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管理和参与)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8593811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7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治管理和参与)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统治管理和参与)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统治管理和参与)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统治管理和参与)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统治管理和参与)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治管理和参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治管理和参与)(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讲 政治行为:统治、管理和参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赵聚军政治行为n政治行为是政治主体围绕政治权力而展开的分配权 威性价值的活动。从根本上说,政治行为体现了政 治的本质,理解了政治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就理解 了政治。n由于政治行为主体的多样性,政治行为就表现出不 同的情形:如国家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政治家 的政治决策、公民和社会团体的政治参与、国际政 治主体之间的关系等。n第一节 政治统治n第二节 政治管理n第三节 政治参与第一节 政治统治n一、政治统治的概念n二、若干代表性理论n三、政治统治的基本类型n四、政治统治的基础n五、维系政治统治的方式一、政治统治的概念n从语义上说,“统治

2、”的含义有二:一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控制社会;二是一事物因占有绝对优势而支配其它事物;n政治统治的实质是运作和巩固政权的过程,是执政者维护政权、保障社会基本政治秩序、保证政权有序运转的政治行为的总体性指称。二、有关政治统治的若干代表性理论n(一)阶级统治论(马克思主义)n政治统治是阶级等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对抗 和斗争的结果,是在经济上与政治上取得了统治地 位的社会集团,通过国家机构对社会经济、政治和 精神生活进行全面的控制和支配,对被统治者和破 坏社会政治秩序的社会成员实施全面的强制和压迫 的行为。n政治统治的基础是经济强制,在本质上是阶级压迫 。 阶级统治论中政治统治的特征:n第一,阶

3、级性。政治统治的阶级性是其根本属性和 本质特征。 n第二、强制性。政治统治以暴力机关为后盾。n第三,秩序性。政治统治的结果,往往要具体表现 为社会的相对有序状态。 n第四,最高性。是政治行为中的最高行为,统治阶 级的其他利益和国家机构管理行为、公民的参与行 为等都必须服从这一要求。 (二)精英统治论n政治统治是精英统治,是按照社会中的少数精英 人物的意志形成的秩序(英雄史观)。 n精英统治论深远的思想渊源,其作为正式理论的 创始人为帕累托和莫斯卡。精英统治论的基本观点1.任何社会都分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领导 者与被领导者、精英与非精英。2.无论在任何制度中,社会统治权都掌握在少数精 英手中

4、,他们具有良好的才能与素质,经济关系、 军事实力、管理专长都可成为其统治基础。3.人民主权论的人民统治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 为民众不可能直接行使统治权,政治不平等永久存 在。精英统治论的实质n精英统治理论实际上是要以精英概念取代统治 阶级概念,通过精英阶层这一开放性概念否定 阶级统治。(三)多元统治论1.现代多元主义认为,精英统治论低估了存在于 西方国家的政治自治和各社会团体相互制约的能力 。2.现代民主国家的统治权或为寡头所有,或为利益 集团所分享。社会集团通过竞争与妥协来争夺和分 享国家统治权,但谁也无法垄断国家权力。3.国家被认为是独立于市民社会的裁判者,是社会 力量争相控制的对象,受

5、轮流上台的社会力量的支 配。n多元统治理论事实上也否认阶级统治理论。(四)无阶级统治论1.这种统治理论建立在社会学的“社会流动理论” 和经济学的“经理革命论”基础上。2.西方社会学家认为,现代国家的社会阶级之间有一 种流动趋势,从而打破了阶级之间的界限。3.经理革命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经理 阶层依靠工资生活而不是利润。利润是工业社会发展 的动力,应该摒弃对利润的偏见。4.克罗斯兰: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已经消失,20世纪 50年代以后的英国也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了。(五)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统治理论n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一个强大的资 产阶级,他们凭借经济权力将国家作为统治社会 的

6、工具。n第二、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简单 工具,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相对自主性,这种自主 性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所必需的。这是因为:(五)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统治理论n首先,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政治与经济的相 对分离,国家取得了相对于社会的独立地位。n其次,资产阶级并不是团结一致的整体,往往因为 个人利益而危害阶级利益,需要国家来协调。n再次,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是相对分离 的,资本主义国家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而不 直接代表经济利益。总体认识:n新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又保持一定的自主性,甚至暂时违背资产阶级的眼前利益。三、政治统治的

7、基本类型n(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阶级统治观):n从阶级关系以及由此体现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统治出 发,将政治统治划分为“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 和“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n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统治 的共同特征。n这种政治统治是由少数剥削者构成的阶级集团, 他们凭借着对生产资料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占有而 形成为社会统治集团。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政治统治:n无产阶级在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夺取政权后,建 立了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是原来的被剥削阶级 对于原剥削阶级的统治。n由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构成了社会成员的大多 数,所以,这种统治被称为“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政治统治”。

8、n由于社会分工的原因,从事政治管理工作的总会 是少数社会成员,所以这就将会形成一种“多数 人的政治统治行为”对“少数人的政治管理行为 ”的制约作用。n总之,多数人的统治要通过少数人的管理来实现 ,所以对少数人的监督就非常重要。(二)基于政治合法性的统治观n所谓统治合法性指的是这样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 仅来自正式的法律和命令,而是更主要来自根据有 关价值体系所判定的、由社会成员给与积极支持和 认可的统治的可能性或正当性。(二)基于政治合法性的统治观n也就是说“如果某一个社会中的公民都愿意遵守当权 者制定和实施的法规,而且不仅仅是因为不遵守就会 受到惩处,而是因为他们确信遵守是应该的,那么这 个政

9、治权威就是合法的。”也正是这种认可和同意构 成了统治的合法性基础。n任何一种统治,要想建立起比较有效的秩序,就必须 实现由权力到权威的转化,转变为一种政治上的认同 。n马克思韦伯根据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们政治认同根 据的差异,即政治合法性基础的不同,把政治权威 划分为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n不同的权威类型对应不同的合法性基础,且这三种 基本的合法性基础基本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相一 致,呈现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式演进过程。韦伯对政治统治类型的划分:传统型权威n传统型权威主要建立在传统习俗和习惯之上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基础上。在这种统治中,社会成员认同传统的政治习俗和习惯:n第一、政府

10、事务起源于统治者的家庭事务管理;n第二、统治者将政治事务当作自己的个人事务处理;n第三、统治的主要工具既有宗教,又有军事力量。传统型权威n欧洲的千年王朝与中国古代传统型权威的缺失:n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n选择皇储时的随意性;魅力型权威n魅力型权威主要建立在统治者个人魅力和超凡品质的基础上。n统治集团、特别是杰出领袖凭借其人格魅力和超凡品质形成政治权威,获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 魅力型权威n克里斯玛型统治。克里斯玛型人物具有吸引追随着的能力与魅力,追随者具有拥护这类领袖人物的赤诚态度。克里斯玛型统治具有不稳定性,这是因为:1.缺少理性的、稳定的组织机构;2.魅力领袖人物生命总会终结。法理型权

11、威n法理型权威主要建立在法律和规则权威地位的基础上。n是将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即合法性建立在法律和政治规则的权威基础上,人们服从的仅是法律和规则。 法理型权威n法理型统治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作为非人格秩序,居于至高地位,统治者也 要服从法律;2.法律作为一个规则系统,是理性立法的结果;3.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其职位;4.人们作为公民来服从统治者,根本上是服从法律 与程序。四、政治统治的基础n政治统治的合法化依赖于统治秩序的确立。暴 力、制度与法律为政治统治合法性提供了硬性 基础。n政治统治合法性的获得需要借助于意识形态教 化,政治权力通过意识形态教化而转化为政治 权威。n政治统治合法

12、性的获得根本上取决于国家公共 职能的有效发挥。五、维系政治统治的具体方式n暴力压制:最露骨的统治方式 n法制建设:规制规则的格式化 n承担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发展是硬道理 n控制基层社会生活:压制与服务相结合(基层市区 国家化、政治化)n政治社会化:意识形态教育,政治洗脑n以管理掩护统治:西方国家政治统治方式的新变化第二节 政治管理n一、政治管理的概念n二、政治管理的基本类型n三、政治管理的方式政治管理的概念n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对整个社会的政治 统治,需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需要把社会的 阶级冲突控制在秩序所能允许的范围以内。在众 多的管理形式中,与这种社会政治统治相关联的 管理活动,

13、被称之为政治管理。 n政治管理的主体,是由政府及其延伸而构成组织 所组成的政权体系,n客体是特定地域上的全体社会成员;n政治管理行为的目的,是保障政治统治和社会生 活的正常运行;n政治管理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自上而下对社会所 进行约束或协调。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联系区别n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作为国家权力运作的两种基本 作用方式,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共同之处:n二者都是国家行为,都是为了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 包括统治秩序与管理秩序所进行的活动,从而统一在 了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中。n对于国家来说,政治统治是国家政权的前提,政治管 理是国家政权的基础,这两种行为都是维系国家生存 和实现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政

14、治行为。两者的区别:n第一,在行为主体方面,政治统治行为的主体只 是由统治阶级所组织的国家政权,特别是警察、 军队、法庭等暴力机关。n政治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机构,而且还包括 那些与国家政权的基本方向相一致的社会团体、 社会中介组织等准政治管理主体。 n第二,在行为客体方面,政治统治行为的客体可 以是多数人,也可以是少数人。n但是,政治管理行为的客体,则一定是多数社会 成员。 n第三,政治统治强调的是社会政治稳定。一旦有 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局面出现,统治者就要干方 百计地使其稳固下来;一旦不利于统治的局面出 现,则要干方百计地对其进行镇压。n虽然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一样要求秩序,但它强 调的主

15、要是效率的一面,并为此采取自上而下的 科层管理。 n第四,政治统治是统治集团意志的直接体现,是 统治阶级利益的直接外化。n政治管理除了统治利益的需要之外,它还担负着 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经常性任务,如缓解现实社 会的利益矛盾,保障正常的社会秩序,改善人民 生活等。所以,国家的阶级性特点在政治管理行 为中就不如在政治统治行为中体现得那么直接。n总之,在一个社会中,经济和政治发展的程度愈 高,统治集团在政治上愈成熟,它的政治统治和 政治管理的整合的程度也就应当愈高(直接的统 治行为愈少)。 第三节 政治参与n一、政治参与的概念n二、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n三、政治参与的作用n四、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n五

16、、关于政治参与价值的争论一、政治参与的概念n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国家政治 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 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体现着现代政治关系的本质 。 政治参与的特征:n1、政治参与的主体是特定国家的公民。n2、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 系的综合。 n3、政治参与是以合法手段影响国家机构的活动。 n4、政治参与的对象,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国家活 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重点是意见表达、国家主 要公职人员的产生、国家决策和政治监督。二、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n政治参与的方式:n1、投票n投票,包括选举和表决,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 政策或候选人之间表示其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 为方式。 投票对于政治生活的影响:n在选举的意义上(包括罢免),投票的作用在于确 定国家政务官员或其它组织中的相当人员;n在表决的意义上,公民投票可以影响或决定政府决 策。例如全民公决。作为对国家生活中的重大事项 集体负责的一种方式,全民公决常常使用于具有直 接民主传统的国家,但在某些条件下它也有可能被 个别社会集团所利用;2选举n选举,分为直接选举和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