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碗腔• 孝义碗碗腔是山西的一个地方稀有小剧 种,是建国后在孝义民间皮影戏的基础上 发展而成的主要流布于吕梁、晋中、太 原等地因以“碗碗”(碗状铜铃)为主要 击节乐器而得名又因皮影夜间演出,以 纱窗借光亮影,故又称“月调”、“影调”、“ 纱窗腔” • 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皮腔和碗碗腔两种声 腔均来自孝义皮影戏,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及纱窗皮影 唱碗碗腔皮腔的渊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形成于北宋 时期,一说形成于战国时期皮腔因主要以唢呐为伴 奏乐器,故亦称“吹腔”碗碗腔因有一碗状铜铃参与 伴奏得名,属特殊的板腔体结构,不能以常规的板眼 来规范节拍碗碗腔唱腔的特点是真假声混用,多用 “虚词假声腔”假声唱法分两种:一种是“二音子”; 另一种是“尖音子”,“尖音子”是在“二音子”基础之上 再翻高形成碗碗腔的优秀剧目,如《柳树坪》、《 三上桃峰》、《风流父子》、《风流姐妹》、《风流 婆媳》、《酸枣坡》等,为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 团结、激励民族斗志起到了重要作用皮影戏有一种艺术,用影子跳舞在影子背后是一个个有着精 致手艺、指头灵活的手艺人,在守护着这些即将失传的文化 财富他们是工匠,更是传人。
前台绚丽,丰富,气韵神定而后台却是简简单单,几根竹竿,两只 手,一张嘴,一个锣鼓,就支撑了所有的人 物与情节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 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皮影戏的人物造型与 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 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联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 “一口唱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五尺纱窗 灯一盏,七紧八慢戏一班喔呵呵呵一声喊,老人哈 哈孩童欢”我省文化领域的一张名片——孝义皮影戏 被这样描述 • 皮影戏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由演员在幕 后操作皮制道具,通过灯光投影到白色幕布上呈现给 观众在山西、河南、陕西等地,这种民间艺术形式 深受人们的喜爱 • 孝义皮影戏是在孝义土生土长的一种集雕刻、绘 画、戏曲和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据有关专家研究 发现,孝义皮影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皮影戏 ,它在腔调、雕刻、演出剧目、影人造型等方面风格 独特,至今在全国尚未发现与此类似的皮影戏皮影人用牛皮制作,其中雕刻 、镂刻制作过程极为复杂孝义皮影刀刻细腻,形神结合,有着极强的乡土气息 人物、景物和道具高42~60厘米,构图简洁、造型别 致、古朴粗犷、疏密有别,在亮光下有立体感,成就了白 幕前丰富的情境与多面的人物。
给皮影上色的过程提到孝义皮影,不得不提一位叫做侯丕烈的耄耋老人 30多年来他收藏和创作了6000余件皮影作品,其中不 乏珍贵藏品而且这位老艺术家还为更多喜爱孝义皮影的 人提供一个可以与之亲密接触的场所——孝义皮影木偶艺 术博物馆木偶戏孝义木偶戏流传在孝义市及周边市县,是扎根于 民间,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地方特色剧种之一孝义 木偶戏于宋代传入,属杖头木偶戏其造型简洁粗犷 ,神态灵活生动,机关奇巧适用,极具北方特色,少 则7人,多则9人,就能开台演戏,俗称“七紧八慢九 消停”灯影班白天上演木偶戏,晚上上演皮影戏,早 年群众说“白昼间木偶作怪明清是孝义木偶戏的鼎 盛时期,境内的木偶班社多达70多家清末民初,孝 义木偶戏还保持着兴盛的局面,随后逐渐衰落解放 前夕,孝义能够正常演出的木偶班社只剩两三家临时 搭伙的,且质量低下演技拙劣1957年,孝义皮影木 偶艺术团成立,使孝义木偶戏获得了新生 木偶神话剧《义虎千秋》在孝义上映 孝义市贾庄村村民为来宾表演木偶绝 活“转手绢” CCTV-7《乡村大世界》“走进孝义”播出,片中,59 岁的张建安表演的木偶变脸深受好评,特别是演到高潮, 张建安手中的木偶竟从小嘴中喷射出熊熊火焰。
更令人叫 绝的是,张建安可以用木偶变出8种颜色的脸谱,这在全 国独树一帜秧歌孝义秧歌起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 孝义秧歌俗称“坑圈圈”秧歌、“地秧歌” ,它是集歌、乐、舞、武术四位一体的综 合型群众文化艺术在艺术形式上分为“ 武场”和“文场”武场就是“掏场子”,揉武术、舞蹈、 音乐为一体队型表演有“二龙出水”、“ 蒜辫子”、“四对面”、“剪子股”、“天地牌 ”、“单勾”、“双勾”等几十种,粗犷明快 ,特色鲜明,很是壮观文场就是不配丝 弦的干板腔秧歌武场停止表演打奏后演 唱,唱完后武场乐器即奏,双方配合默契 文场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四 六句子”,结尾加“哼嗨”虚词又称为过 街板;另一种是“七字句”、“九字句”或“ 十字句”的大唱段及一些小剧目曲调种 类多,有秧歌板调、民歌民曲、戏曲调、 数念杂说等其内容丰富广泛,情感诚挚 健美,艺术构思巧妙,语言形象风趣,雅 俗共赏 面塑面塑起源于祭祀孝义盛产小麦、米黍和杂粮 民间以小麦面、黍糕面捏面花的工艺从汉代开始 至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凡农家主妇都有一两手, 且村村社社都有能婆巧妇从宋代起,在长期的演 变过程中,孝义面塑大量吸收了本地和外来的其它 民间艺术营养,使其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完善。
到了 明代,这种技艺由简单花样发展到复杂花样清代 以后,由单件到拼件,再到创新发展,成为群众喜 爱的一种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制 作原料除小麦面粉外,加进糯米面、食品色等孝义面塑的制作颇为讲究,有一 套严格的工序,大致可以分为九步 制作面塑的原料用面粉、水、碱面、 枣、核桃、五谷杂粮、油、食品色等 制作工具有刀、剪子、镊子、锥子 、筷子、梳子、小碗等 选上等面粉 ,发好酵,开始揉面揉面是面塑制作的重头戏,好馍三分揉,面是越 揉越白,越揉越劲,越揉越光,揉到软硬适宜面塑 没有教材,也没有什么图样,全凭一代代艺人口传心 授,模样全装在脑子里,经过一番搓、捻、擀、切、 捏、揪、压、挑、卷等手法,花鸟草虫,飞禽走兽, 便从手中活脱脱地变出来之后醒馍,让馍发发虚, 然后是上笼蒸出了笼要趁热上食品色,这样颜色艳 丽,待上好色凉干,需要组装的还要用竹签把辅助的 部分与衬托的花瓣等进行组合这样,面塑制品便花 红叶绿、龙腾虎跃,真正五颜六色,造型各异,形神 兼备,栩栩如生 面塑艺术丰富多彩,用于喜庆节日的有枣 花、饭山、花糕、花馍等;用于婚丧嫁娶的有 寿桃、吉兔等;人物类有猪八戒、孙悟空、八 仙等戏曲人物等;动物类有虎、狮、牛、羊等 ;飞禽类有凤、鹤、喜鹊、鸳鸯等;植物类有 苹果、石榴、玉米、牡丹等,每种面塑都有一 定的含义,如莲花馍寓意连生贵子,石榴馍寓 意多子多福,龙凤馍寓意幸福美满等等。
不管 那种类型都寄托着人们深厚的感情,希望生活 吉祥如意,永远安康剪纸剪纸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孝 义已有千年的悠久历史孝义剪纸内容丰 富,形式多样,造型独特,既有北疆的粗 犷豪放,又有南国的纤秀细腻,且文化底 蕴深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孝义民间艺人剪纸,都以美化生活为 动机,他们的剪纸作品,犹如一曲曲优美 动人的民歌,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和真挚情感,使人们深深地感到劳动人 民的智慧和伟大每到喜庆年节,家家户户门上、窗上 贴满各种代表吉祥的喜庆剪纸,五彩缤纷 ,琳琅满目民间艺人们用灵巧的双手装 饰环境,借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剪 纸的题材多种多样,主要有人物、走兽、 花鸟、草虫、器皿、吉祥图案、戏曲故事 、神话传说、皮影模仿等,其中尤以谐音 寓意美满幸福、吉祥喜庆的作品最普遍孝义皮影长期流行于孝义一带,流传和分布范围较小在 音乐方面,受外来剧种影响小,因此孝义皮影发展缓慢,缺少 变革,孝义皮影戏的第八代传人任志伟说:“因为靠皮影戏难以 维持生存,很多人都不愿从事这个行业即使曾经学习过,也 有很多人转了行当迫于生活的压力,他的众多师兄弟纷纷离 开了皮影戏的表演舞台,他也没能继续留在这个舞台上工作。
因为喜欢皮影戏,他常常和师兄一起受邀进行表演,却从不计 报酬在他的心里,皮影戏不仅仅是自己的爱好,更是一种传 统文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它,并继续传承下去2006年 ,孝义皮影戏和多地的皮影戏一起,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它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更多人的加入这是 任志伟的心声,也是众多皮影艺人的心声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文化需求多元化 结构逐渐形成和新的娱乐形式逐渐蓬勃兴起的情况下 ,孝义碗碗腔出现了诸如演出市场萎缩、观众减少、 演员年龄老化、后继人才缺乏等困扰其生存和发展的 一些问题这也是目前许多剧种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 的共性问题孝义碗碗腔需要大胆的改革创新,在保 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发挥戏曲的综合包容力,吸收 、融合一些喜闻乐见的其他艺术形式以适合现代人的 欣赏品位与情趣,为剧种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新的血液。