重要的来源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二、社会比较机制社会比较(social camparison):将自身状态与他人 进行对比以获明确的自我评价的过程1、社会比较是获得社会性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2、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特征共同的人进行比较3、情境越缺乏客观标准,比较倾向越强4、自信心状态影响比较的性质5、扩展范围,深化内容,超出自身所属群体,重视个人内在的历时

5、性比较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三、社会学习机制1、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各种行为、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2、直接强化人们根据所受到的强化或惩罚才建立起相应的行为规范概念和行为方式。3、替代强化人们不直接参与某一活动,也不需亲自体验直接的强化,而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或惩罚,使自己在以后类似 情况下也作出这种行为或抑制这种行为。4、自我强化使用自己设定的标准来评价、衡量自己第二节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四、亚社会认同亚社会:相对于宏观大社会的直接社会环境;较大社会背景的较小社 会背景1、作为个体的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和个体社会化的直接背景,个体会首先以亚社会为出发点,并在

6、其被要求、期 望和奖惩的环境中被引导。2、引导青少年的亚社会环境保持与大社会的良性接触和融合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一、文化二、家庭的特殊作用三、同辈群体四、学校五、媒体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 一、文化文化是在某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包括价值观、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 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 文化因素以其渗透力浸染人的身心,并直接支配和制约着人的成长,从而使人的一切言行举止最终都能够打上深刻的文化烙印。文化的“化人”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文化为个体提供社会化的规范。其二,文化培养人们对身份、地位的认同,以成

7、为特定的社会角色。其三、文化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模式。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 二、家庭的特殊作用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源。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 三、同辈群体伴随着生理成熟、性意识萌发和成人感的出现,摆脱儿童的刻板印象,崇拜三星(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 四、学校1、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文化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要且特别的影响。2、教师威信和教师期望学生会比较信任有威信的教师,积极主动的学习,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对于教师的批评和表扬都容易接受。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

8、n effect),又称教师期望效应,即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良好期望,一段时间后,这种 期望会成为现实,学生真的如期望的那样获得了良性发展 。这种被称为“期望自动实现”。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源 五、媒体1、电视电视的两面性:增强社会化,了解社会和分享经验,增长知识,接受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过分重视经济效益,常 迎合一些低级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制作和发行低级、庸俗的作品 。2、网络应接不暇,集中注意时间太短。用看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减 少了“想”的时间,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不平衡。3、媒体中的偶像崇拜媒体中塑造出来并给予大量宣传的明显形象使得当代青少年群 体普遍存在着“追星族”、“超女热”等偶

9、像崇拜行为,且已经成为青少年亚文化的突出代表。第四节 社会化的结果一、语言和认知能力二、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三、性别角色的获得第四节 社会化的结果 一、语言和认知能力社会化的核心是学习,而学习的核心是掌握语言。第四节 社会化的结果 二、道德观念与行为制约机制认同和接受某种道德规范,并使自己的行为遵循这些社会道德规范时,就实现了道德社会化。建立法制观念,并依照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行动时,实现了法律社会化。第四节 社会化的结果 三、性别角色的获得(一)性别与性别角色的概念性别角色(gender role)是特定社会或群体按照人的男女性别规定的不同行为模式。(二)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文化因素社会分工的不

10、同导致了性别角色的分化。不同的社会中,性别角色规范及其共通性也具有差异。(三)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源1家庭双亲的影响2学校影响3大众传媒的影响第五节 成人社会化一、成人社会化的必要性与内容二、成人社会化的文化反哺机制三、角色获得四、角色改变五、再社会化第五节 成人社会化 一、成人社会化的必要性与结构1、成人社会化的概念基本社会化基础上,适应文化环境的变化及其所要求的角色重构,在担负正式社会责任后进行的延伸性的社会 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学习过程。2、成人社会化的内容(1)深层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2)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3)人生目标与价值观念第五节 成人社会化 二、成人社会化的文化

11、反哺机制在急剧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三、角色获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定交往情境中的期望和情感。第五节 成人社会化 四、角色改变从具体的角色上来看,成年人不只承担相对单纯的角色,众多的角色要求他们面对不同对象和情境及时、经常 转换角色。 五、再社会化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作业与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化的概念以及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关系 ?2.试述社会化的心理机制。3.试述儿童社会化代理人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4.简述社会化的类型与结果。5.试分析成人为什么要

12、经历社会化,简述成人社会化的内容。建议读物1.埃利奥特阿龙森. (2001).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 译).北京:新华出版社. 2.金盛华. (1997).自我概念发展的社会比较机制.心理学探新,(3). 3.李庆善. (1993).中国人社会心理研究论集-1992.香港:香港时代文化出版公 司. 4.查理斯史密斯. (1988).儿童的社会发展策略与活动(吕翠夏 译).台北:桂 冠图书公司. 5.Bond M. H., Hwang K. K. (1986).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People. HongKong: Oxford. 6.陈力. (2005).小学儿童电视兴趣与儿童电视评价体系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北 京师范大学. 7.周晓虹. (1988).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青年研究,(11). 8.周晓虹. (2000).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社会学研究,(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