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594840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14.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课汉字的发展与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第21课汉字的发展与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第21课汉字的发展与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第21课汉字的发展与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第21课汉字的发展与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1课汉字的发展与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汉字的发展与演变(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字的演变 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1)苏美尔图画文字图: 苏美尔图画文字:公元前32世纪出现在美索不达 米亚。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杉勇:楔形文字入门)2)古埃及象形文字图:埃及象形文字:公元前3100年前后古代埃 及的圣书铭刻文字(E.A. Wallis Budge: Egyptian Language)。2)古埃及象形文字图:古埃及僧侣体文字:象形文字的行书体,是 古代埃及王朝的僧侣文字(Gilyarevsky)3)巴比伦楔形文字图:巴比伦楔形文字:古代巴比伦帝国的文字。图为有 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的一节(杉勇:楔形文字入门)。3)亚述楔形文字图: 亚述楔形文字:古亚述帝国的文字,与巴比伦 帝国

2、的文字相同(筑摩书房:世界历史2)4)中国甲骨文字图:甲骨文字:又称殷文、卜辞。出现于公元前14 世纪。(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纳西族图画文字图:纳西图画文字:云南纳西族过去使用的象形 文字。(李纯声:麽些族的洪水故事)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 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 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 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 文字起源于结绳“。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 ,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 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 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 ,由是文籍生焉。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 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 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 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 言之,可以理解。 学者认为

3、经过人民长期摸索 、反复试用、逐渐完善起来 的约定俗成的汉字体系,绝 不会是一人之力所能创出的 。不过,如果说有如仓颉这 样的人物,曾在汉字的发源 阶段进行过收集整理、推广应用之类的工作,是大有可能的。 仓颉造字虽只是传说,但 据考证,仓颉可能是对汉 字进行整理和规范的第一 人。图为传说中的仓颉造 字台可以读的图画 文字产生前,原始人常利用图画来帮 助记忆、传递信息。图为云南新石器 时代原始村落岩画。 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图画文字-纳西文 东巴经 图画是人类文字的共同起源。看看世 界上几种最古老的文字,你会发现它 们的原始字形都是图画性的。 例如:这幅图的字是不是 很像画呀!最早的汉字在哪里?至今

4、仍然是未解之谜。破解 这个谜底的人,很可能就是你。八卦记事汉字起源于什么时候,我 们尚难以准确地回答。我们发 现的最早的、能够(部分)确 认的汉字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 骨文。商朝盘庚时期距离现在 已经有3500多年。那时甲骨文 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词汇(2000 以上),已经出现了会意字、 形声字、假借字和转注字等比 较复杂的文字,还出现了用甲 骨文进行记事的作品。这些都 说明在盘庚以前,汉字已经经 历过一定时期的发展。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 面的文字-甲骨文,是迄 今所知最古老的汉字 汉字演化的过程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 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 者

5、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 兽骨占卜 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 验的卜辞 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 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 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 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 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 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甲骨文大家猜猜看?原来是十二生肖甲骨文特点: 字无定形、异体字较多。 字形大小不一。 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

6、“每”甲骨文研究 王懿荣 “甲骨文之父” 刘 鹗 铁云藏龟,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 公开出版。 孙诒让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罗振玉 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 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字鼎堂 )、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 (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并称为“甲骨 四堂”,被誉为甲骨学研究的一代宗师。二、金文阶段 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为 秦汉以前的人把铜叫做金,所以铸在青铜 器上的文字就叫做金文。古人又把铜称为 吉金,因此金文又称为吉金文,商周青铜 器上比较常见且形制较大的主要是钟和鼎 ,上面铸的字也比较多,因此人们又把金 文称为钟鼎文。 青铜器上的金文文辞习惯上称

7、为铭文。 金 文与甲骨文几乎同时兴起的书体是金文,因铸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在商周,一个人 如果为王朝策立了功勋,君王就大量地予以赏赐。立功的人常常要铸造青铜器,并 铸刻上自己的功勋,以显耀于后世。这些记录功勋的文字流传到现在,也成为书法 艺术的瑰宝。 金文的特点: 保存了原始象形字的显著特征。 早期金文的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 因而异体字较多。 形声字大量产生。 笔画多笔锋和捺笔,字体结构也潇洒大 方,雄浑有力,且有圆弧笔。 存在合书现象。 三、六国古文阶段 大体上,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分为两大体系 。一是秦系文字,即王国维所说的西土文 字。秦系文字基本上承袭了西周金文的特 点并有所演进,从而形

8、成了自己的特色, 即后人称之为大篆的字体。 一是东方六国所使用的所谓六国古文,即 王国维所说的东土文字。 六国古文是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它是上承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在诸侯割 据条件下所形成的区域性文字书体。它的 形体很不统一,笔画草率,简体、俗体大 量涌现。 从时代来看,六国古文始于春秋,盛行于 战国,终于东汉。 大篆,也称籀文。 大篆的代表作,一般认为是“石鼓文”。 所谓石鼓,是10块鼓形石,故称石鼓;又 因四周刻有歌颂狩猎之事的四言诗,故又 称猎碣(碣,特立之石,方为碑,圆为碣 )。石鼓发现于唐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 院。原石上共有600余字,经磨损和风化, 已经残缺不全,它是东周时

9、代的秦国石刻 文字。 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 ,故又称籀文、籀篆、 籀书等。史籀是周宣王 的史官。大篆散见于 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 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 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 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 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 汉字字体。大篆四、小篆阶段 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规范,淘 汰异体,使文字结构定型,简化了一些字 的结构和笔画,规范了偏旁的写法,并使 之固定下来。 小篆的字数,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所收 ,有9353个,比起金文来说大大增加了, 表明当时的社会生活已极大地丰富。小篆 主要通行于秦汉之际。 小篆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 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 ,奠定了汉字“方

10、块形“的基 础。图为秦丞相李斯书写的 峄山刻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从此奠定了 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 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图为秦始 皇。 小篆2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 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 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 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 臣工创新体文字。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 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 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 地位。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 )人。主张以

11、小篆为标准书体 。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 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 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 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 ,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 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 斯所整理。李斯是秦代著名的 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 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 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 ,当任廷尉。在秦始皇统治期 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 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李斯(?前208年)作品:唐代文字学家、书法家。字少温,赵 郡(治今河北赵县)人。为李白祖叔。曾 为缙云令、当涂令。历集贤院学士,晚为 少监,人称李监。李阳冰主编李白诗集 草堂集并为序。李阳冰在唐代以篆学

12、名 世,精工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 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 有影响。李阳冰尝叹曰:“天之未丧斯文 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李阳冰以篆 书为已任,始学李斯峄山碑, 暮年所 篆,笔法愈见淳劲。自称:“ 斯翁(李斯 )之后, 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 。” 传世刻帖有三坟记、城隍庙碑 、谦卦铭、怡亭铭、殷若台 等,均为后世翻刻本。李阳冰 (生卒年不详)城隍庙碑 殷若台五代宋初文学家。字鼎臣。广陵(今 江苏扬州)人。早年仕于南唐,官至吏部 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 徐骑省。淳化二年(991)被贬谪为静难行军 司马,不久就死在贬所。他擅长李斯小篆,也工于隶书。他与

13、 其弟徐锴是当时最杰出的篆书书法家,被 称为“二徐“,他们考订了说文解字。 此外,北宋淳化五年(994)重刻秦代峄 山刻石,即根据徐铉的摹本。徐铉所书 的篆书,映日视之,笔画中心有缕浓墨, 因其笔锋直下不倒侧,故笔锋常在画中, 故人也称其如“屋漏痕“、“锥画沙“。黑龙 江省博物馆藏有他的篆书千字文残卷 (宋摹本)。徐铉(916-991)篆书千字文残卷作品:五、隶书阶段 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而形成的一种 字体。 1、古隶,也叫秦隶。是把篆文的圆弧笔写成 平直,把篆体的长方体写成扁平,而且字体笔 画更趋于简易,但还没有完全脱离篆文的体式 。主要通行于秦汉之际。 2、今隶,又叫汉隶。 是西汉

14、以后在古隶基础 上进一步简省,改变某些偏旁的书写样式,注 意字体的波势笔画而形成的。主要通行于汉代 到魏。 隶书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 ,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 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 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 体。图为湖北出土的秦隶 竹简。 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 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 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 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 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磔:用笔 向右下斜 )、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 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 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 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 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 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 相传,有

15、一位名叫程邈 的犯人,在狱中把民间流行 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传 给秦始皇。秦始皇大为赏识 ,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 并准许其字用于皂隶小民之 间。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 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 一般也都用隶书书写,但重 要的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 以隶书在秦代又称“佐书”。简介: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 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 新书体。这就是“隶书”。隶书开始 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 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 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 。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 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 和规范的需要。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 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 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 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 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 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 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隶书作品六、楷书阶段 楷书又叫真书,由汉隶直接演变而来。 在字的结构方面与隶书没有大的区别。 在用笔方面,楷书把隶书的波势挑法, 笔画的平直方整,进一步固定下来并略 有改进。楷书的笔画不象隶书那么柔绵 ,而显得坚挺硬朗。 楷书“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 。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 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 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 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 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 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