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主题教学关系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595103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主题教学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五主题教学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五主题教学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五主题教学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五主题教学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主题教学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主题教学关系(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主题教学关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余文森1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 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 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 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以对话 为特征的教学关系,这是新课程 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 。2一、学生究竟具有哪些特性 二、教师的态度是如何影响学生 的成长 三、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 学关系 四、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3一、学生究竟具有哪些特性1.向师性 2.独立性 41. 向师 性“向师性”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它表现在: 凡是学生都具有一种“学生感”。 学生的再一个共同心理是:不论学习哪一门课,都希望有个好教师;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都希

2、望有个好班主任。 学生还有一种共同心理,这就是希望自己能得到教师的关注。52. 独立性 独立性也是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独立 性有几层意思: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 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决 不是教师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 要求。 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 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 6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既要以学生的向师性为基础, 又要以学生的独立性为导向。 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的向师 性和独立性及其两者的关系是取 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7二、教师的态度是如何影响学生 的成长有

3、一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 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 定着学生的成长; 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 工作的成败。8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 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 ,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 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 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 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 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 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 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 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9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关爱 、尊重,态度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其表 现方式主要有: 语言方式:言为心声,语

4、言是心灵的外壳。 动作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点头、微笑、抚摸、手势。 眼神方式:“心灵的窗户”。 不良态度导致心灵施暴(心理虐待): 有形: 无形:支配、冷漠、贬低 10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在以人为本的 教育理念的强烈冲击下,师生关系在朝 着民主化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有明显的改善 ,但是由于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的根深 蒂固的影响,建立基于尊重体现发展精 神的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新型师 生关系尚需不断的努力。 11三、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 关系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教学片 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 的教学关系。表现为: 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二

5、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12在这种教学关系中,教支配、控制学 ,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 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 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 遏制学的“力量”。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 13可以说,这种以教为本位的教学关 系,完全把学生定位在依赖性层面上 , 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 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 这是传统教学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根 本原因。14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 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 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

6、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 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 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 怎样的教会促进学的发展?15江山野先生把教学过程划分为以 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学生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 的阶段。第四阶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基本上 独立学习的阶段。第五阶段是学生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 的阶段。16四、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简单地说,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 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 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 学习的过程。17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自由与平等 理解与倾听 信任与尊重

7、 开放与分享18对话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它强 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 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 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 19对话的认识意义促使知识增值:n “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 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20活跃师生思维:n 有些观点是想出来的,有些观点 则是“讲出来”的。n 对话教学有助于激发灵感,产生 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强思 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案例:“项链”21对话的类型:n人与文本对话n人与人对话n人与自我对话22对话的实践误区:对话与问答案例:有形无实的对话23谢谢大家24有形无实的 对话一提到师生对话,也许我们中的

8、许多 人就自然而然联想到课堂上的师生问答 ,以为那就是师生对话。但作为语文教 学状态的师生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 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发生在语文 课堂上的有些师生问答,其实并非真正 的语文教学对话。25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一位语文教师在 教刘胡兰一文时,在与学生进行的 这么一段问答。师问:这篇文章是写谁 的?生答:是写刘胡兰的。师问:你怎么 知道?生答:题目就是刘胡兰。师问:这 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生答:1947年1 月4日。师问:你怎么知道?生答:课文 第一句就是这么写的。26师问:这个云周西村在什么地方?有 学生答是在陕北,有学生答是在延安。 师说:云周西村在革命根据地。课文中 有敌人

9、对刘胡兰说的这么一句话:“你 说出一个共产党员给你一百元钱。”师 问:谁知道那时发什么钱?有学生答是发 银圆,有学生答是发铜板,而另有一位 学生则说,那时候的钱中间是有窟窿的 。教师最后作总结说:反正那时候的钱 比现在的钱值钱。27这段对话虽然以师生的问答组成,但 却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对话 ,因为这样的对话徒具师生对话之形, 却不具师生对话之实。而我们所说的师 生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 和言说,它需要师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 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 分享。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 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 白与倾听,

10、欣赏与评价。28在多元对话中教语文项链教 学实践及反思(董文)在讲解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时 ,我就在思考: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玛蒂尔 德的形象,一直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我该如何向中学生们讲解这个问题并在 课堂上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呢? 上课后我就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来 分析玛蒂尔德的形象,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踊跃发言。29你们可以随时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他同学也可针对某位同学的观点提 出不同意见。我们也来个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趁热打 铁,问同学们:“读完这篇小说以后, 你对玛蒂尔德的印象如何?你喜欢她吗 ?” 课堂上很快形成针锋相对的两派,有 人说“喜

11、欢”,有人说“不喜欢”。30抓住这个机会,我把班上的同学分成两 大组,要求观点相同的,坐得比较近的同 学互相讨论,然后推举代表站起来谈谈自 己为什么“喜欢”或为什么“不喜欢”, 最后集体评议看看谁说的道理更充分。 几分钟以后,我首先让“不喜欢”玛蒂 尔德的同学说说理由。 甲同学说:“玛蒂尔德整天奢望得人欢 心,被人艳羡,被人追求。说明她不能正 确面对现实,想入非非,心中充满了空想 ,我不喜欢她。”31乙同学说:“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生活,幻 想挤入上流社会,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 裕生活,她贪图享受,虚荣心太强,我不喜 欢。” 丙同学说:“十年的艰辛就是对她虚荣心 的惩罚。活该!” 等到他们再也没

12、有什么补充意见时,我又 请“喜欢”玛蒂尔德的同学发言。 A同学说:“她诚实守信,当她确信项链 的确是再也找不回来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 按时还上,从没有想过赖着不还,或是买个 假的还上,体现出她高尚的人格。”32B同学说:“她有自尊和自爱,丢失项 链后她决定靠自己的劳动来还债,决不出 卖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比现实生活中那些 以不正当方式不劳而获的人不知要强多少 倍,在她的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C同学说:“她还有坚韧、忍耐、吃苦 的精神,丢失项链后,面对巨额债务,勇 于向命运抗争,值得尊敬。” 双方争执不下。33此时,我便对同学们说:“先撇开自己观 点,想想对方刚才所说的,你觉得有道理吗 ?”

13、“好像都有道理啊!”同学们小声地谈论 。 “的确如此。”我连忙肯定,“双方的同 学所说的都言之有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随后,我又 对双方观点作了简评和总结。同时,我又不 失时机地赞扬了双方的同学:“这说明大家 的确认真阅读了文章,并认真思考了,双方 的发言都很精彩。”34我看到了有些同学脸上露出了笑容,我的 内心更是高兴。因为学生们在自主、合作、 探究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体味到学习 的乐趣。 这时,又一个同学突然站起来问:“老师 。像您这样说,我们对人物的分析不是丧失 了一个标准了吗?” 这也正是我想要说明的问题。作为本节课 的结束,我因此向学生们点明了文学鉴

14、赏中 的一个重要原则:“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 价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 标准答案,而具有某种未定性和模糊性,给 我们带来无尽的阅读快感和遐想,这也正是 文学经典的魅力之所在。35我也希望同学们在解读文学经典的过 程中,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读出经典 新的含义。” 讲到这里,同学们都露出若有所悟的 样子。 我又和学生约定,我们都以我心目 中的玛蒂尔德为题写一篇人物短评, 然后在一起交流。我从交上来的作文情 况中发现,许多同学都写出了论点鲜明 、有理有据的好文章。36这节课基本上实现了我所预期的目标 ,形成多元对话的课堂氛围。靠学生与 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主动探 究问题。我不再为学生代言,而仅仅起 到了引导的作用。我讲的少,学生讲得 多;我教得轻松,学生们也学得轻松。 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 受到了文学经典的蕴藉之美,在宽松民 主的氛围中领略到了语文学习之乐。( 基础教育课程2005/3)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